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课题基金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四小青” 哪个更难,侧重点有不同吗?

    阅读: 2024/10/31 14:13:36

    四小青指的是基金委优青,教育部青年长江,中组部青拔,青年千人(现海外优青)。

    各青之间有一些难度,但笔者觉得难度其实差不太多,目前就看文章的话海外肯定最高,但是从后来发展看,海外回来的青明显不如本土的青。但是认可度最高的还是基金委国家优青。

    除了国内科研本土的圈子资源更丰富以外,首先有个研究方向的问题,就是国内外青们的研究风口和热度往往有所区别:

    国内能上三青的基本上都是在做最火热门的领域,(做冷门等待0-1突破的基本早被淘汰了),拿到title之后继续做相关热门领域更容易保持一定的水准,比如持续水NC这种原创性一般但是内容比较扎实的文章。

    国外来的青往往是冷门领域偶然做出顶级工作的或者是热门领域做出二流工作的(热门领域做出顶级工作的人一般也不会回国,那些人在美国还是容易找职位的)。而冷门领域要进行复制型的研究是无法发出NC这种水平的杂志的。

    所以即使都脱离了大老板照顾的因素,国内做热门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也容易保持水平,但回来的人要么领域本身就冷不易做(类似水平的研究,热门的方向可以上正刊子刊,但冷门的只能发本领域内认可但if不高的杂志,几年整个领域也出不了几篇顶刊),要么本来就是靠老板名气在热门领域发表的二流工作,回来后就比较平庸了,而且也完全卷不过国内的同行。

    其次就是海外的青们往往“心智”不够“成熟”,尤其是在海外读博士的。他们很多人还搞国外老板提出课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套,平时也受欧美人人平等的观念影响没那么push学生,希望靠学生能靠自驱力去做科研,结果发现国内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和研究精神,只有少数遇到优秀的学生确实可能取得真正一流的成果。反而是国内青们很早就明白这一点,更懂得要把学生当工具的道理,根本不会期待学生有独立研究的主动性,强制学生按部就班搞“有组织科研”,把科研做成填空题,这样确实才能更加能够快速出中规中矩的成果。

    最后,海外这批人相对缺少国内搞大团队作战的意识或者人脉--国外是独立的小lab居多,即使是大组也是各做各的,因此学生普遍独立有余合作不足;反观国内大组往往分工明确,学生很早就有大团队作战的意识。所以海外这些人比较多喜欢自己和学生独立在那里深挖难题,结果半天做不出啥东西,眼高手低;反之国内的人深谙团队作战,往往能够通过人力分配以及人脉整合做“集成式”或者“组合式”的研究,更快速地取得不错的成果。

    (PS,其实早期从国外引进的青们(十多年前的那些)发展其实还是很好的,但是近些年论文指标逐年升高,新回来这批人的发展反而越来越一般。究其原因,一方面早期出国难,出去的精英比例更高;另一方面是早期回来后国内研究水平较差,因此相对的资源倾斜和相对支持力度其实比后来这些人要高。)

    转自睛鸿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08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申请国自然是代表作重要还是标书内容重要呢?

    下一篇:出书必看:什么是腰封?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