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二十条

    阅读: 2024/10/31 9:31:48

    什么是深度学习?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怎样的?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如下:

    1. 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堂规范及计划

    2. 更多使用身边的现实问题

    3. 给教学任务设置明确的时限

    4. 请学生动手写下具体问题清单

    5. 有价值的问题追问三次

    6. 用最精准的表达来回应

    7. 按照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小组

    8. 强调并引入适度竞争

    9. 始终关注课堂各项细节

    10. 给学生创设更多指导别人的机会

    11. 讲给两个以上不同的同伴听

    12. 说出前三个优先项

    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必然讲求开放性和探讨式。学生在思考、总结或者发问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列出最优的三个选项而不是单一的选择。这种鼓励多元化并注重分清轻重缓解的思考方式,必然是有深度的。

    13. 预设好知识的迁移点

    一节课虽短,从讲求深度和高效的角度看,可以引发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领域的迁移点越多就越有价值。教师在课前,就要预设足够的、有价值的、个性化的知识迁移点,以备在课堂上更好去引导学生。

    14. 创建单元知识的“学习菜谱”

    单元知识需要及时复习。让每个学生列出单元知识的“菜谱”,并标明哪些是“主菜”,哪些是“凉菜”。把“菜谱”想明白了、列清楚了,该单元知识点的掌握也就深入内心,变得不容易忘记。

    15. 限制书写或表达的字数

    在课堂上,学生写或说并不是越多越好。限制他们的表达字数,更容易强化“大概念”思维。无论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还是制作海报、参加讨论等,都要求学生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其总结概括能力就会随之提升上去。

    16. 让每位学生认清优势和弱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剖析自身,这本就是一项有深度的行为。在本学科、本节课上,哪里是自己的强项,哪些又是短板。学生们只要分析透彻了、分析准了,学习自然就有了深度。

    17. 巧妙设置分歧点并预设处置办法

    恰当的争论更能引发深度思考和广泛参与。教师在课前应设计适当的讨论分歧点,让学生通过争论来点燃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当然,也要提前想好并能随时提供处置办法,不至于出现课堂难以掌控的情形。

    18. 尝试让学生来命制测试题目

    教师放开手,学生才会独立行走。可以尝试让学生们自己命制试题,来考考同伴,甚至也可以来考考教师。如果学生们能够命制出高质量的测试题目,那么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刻、很系统了。

    19. 让失败变得更有意义

    无论师生,在课堂上都会经历回答错误、思维断档等“失败”,甚至一节课还要经历多次。没有必要回避这种失败,而应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哪些环节是失败的,尽快加以调适便可。另外,这些所谓“失败”的经历,往往更具反思价值。

    20. 建立基于个体的课后追踪制度

    下课铃响了,绝不代表课堂教学的结束。无论学生带着收获还是疑问,教师课后都要多渠道跟踪,而不是等到一段时间后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来检验。毕竟,考试、测验只能评价其中极少的一部分知识。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更长的空间环和时间链。

    转自师者知行行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7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实操细节

    下一篇:九大学科备考全攻略!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