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31 16:51:22
01
课题名称必须高度吸睛,一目了然
相信大家如果看见诸如“王者荣耀”“是朕”“史珍香”之类的人名必定印象深刻。同理可证,给自己的课题取个高辨识度的名字,就像给儿子取名一样重要,能让评委觉得哪怕是坨“shi”,也真是香。所以课题名称的确定是重中之重,要力求让评委一看题目就感兴趣,而且对课题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因此,以下两点技巧值得借鉴。
1. 跟上时代趋势
2. 活用命名规范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最好能马上体现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视角、理论基础及研究目标等,便于评审专家快速了解你的课题情况。大家在知网搜寻高质量文献时,不也是遵循“大多看标题,部分看摘要,少数读全文”的原则么,某些期刊编辑在收稿的时候也是这么处理的,所以可以套用以下命名规范(摘自某课题申报指南专著,时间关系不标出处了):
模式1、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
模式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例:农村地区小学生就近入学情况调查研究
模式3、理论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
模式4、理论依据+具体手段+研究目的
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模式5、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例: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模式6、研究对象+具体做法+研究目的
例: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练习巩固学习效果研究
在课题命名的时候,还要注意消除赘余表述,毕竟题目还是要精炼。如“……的构建与政策研究”,一般实证性研究在最后总是遵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政策建议这样的套路,所以“政策”这种字眼可以在标题中删除掉。
02
内容表述写好关键段落,图文并茂
很多申报书写得不可谓不认真,但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看着发蒙,相信从评委的角度来看,要审阅几十篇申报书会读得很辛苦。所以尽可能做到以下三点:
1. 问题意识凸显
很多申报书生怕让评委觉得研究内容不够丰富,所以写得云里雾里,反而使得研究不够聚焦。一定记住,一个课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对评审专家来说,只想知道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
“想干啥?”
“怎么干?”
“能干出啥来?”
好吧,请大家认真回答好这三个简单粗暴的小问题。
在申报书的写作中,务必要凸显问题意识,让评委一眼就看到本课题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可以运用设问的写作手法,在引言部分第一句直接抛出一个问题:“……是有必要的吗?”(暴露了俺文科生的内心)
2. 深耕关键段落
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般评委会认真阅读起始段以明了课题拟解决的问题,以及总结段以了解研究趋势及不足,中间的长篇累牍必须有,但是作用反而相对要小些。因此,在这些关键段落出现问题,后果比较严重,特别是出现低级错误的话,更是自毁招牌。比如这两天我曾看过一篇申报书,在B表中出现了下面的问题:
在“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中出现了:“造成了……规模偏小等无奈”,是否应该改为“……等问题?”
在“研究现状和趋势”段落中出现了:“本研究拟在围绕这些未解问题……”,显然,这里的“在”一字多余。此外,在这个段落中还出现了“本着……的路径”,是否应该改为“遵循……的路径?”
而且这些问题恰恰出现在起始段和结尾段,就好比后背上有块斑大家不一定看得到,脸上的青春痘就众目睽睽啦。所以,在关键段落遣词造句务必反复推敲斟酌,确保万无一失。(俺是无可救药的文科生)
3. 一图胜过千言
评委要阅读众多的课题申报书,大段的文字描述注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能绘制图表的一定要绘制图表。这就好比在大学课堂里,谁都不想听一个老师读一遍ppt上的长篇大论一样。所以我的申报书在研究框架、内容、思路、计划、成果部分使用了五张图表。很多老师在绘制研究框架与思路图上比较在行,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内容的呈现就有点不知所措。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大家去看点介绍思维导图的书,会找到更多灵感。老踏在这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再比如,我在前几年研究翻转课堂的时候,就曾编过这样的一张表格:
序号 | 年份 | 创建人 | 名称 | 课前 | 课中 | 课后 |
1 | 2011 | 杰姬·格斯丁 | 环形四阶段模型 | 概念探索、意义建构 | 体验参与、展示应用 | |
2 | 2011 | 罗伯特·陶伯特 | 翻转课堂结构模型 | 观看视频、针对性练习 | 测评、解决问题、总结反馈 | |
3 | 2012 | 曾贞 | “反转”教学图示 | 讨论并提出问题、观看视频 | 深入问题进行探究 | |
4 | 2012 | 张金磊 |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观看视频、针对性练习 | 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 | |
5 | 2013 | 拉姆齐·穆塞莱姆 | 探索—翻转—应用模型 | 探索、翻转(观看视频) | 应用 | |
6 | 2013 | 张金磊 |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教学模式 | 知识传输、情境设计、关卡设计 | 任务分工、探索尝试、应用与挑战、反思、评价、颁奖 | 总结、下一轮计划 |
7 | 2013 | 钟晓流 | 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 | 教学准备(师)、记忆理解(生) | 应用分析(生)、综合评价(师) | |
8 | 2013 | 汪晓东 |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 发布资源(师);自学(生) | 指导、点评、答疑(师);练习、汇报、讨论(生) | 平台交流(师);上传作业(生) |
9 | 2013 | 王红 |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创建教学视频、制定课前练习、自主观看视频、课前针对练习、社交媒体交流 | 确定研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协作探究活动、成果展示交流、教学评价反馈 | |
10 | 2014 | 陈怡 |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备课、准备资源、布置任务(师);学习知识、确定问题(生) | 合作探究、个性化指导、巩固练习、总结点拨、反馈评价 | |
11 | 2014 | 张其亮 | 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 教师在线模块、学生在线模块 | 教师课堂模块、学生课堂模块 | |
12 | 2014 | 吴忠良 |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知识传递(看视频、做习题、在线交流) | 拓展升华(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个性辅导) | 评估总结 |
13 | 2014 | 刘锐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过关任务、知识传递 | 组织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协作 | 上传作品 |
14 | 2015 | 潘国清 | 翻转课堂的螺旋模型 | 观看、记忆、理解;反思、评价、产生问题 | 释疑、讨论、分析、应用;总结评价 |
这样的梳理,让评阅者一目了然,而且自己也更容易看出各流派之间的优劣。同时要注意,研究现状的梳理可进一步突出以往学术界的争端及分歧,择其一跟进深挖,这是在分歧中寻找本研究后续切入点、突出本课题价值的好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最后,提一句不是废话的废话,衡量一个课题的四项标准是:选题新、方法新、材料新、结论新。
请大家看着自己的申报书,关起门来问自己三遍:“我的研究哪里新?”
转自课题宝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