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只答不辩,疯狂道歉”

    阅读: 2022/4/2 8:49:30

    又是一个毕业季,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准备找工作还是继续升学,对于毕业生们来说,学位论文答辩始终是当下的头等大事。

    早就听说过应该做到“只答不辩,疯狂道歉”,那么在硕士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来源:网络

    为了缓解大家的毕业焦虑,小科再次放大招,为大家请来了『学霸男团』,三位985博士生带你轻松搞定毕业论文!

    科研岛——硕士毕业论文训练营

    教你毕业论文致胜秘籍!

    三营齐发,get毕业论文通关密码!

    经济 | 社科 | 理工

    活动时间

    4月7日-9日晚上20:00-21:00

    晚上20:00准时开课,50分钟讲座+10-15分钟答疑!

    参与方式

    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

    回复【毕业论文训练营】

    即可免费参与讲座活动!

    正式答辩之“场景再现”

    想必各位学弟学妹们早就已经无数次地“脑补”了自己答辩时候的场景——正襟危坐、心跳加速、谨小慎微,然后被答辩委员们轮番攻击,最后败下阵来,一塌糊涂……

    即使是小科身边的许多博士大佬们,当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夕,也有过相似的担忧。

    其实等一切回过头来看,很多人当初都过于杞人忧天了,真正的答辩现场其实是这样的:

    L学长

    博士一年级在读

    参加正式答辩的老师大部分是预答辩的原班人马,而且基本是教过自己专业课的老师,大家都互相很熟悉了。答辩流程虽然严格,但是就像一次座谈会一样,老师们也都面带笑容,包括提问题环节,所以答辩开始没多久就不那么紧张了。

    F学姐

    硕士毕业两年

    我的硕士论文送审结果不是很理想,所以之前忧心忡忡,不过好在老老实实的按照评审意见做了修改,答辩的过程也很顺利,一切按照流程来。问答环节里老师们多是针对我的送审修改情况做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都提前准备过,所以专家们很满意,最后通过。

    C学姐

    硕士毕业一年

    人生处处是意外,刚好就被我赶上了。答辩前一切按部就班的准备了,没想到在‘问答环节’出了状况,一位外校的老师一直对我刨根问底,看论文的时候更是‘鸡蛋里挑骨头’,我性子也急,因此回答问题时也沉不住气,全程充满了‘对峙’和‘争论’,虽然最后是通过了,但是过程不太愉快。

    其实前辈们的回忆还有很多,除了表示了之前的“担忧”比较多余,也有遇到被老师刁难的情况,但是从结果来看,只要有所准备,尽力去回答老师们的问题,整个过程更像是一次“成果分享”和“学术交流”,稳住,是大有希望通过的!!!

    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不能马上去要求各位新手们能拥有这些过来人一样的心态。当下最要紧的是按计划去准备,先从战略上提升应对答辩的筹码。

    //

    熟记答辩流程

    首先要对硕士论文答辩的流程做个全面的了解。

    步骤 内容 注意事项

    1 答辩老师、学生入场; 会有旁听的同学参加进来,在场的人比预答辩要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 流程开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或学科方向带头人宣读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 等待,快速浏览、检查汇报的PPT;

    3 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宣布答辩会开始;

    4 导师或秘书介绍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简历、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工作等;

    5 答辩人开始报告学位论文主要内容; 一般在20-30分钟,具体见下文;

    6 问答开始。答辩委员会委员及列席人员提问,申请人当场回答问题; 答辩秘书会对答辩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回答时要减少无关紧要的“废话”,直奔主题;

    7 申请人回答论文评阅人在论文评审中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修改情况; 按照修改意见,逐条展示,并清晰指明在论文中具体的修改位置;

     8

    答辩会休会,召开答辩委员会会议。

    由答辩委员会进行决议、投票,并由答辩秘书记录;

    学生需要暂时退场,在答辩会议室外耐心等待;

    9 答辩会复会,主席或主席委托秘书宣布答辩委员会表决结果和决议; 最好礼貌“起立”,等待结果;

    10 答辩结束,退场或轮到下一位同学答辩 要记得分别感谢在场的老师;

    硕士论文基本答辩流程及注意事项,来源:自制

    //

    如何制作答辩文件(PPT)

    答辩用的PPT作为“精简版”的硕士论文,作为最直观的汇报呈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份引人眼球的PPT可以适当转移老师们的注意力,对一些“问题论文”无疑是有弥补作用的。

    那么制作PPT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小科为大家总结整理了一些来自学长学姐们的“良策”。

    ? 01 基本要素,不得有误

    首先是汇报的内容,要基本涵盖当初“开题报告”所包含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展开各章节的实施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构,来源:自制

    汇报文件中要避免错别字、关闭ppt模板中自带的音效;

    来源:自制

    ? 02 模板简洁,色彩低调

    网上流传的各种花里胡哨的模板要慎用,尽量选用“简约”的风格,能突出文字、展示即可;

    过于花哨

    推荐模版

    ? 03 排版适宜,字体清晰

    排版很重要,内容要醒目同时又不能太突兀;通常选用“微软雅黑”或者“黑体”字形,同时文字不能过小,宁愿稍大一些(在场的老专家若是看不清汇报展示会非常痛苦)

    字体案例

    ? 04 以图为主,以字为辅

    减少文字堆积,尤其要避免出现论文原文中的大段论述,需要用总结、概括性的文字表示;、图表必不可少,而且要本着“尽量用图和表来说明情况”的原则。

    不推荐

    推荐

    答辩进行时

    //

    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作为各位的重要开场,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 01 汇报的逻辑顺序

    很多人在介绍完论文题目后,会自然的顺着“摘要”念一通,然后继续按照纸质论文的内容滔滔不绝,一定要避免此举。

    一个有逻辑的汇报顺序是怎样的呢?

    步骤 法则 时间控制

    1.点题 汇报的论文题目是“XXX” 1min

    2.总结

    本论文主要关注的是XXX(关键学术问题),通过XXX(研究方法),对XXX(研究对象)展开了XXX(操作路线)研究,最后得出了XXX(研究结果和结论)的结论;论文的创新点包括XXX;

    注意:尤其当摘要太多时,一定要进行精简后再陈述

    2-3min

    3.框架 首先,论文的框架是XXX(把论文的框架展示出来,并将每章节用1-2句话进行一个总结介绍);其次,告诉老师哪几章是背景梳理以及核心章节(研究概念的引入、研究的开展、研究结论的得出); 5-6min

    4.展开 对论文的核心章节展开较详细地介绍,重要突出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研究中遇到的关键点和难点以及如何解决了它们 15min

    5.最后 答辩人开始报告学位论文主要内容; 1-2min

    “个人陈述”汇报节奏,来源:自制

    在准备前期,要严格对照着规定的时间进行反复演练,这样会形成一个“潜意识”习惯,等正式汇报时就可避免因为过度“盯着时间”而导致分神。

    ? 02 汇报途中被打断

    如果你的答辩顺序被放在同组中的靠后位置甚至是最后一个,那么就要特别注意了。

    通常到了这个时候,整场的答辩已经接近尾声,很多老师也会开始疲倦,因此很容易打断你,让你跳过一些“背景介绍”,直接说重点。

    这个时候,请不要慌张,可以巧妙的化解“尴尬”——跟老师这样说:“请老师翻到论文的第X章,在第X页,是我的论文核心,我带老师们快速浏览一遍……”这个时候,同时把PPT调到对应的版块,然后继续按照上文介绍的“逻辑顺序”开始汇报。

    虽然看上去很简单的回应,却能老师现场感受到你对论文的“精准把握”以及“临场的镇定”,“加分”是妥妥的了。

    //

    答疑——“只答不辩、疯狂道歉”?

    终于迎来核心,也是答辩中最难处理的一个环节——答疑。即使是知道“只答不辩、疯狂道歉”的“行话”,也得分情况讨论:

    ? 01 被问到比较模糊的问题

    不能直接说“不知道”,也不能一顿“滔滔不绝”。

    首先明确告诉在场老师,对这个问题了解的不是很深,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尝试回答;回答完后,记得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 02 被问到完全不会的问题

    切记,这个时候宁可说“不知道”,也不能硬接这个“话题”,通常做法是,诚实的向老师们说明情况——“在之前的研究、写作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没有去做相关的学习,会在答辩后尽快去弥补”

    图源:pexels

    ? 03 实验数据被质疑

    通常在一些定量分析的地方容易被提问,比如实证中会有回归数据的展示,老师会对其中的某个指标比如中位数等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产生质疑。通常来说只要你的实验、论证没有弄虚作假,就不会产生大问题。

    回答时,应该把做实验的数据来源、样本案例进行详细的展示和说明,比如选取了多少样本、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的数据收集,同时提前准备好记有实验记录的照片、原始数据表格等资料,将其展示给老师们,能大大增强你的说服力。

    ? 04 调研访谈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其实和上一条有类似之处,关键在于你的解释要有说服力。

    最好的方法是在答辩前,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一手资料,比如问卷、照片、访谈录音、录像等全部集中带到答辩室,当被质疑时,能顺手拿出作为你的辅证。如果只是自顾自说,就难免被加重怀疑。

    ? 05 研究方法被老师质疑

    迅速把汇报内容切换到“研究方法”这里,先再次重复一遍自己做研究的思路以及当初的实施方案,同时阐明这个研究方法所对应到你论文里的要素(对象、样本、路径)有哪些。

    最后,请教老师:“具体是哪些地方运用的不妥,请老师指点,之后会马上进行修正”。

    切记不可这样说:

    “我觉得我的研究方法没问题呀!”

    “老师您再看一下我的论文,是不是您看错了”

    每年的答辩会,都会有跟老师当场“争论”起来的学生,即使你的论证没问题,即使最后你“赢了”,论文没毛病,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大家都不太开心的场面。

    ? 06 研究过程的某个环节被老师质疑

    首先要明白,当被问到这个点,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使是确实在纰漏,也不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致命的影响。

    通常做法是——肯定老师的提问,感谢老师指出这其中存在的不容易被发现的疏漏点,并会在答辩结束后马上进行更正和补充。

    ? 07 被问到和盲审专家提到的相同问题

    通常各位已经是进行了修改才参加的答辩,因此说明并没有达到预先修改的目的。

    因此,通常做法是——明确老师的提问也是当初送审时收到的反馈意见,之后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调出对应的PPT,详见XX页),但是出于XX(客观+主观)原因,十分抱歉没能对其进行完全修改,请老师在这里帮忙具体指点一番。

    ? 08 研究结论被老师质疑

    注意!!当研究结论被质疑时,不能像之前那样一味的“肯定”老师的判断,因为这个问题事关你论文本身能否站得住脚。

    到了这个关头,同学们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要去“争辩”,但要态度温和,有理有据。

    图源:pexels

    可以从研究的方法入手,抓住论文中哪些是归纳(Induction)、哪些是演绎(Deduction),把整个“论文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再次梳理一遍给老师(当然要避免无厘头的说“我的结论没问题呀”这类的话,重在重新阐述当初论文的过程。)。

    即便老师还是质疑你,但是要记住一点——你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内外盲审,答辩委员会是不会轻易把你“毙”了的,除非你“态度刚烈”,同时“阐述没有逻辑,认死理”。

    你要做的是——答复老师“针对这一点,会与自己导师马上深入研究探讨,弥补老师们说到的不足”。

    答辩没过怎么办

    如果论文本身存在事前没有发现的严重问题导致答辩未通过怎么办?

    首先,答辩结束后,单独去约当时给你指出问题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只要态度好,一定能得到下一步该怎么修改的“详细意见”;

    其次,把之前得到的反馈意见向自己的导师说明,探讨其可行性(能不能按要求完成,完成的难度有多大,要花费多少时间),如果导师跟你的关系很近,可以烦请导师再次与事前那位老师取得联系,从侧面了解你论文的问题所在,双管齐下。

    最后,要结合最终两轮反馈下来的意见,弄清楚是否能在下一次提交送审前完成对论文的修改,到了这个关头,即使时间紧任务重,小科也要劝各位尽力一搏,不要放过任何一次能让论文早日送审的机会。

    图源:pexels

    其实,很多答辩未通过的同学,不仅仅是论文本身有问题,在答辩过程中傲慢的态度、不肯退让的语气同样会招致不幸的结局,甚至有的人从始至终都在反驳老师的观点,弄得互相下不了台。

    如果是这样,那么小科要奉劝各位,在修改论文的同时,一定要吸取教训,即便自己有道理,也要从态度上作出退让,答辩终归到底,还是一场“交流”,面对着一群长辈,“尊重、谦虚”和论文同样重要。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64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成员与促研员社会连接建立研究(文/孙曙光、张虹)

    下一篇:2022年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钱鹏旭课题组招聘特聘研究员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