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树栖红外相机揭示食果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阅读: 2022/4/6 13:55:36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斯幸峰研究组和浙江大学丁平研究组合作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发文,首次报道了大范围利用树栖红外相机方法(arboreal camera trapping)监测食果动物与植物的互作网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树栖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技术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面野生动物调查,但是鲜有应用于树栖动物种间关系的研究。种间关系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密切相关,如传粉和种子传播。迄今为止,利用树栖红外相机大规模同步监测食果互作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高度片段化的景观中。

    2019年,朱晨等人在浙江千岛湖22个片段化岛屿上对18种结果植物在成熟果期内进行同步监测,累计置放318台次树栖红外相机,共收集到200余万份影像文件,记录到诸多潜在的种子传播者。目前共记录到49种鸟类和部分小型啮齿动物,并首次记录到了白鹇白天在林层觅食的行为。

    图:(a)浙江千岛湖陆桥岛屿的片段化景观。(b)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c)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d)啮齿类动物是潜在的种子传播者。

    树栖红外相机方法作为一种非侵入式和高效的技术,在未来的动植物互作研究中仍然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该方法有助于大范围、多物种、长时间地同步监测森林地表以上至林冠层的垂直生境,从而实现种间关系的自动化监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食果照片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210,31930073,32071545,32030066)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9QA1403300)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fee.2321

    野外工作照

    朱晨

    李万德

    王铎润

    视频

    视频1:白鹇白天觅食

    视频2:啮齿类个体夜间传播种子

    视频3:栗背短脚鹎吞食冬青果实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488)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基础年薪可达52万!南方医科大学麻丹丹教授课题组博士后招聘公告

    下一篇:最新Nature综述: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从群落构建到植物健康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