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赢麻在起跑线!科学家父母通过基因筛选,定制全球首个「完美婴儿」快两岁了!

    阅读: 2022/11/3 14:17:47

    当基因遗传的随机性被打破时,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1997 年的科幻电影《千钧一发》就描绘了这样一个被严格按照基因划分等级的世界 —— 精英的孩子会在基因工程加工,筛选后出生,经过筛选的完美孩子,将会从事高精尖的工作。

    而付不起「优生费」的父母只能通过自然受孕分娩生孩子,接受疾病,性格甚至寿命长短的随机性,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工作。

    《千钧一发》截图

    主角文森特就是这样的一个「下等人」,刚出生就收到自己命运的说明书—— 神经性疾病可能性 60%,狂躁症可能性 42%,注意力无法集中可能性 89%,心脏病概率 99%,有过早死亡可能性,预期寿命:30.2 年。

    如今,电影照进现实,经基因筛选得到的「完美婴儿」,正在引起人们的热议。

    去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多基因筛选帮助下受孕的「完美婴儿」奥蕾娅·斯米格罗兹(Aurea Smigrodzki)诞生。

    如今,奥雷娅已经两岁了,然而,围绕她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奥蕾娅和父亲近照|图源:https://whyy.org/

    替奥蕾娅选择了人生的是她的父亲:拉法尔·斯米格罗兹基(Rafal Smigrodzki),一位拥有遗传学博士学位的神经学家。

    一天,他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读到了关于基因组预测技术的介绍 —— 《优生学 2.0:我们正处于根据健康、身高等选择胚胎的「黎明」》。

    文章中提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人类对于自身性状与遗传信息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人员发现有些单基因与疾病直接相关,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多个基因共同决定一种性状,即多基因性状。

    这篇文章的作者表示:「随着测序数据库的增大,对每个人的基因进行大规模计算比较将成为可能」。然而,正如电影《千钧一发》中所描绘的,多基因评分技术也可能会带来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尽管文章的作者对这项新技术表达了担忧,但对彼时的斯密格罗兹来说,他却看到了机会—— 一个让他的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机会。

    曙光

    斯米格罗兹夫妇正好想要一个孩子,但是由于女友的年龄问题,他们只能选择试管婴儿技术。

    进一步了解后,斯密格罗兹接触到了一家名为基因组预测(Genomic Prediction)的初创公司,该公司可以提供多基因检测服务(全称:多基因疾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P),并承诺将帮助父母选择具有最佳基因的胚胎。

    图源:Genomic Prediction 官网

    最初,作为世界首例打算采用 PGT-P 技术的案例,斯米格罗兹和 Genomic Prediction 公司一起在北卡莱罗纳州会见了一个试管婴儿团队。

    然而项目进展却并不顺利,因为医生认为这一技术是不道德的。

    可以预见,这并不是关于 PGT-P 技术的最后一次争论。

    多基因检测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在于评估胚胎的患病风险。

    如前文所述,有些疾病仅仅由单一基因的变化就可以引起,因此,常规的基因检测主要是用来排除携带这些致病基因的风险。

    然而,一些更复杂的疾病,如心脏病或糖尿病,可能是数千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常规的基因检测对此就显得束手无策。而 PGT-P 技术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构建的预测器,可以对胎儿患病的风险给出估计,从而大大提升胎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有些乳腺癌是家族遗传的倾向,因此,支持这一技术的阵营常常会拿乳腺癌的筛检作例子。

    Genomic Predictio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斯蒂芬·许(Stephen Hsu)说道:「这样的案例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有些夫妇过来跟我们说,他们的家族中有些女性死于乳腺癌,他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

    争议

    当然,我们也不难想到,这一技术最大争议之处主要在于除了疾病,它也可以对其它如眼睛颜色、肤色,身高甚至智商等性状进行预测。

    斯蒂芬也承认道:「现在的技术仅仅从 DNA 就可以预测到准确的身高,要知道,现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仅仅不到 3 厘米」,「我们可以对个人的智商分数进行预测」。

    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的争议性,Genomic Prediction 公司目前并没有在其服务中提供这些项目的评分信息。

    「我们可以预测 BMI,而且超重也会带来很多疾病风险,但是如果我们提供 BMI 预测的风险报告,人们会认为我们有肥胖羞辱吗?」

    但是不提供不代表不能提供,斯蒂芬说道:「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的指导方针支持使用这种技术来预防疾病,但他们没有明确支持将这种技术用于美容方面的目的,也并没有谈到智商相关的问题。」

    「这是一个灰色地带,没有被明确禁止,但我们只是选择不这样做。因为从我们的角度看,这项技术在纯粹的医疗健康风险方面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不希望这被其它东西所淹没。」

    尽管该公司表示自己没有踏足这一灰色地带,但在现实中,确实已经有人选择在基因预测方面走的更远。

    今年 5 月据彭博社报道,有一对夫妇使用了 PGT-P 技术进行胎儿基因检测,但他们还想要比公司提供的更多的数据,于是他们下载了原始的胚胎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最终他们选择了 3 号胚胎:一个女孩,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善于管理压力、不易情绪低落。以及较低的心脏病,糖尿病风险。

    图源:站酷海洛

    除了对非疾病性状的检测外,PGT-P 技术另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在于其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纽约莎拉劳伦斯学院人类遗传学研究主任劳拉·赫歇尔说:「PGT-P 技术是基于大人口数据,这意味着对如何将其用于个人应当非常小心」

    事实上,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鉴定出关于心脏病或癌症等复杂疾病的全部基因——「这些疾病说明了你的风险,这很直观,但却并不是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PGT-P 所采用的数据库大都来源于欧洲白人,因此,将这些数据用在其它人群身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美国生殖内分泌学家 Denis Vaughan 认为,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被过早商业化了。

    争议中前行

    最终,斯米格罗兹基夫妇在华盛顿特区找到一家愿意进行基因组预测的试管婴儿团队。他们对 16 个胚胎中存活的 5 个进行了 PGT-P 测试。

    剩下的 5 个中,有一个存在染色体异常被直接排除,而PGT-P对剩下的四个胚胎进行的预测提供了包括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诸多疾病的患病率。

    最终,斯米格罗兹基选择了心脏病风险最低的胚胎进行胚胎植入,不仅如此,这枚胚胎也是四枚胚胎中健康综合评分最高的一个,它最终成长为了奥蕾娅。

    「只要知道患病的风险可以被减轻,注意,不是完全消除,而是显著降低,这其实就意味着很多了」斯米格罗兹说道:「奥蕾娅的微笑比我说的任何话都更能说明降低这种风险的重要性,这是我们能为她做的一切」。

    虽然没有对胚胎的智力等因素进行选择,但斯米格罗兹基对此也持强烈的支持态度:「正是智慧孵予了我们进步以及建设文明的能力。所以,在我看来,选择智力更高的胚胎绝对没有错。」

    斯米格罗兹基发起的投票

    其实,围绕多基因检测的争议也并不只在检测技术本身,尽管技术已相对成熟,如今的试管婴儿价格仍非常昂贵,而进行额外的基因检测还需要支付 2000 美元。

    赫歇尔担忧这种准入门槛的差异最终会对社会造成影响。PGT-P 似乎会为那些负担得起的人提供不公平的遗传优势,而这种遗传优势还可以由未来的后代所继承。

    尽管伴随着争议,目前的 PGT- P 技术的主要应用还是在降低胚胎疾病风险上,PGT- P 技术正在遍地开花。

    截至 2022 年 7 月,Genomic Prediction 公司已和全球 6 大洲 200 多家生育机构展开合作。

    今年 8 月,国内首例 PGT-P 优选的低风险糖尿病试管婴儿在上海诞生,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黄荷凤院士团队在中国范围内首次实施 PGT-P 技术。受试者家族中有高发的 II 型糖尿病史,而 II 型糖尿病正是多基因遗传病,他们想要一个没有 II 型糖尿病风险的宝宝,PGT-P 带来了希望,经过数个月的努力,经过患者知情同意,他们选择移植了较低糖尿病风险的 1 号胚胎。

    黄荷凤院士亲手接生低风险糖尿病试管婴儿|图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黄荷凤院士透露,目前团队正着手打造属于中国的生物标本库,瞄准乳腺癌这一多基因遗传病进行源头防控。

    当然国内也考量了该技术用于其他身体特征筛选,以至于被滥用的可能,目前无论是具备普通的 PGT 还是 PGT-P 技术资质的诊所都只能用其来避免严重的疾病和辅助不育治疗,其他的性状筛选及性别选择等是被严格禁止的。

    总的来说,PGT-P 等基因检测技术确实可能有助于减少因疾病给一个家庭造成不幸的可能,但是另一方面,伦理和道德规范的模棱两可也为这一技术的应用带来隐患。

    好消息是,这次的事件重新激起了大众对科技和伦理问题关系的讨论,相信对这次事件的思考能够促进伦理道德规范的进步。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8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SCI 论文写作的格式要点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为什么成年人的心脏不能再生?Dev Cell:科学家发现这是自保的代价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