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这所“北京老八院”,撑起了中国能源的半壁江山

    阅读: 2022/11/28 14:54:27

    01.八大学院

    说到C9和电气四龙五虎,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讲到“八大学院”可能有的人就不熟悉了。

    1952年,中央政府借鉴苏联办学经验,对一批综合性大学进行专业拆分,在北京西北郊形成了八所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这八所高校所毗邻的主干道,就被命名为“学院路”。八大学院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八大学院的诞生,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璀璨绚烂的一笔。

    过去,他们历经风雨,见证了新中国文化的发展,承载了无数学子共同的回忆。

    现在,更是在新时代的光芒里,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了无数的人才。

    02. 中国矿业大学

    虽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后面带着一个“北京”的后缀,但它并不是中国矿业大学的分校,而是独立办校的教学机构。

    但两所学校,确实是有一定的渊源。这就要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说起。

    那一年,英国福公司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成为了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

    建校后,学校便迎来了一系列的动荡。

    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

    抗战爆发后,学校先迁至陕西西安,再迁到甘肃天水,1938年又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即使是抗战胜利后,也没有马上稳定下来。而是先到河南洛阳复校,后来又迁徙到郑州、苏州,最后才在1949年回到了焦作。

    次年,学校又一次迁徙,来到了天津,并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更名两年后,全国院系调整便开始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陆续调入,壮大了学院的实力。第二年,学院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并在几年后确定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做“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

    因为那时石油发展才刚刚开始,钢铁和矿业各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边江山。由此可见,中国矿业大学当时所处的优势环节。

    即使频频迁移校址,人们依旧记住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国矿业大学”。

    来源:矿大e发布微信公众号

    03.一校两地三校园

    迁徙至北京不久后,学校主体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再次迁徙来到了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而在北京原址设立了留守处。

    从此,一所学校,两地发展。

    北京学院路原址在几年后设立了北京研究生部,并于1997年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第二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北京煤炭工业局管理,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学校,成为了“北京校区东校园”。

    至此,中国矿业大学“一校两地三校园”的格局正式形成。

    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更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独立办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虽然学校历经动荡,多次迁徙,但这并没有阻挡学校内学者们的学习与研究。

    焦作工学院校董翁文灏,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创造了以学者之身份能够达到的政治顶峰地位,无数个“第一”傍身:

    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编制了中国第一张彩色地质测量图等等,为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奠定了基础。

    而在学院成立最初所设立的矿治,路工等相关课程,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后,如今也成为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优势学科:土木工程学科。

    学科所属的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师资力量十分雄厚: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教授32人,副教授4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和青年长江学者3人......

    其中何满潮院士不仅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o.50490270)首席科学家,国家973项目(No.2006CB202200)首席科学家,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在这样的师资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取得的成果也十分可观: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130余项。

    “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如今的办学思路,也是学者们可以借鉴学习的科研思路:

    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不断努力发挥长处,弥补弱项,积极交流,开放沟通,创新合作,才能持续取得佳绩。

    而参与学术会议,则是能够进行高效交流沟通的最佳渠道之一。

    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南京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支持的第二届结构抗震与监测检测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3年1月6-8日在中国厦门举行。

    转自:“AEIC学术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42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第二届文化、设计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会议(CDSD 2022)

    下一篇:1918!教育部,核准!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