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论文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刘欢/王二涛团队研究揭示作物的基因型依赖性微生物效应!

    阅读: 2022/10/12 16:48:16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被广泛用于剖析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相比之下,大多数关于植物的研究都集中在单个遗传位点如何对不同种群的性状变异做出贡献。在过去的十年中,在重要的农作物中发现了几个高质量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包括玉米、水稻、高粱、棉花和大豆。然而,分离控制复杂产量性状的基因一直很困难,从而限制了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2022年10月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深圳华大基因刘欢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王二涛(Cell | 一箭双雕!重磅研究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调控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Nature | 突破!中科院植生所王二涛团队揭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关键模块!)团队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题为GWAS, MWAS and mGWA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ecision agriculture based on genotype-dependent microbial effects in foxtail millet的研究论文。

    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对农作物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以破译有助于生长和产量的遗传位点,然而,植物基因型似乎不足以解释性状的变化。在这篇文章中,科研人员通过综合GWAS、全微生物组关联研究(MWAS)和微生物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mGWAS)的方法,揭示了827个狐尾粟栽培品种的基因型、表型和根表微生物群变量之间的关联。科研人员确定了257个与六个关键农艺性状相关的根表微生物生物标记基因,并利用从田间分离的标记菌株验证了微生物介导的狐尾粟生长效应。根表微生物群的组成主要由与免疫、代谢物、激素信号和营养吸收相关的植物基因的变化所驱动。其中,宿主免疫基因FLS2和转录因子bHLH35与根表的微生物分类群广泛相关。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了一个植物基因型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网络,它有助于表型的可塑性。微生物介导的对狐尾粟的生长影响取决于宿主基因型,这表明精确的微生物组管理可用于农业系统中高产栽培品种的设计。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3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JIPB |?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国银课题组揭示短小蛇根草OpNAC1转录因子靶向OpLAMT1调控抗癌药物喜树碱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NBT | CRISPR-SpRYgests:体外精准切割DNA的新型工具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