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2/4/2 15:18:43
一、学校简介
宿州学院坐落在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宿州市,地处安徽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襟临沿海、背依中原,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京沪、陇海、宿淮铁路,京沪高铁,连霍、京福、泗许高速公路纵横贯穿,有中国观赏石之乡、书画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七大类应用专业群,现有15个教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
二、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其前身是宿州学院物理系,物理系是宿州学院的开校系科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18人,外聘院士1人,杰青2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4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3人;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16人;全国宝钢特等奖学金获得者1人;上海市优秀博士获得者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4人;安徽省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1人。拥有安徽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教学团队2个。现有师生党员260余名,分设7个党支部,自动化教研室教师党支部获得省级样板党支部。
拥有自旋电子与纳米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矿用绞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信息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宿州市机械装备协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D打印应用创新中心、磁信息材料设计与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10个;机械加工与实训中心1个;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和3D打印等校级创新实验室3个。目前,学院实施电子信息和机械的大类专业招生。建有校级重点学科1个,在光电信息技术、新能源器件、智能制造、高端机械装备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三、自旋电子与纳米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简介
自旋电子与纳米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9月获批,依托宿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团队主要成员由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电化学、凝聚态物理、固体电子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现有高级职称24人,其中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教授11人、有来自美国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博士及博士后(海外留学经历)18人。重点实验室现有材料制备、表征及器件制备与测试等独立实验室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大型精密仪器价值1345万元。近年来在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无机/有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复合物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中的应用、光催化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研究特色,在以上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招聘计划及岗位条件
人才类别
1.领军人才
符合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人[2017]121号文件认定的一类、二类和三类人才标准条件的国家级、省级人才。
2.拔尖人才
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下(1972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教授级高工),学术影响较大,业绩成果丰硕,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主持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二类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②获得一类科研奖励(前5名),或二类二等(前3名)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
3.博士
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同时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可放宽至45周岁(1977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可放宽至50周岁(1972年1月1日后出生),正式出站的博士后年龄要求可相应延后三年。其中:
A类:满足任意一个要求即可 (1)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自己通讯)完成一类论文5篇以上,其中SCI二区不少于1篇,或者SCI一区不少于3篇,或者专业顶刊1篇;(2)主持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二类以上科研项目;(3)获得二类一等以上(前8名)、二等(前5名)科研奖励1项以上。
B类:满足任意一个要求即可 (1)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一作自己通讯)完成一类论文3篇以上;(2)出站博士后。
C类: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一作自己通讯)完成一类论文1篇以上。
D类:除ABC类以外的博士。
五、引进待遇
宿州学院202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待遇一览表
注:1.领军人才可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等薪酬方式,具体“一人一议”;2.行业企业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或相当职称)参照执行A类博士待遇和任务考核;3.引进人才符合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条件的,职称评审实行绿色通道;4.教授、博士特殊岗位津贴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经考核发放;5.配偶需要安置的,按照《宿州学院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校人字[2020]20号)有关规定执行;6.除学校提供的待遇外,还可以享受宿州市引进教授博士子女入学待遇。
六、重点专业
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洁净能源工程等相关学科。如有其他相关学科也可。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老师,电话:17555788852,
简历投递邮箱:zhaogzgold@126.com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