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上海感染一天破2万,首例重症出现:疫情背后的3个真相,我们都该知道……

    阅读: 2022/4/11 10:50:13

    今年3月以来,疫情动荡反复,搅乱不宁。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2年4月7日24时,31个省份累计确诊病例超16万例。

    其中上海疫情,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揪心。

    仅仅7日一天,上海新增感染者就超2万例。

    更是出现了3月以来的首例重症患者。

    有上海专家称,本轮疫情的规模之大,甚至超过当年武汉。

    我们与病毒抗争了三年,每一次觉得疫情好转之时,它就会再次跳出来叫嚣。

    从最开始的恐慌,到现在很多人变得淡定,甚至网上逐渐出现一些躺平的声音:

    “这不就还是大号流感嘛?”

    “人家国外都躺平了,我们为什么不躺平?”

    似乎只要躺平,我们就能够重回19年;

    似乎只要躺平,我们就可以不再担心经济问题;

    似乎只要躺平,我们就能人人过上曾经舒坦的日子……

    疫情击垮了我们的决心,让不少人都陷入焦虑,甚至麻木的状态。

    张文宏说:“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

    长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向前,再向前。

    今天,我想和你好好聊聊,在疫情背后的这三个真相。

    新冠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

    早在2020年,美国就曾提出过“大号流感”这种说法。

    当时的美国,疫情还没有很严重,美国传染病学专家福奇甚至大胆预测:

    “10万到20万是可能出现的死亡病例,而美国感染病例总数应该会有数百万。”

    可血淋淋的现实却在不断打脸:新冠,没那么简单!

    截止到8号,美国仅累计死亡人数就已经突破百万,是预测的十倍以上,感染人数更是近1500万。

    以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州为例,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的几个月里因流感死亡人数7人,而因新冠死亡人数却高达3344人。

    450倍的差距,很明显,新冠的杀伤力远远高于普通的流感。

    邢建民博士也曾表示:

    “这个病毒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根本就不确定。”

    不仅致死率高,变异速度还非常快。

    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多,变异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就目前而言,就已经发生五次变异,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马)、 Delta(德尔塔),以及最近一次的奥密克戎BA.2亚型毒株。

    如果不加以管控,那么等着我们的就是无限新的变异病毒:新冠病毒E,新冠病毒F,新冠病毒G……

    除此之外,无差别感染也是新冠和流感的一大区别。

    流感有自己独有的流感季,在这个时间段,免疫力低的人可能会得流感。

    但新冠没有明显的时间,只要你身体一有松懈,就无差别的感染,如果不控制就只能来来回回反复感染。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新冠后遗症问题。

    相对比流感,新冠的治疗更难,传染更快,后遗症也更明显。

    国外有一个女孩子把自己感染新冠后出现嗅觉倒错的经历发到了网上:

    闻到的味道都是垃圾和臭水沟的味道,而她已经这样十个月了。

    如果再持续下去没有好转,可能再也无法恢复正常的嗅觉。

    她说:“我吃的每顿饭都想吐。”

    嗅觉的失控,可怕的肺纤维化,疲劳,头痛……

    据国外媒体报道,与新冠有关的后遗症共有多达55种,并且大多数的康复者身上都不止一种。

    如此,你还能觉得新冠只是“大号流感”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国外一样躺平?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国外无论是提出群体免疫还是实行与新冠共存,都只是当下的无奈之举。

    国外的很多国家,普遍难以形成有效集中的号召力。

    没有办法像我国一样有足够强的资源调动能力、群众动员能力、社会号召能力。

    隔离物资运送不过去,医护人员都撂挑子不干,没有五湖四海的志愿者自愿加入到这场斗争中去。

    那么,这场战疫,不战就已经败了。

    其次,选择躺平也没那么简单,需要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1 疫苗接种概率足够大,尽可能降低感染对身体的伤害。

    2 大量人群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具备一定免疫力。

    疫苗我们坚持打,而让大量人群无限感染,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事。

    感染新冠可能对某些免疫力较强,年轻力壮的人影响不大,但对于本身就有基础病,身体免疫力低,年龄大的人来说,新冠可能就是致命的。

    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小比例乘以14亿人口都是不得了的数字。

    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可能是我们的儿子女儿,也可能是我们的亲朋好友,无论是谁,我们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并且,如果我们一旦躺平,这背后的代价我们谁能负担得起呢?

    更甚的,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将会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一旦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医院将严重超负荷运转,到处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其他的病人小病没机会看,大病等不到机会看。

    就像国外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自己一个常规手术本来两三周可以排上号的,却足足等了十一个月。

    这如果是急性的手术呢?如果是癌症病人呢?

    结果可想而知。

    除了对医疗体系的冲击,躺平也意味着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尤其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

    “天塌下来,穷人永远最先倒霉。”

    看过上海富人的精致隔离生活我们就能发现,有钱和没钱真的不一样。

    当大爷大妈还在为一颗白菜发愁的时候,富人却在享受着来自奢侈品牌送来的高端下午茶。

    目前,我们疫苗免费,治疗免费,国家组织的核酸检测也是免费的。

    甚至还会发放很多免费的救援物资,这几样,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而一旦疫情彻底爆发,那么我们又如何和富人抢医院床位,又要付出多少去治病呢?

    要知道,特效药的价位是2300元/盒,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

    在躺平的国外,只有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才有钱治病。

    而中国,已经把它纳入了医保。

    在国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面前,我们始终坚持的都是以人为本,以生命和健康至上的原则。

    我们没办法拿同胞的生命去做“实验”,所以哪怕经济上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这么干!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责任,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为了我们的家人,为了长久自由地呼吸,这短暂的封控,时不时的核酸又算得了什么?

    身处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疫情期间,起初的慌乱是有的,担心是有的,困难是有的……

    但所有人都在努力,没有人会轻易放弃。

    国家严格防控,迅速建立方舱医院,解决医护资源短缺的问题;

    各地医疗队陆续来到上海支援,逆风前行,为抗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我们保持冷静,积极配合核酸和封控……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疫情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有这样一个画面让人催泪。

    封控小区的老人下楼闲逛,防疫民警耐心劝说道:

    “你有家待不住,我们有家不能回。

    小区30万平方米,我一个人负责,叔叔我这个年纪可以做你儿子了吧,体谅体谅我吧。”

    老人也理解道了一声:“陈警官,你辛苦了。”

    有太多太多这样因为疫情回不去家的人,也有太多为了帮助别人委屈自己的人。

    大家都是这样互相理解,并肩作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病毒早晚会败下阵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不给国家添乱,不让家人担心。

    理性对待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照顾好自己。

    1 做好防护,响应号召

    对自己负责,戴口罩,多消毒,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公众场所。

    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封控要求。

    2 远离不良信息,多关注官方信息

    多从官方的渠道去获取权威的信息,别被一些传播焦虑的情绪影响到。

    少看微信群、朋友圈等未经认证过的谣言、假新闻。

    不信谣,不传谣,别被不安好心的人利用,徒增焦虑。

    3 调整心态,冷静思考

    疫情很难,全面清零很难,但再难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

    尊重现实,保持冷静,多思考,少吐槽。

    了解当下的实际疫情情况,做好心中有数,不让恐慌情绪淹没自己。

    4 正常作息,别被疫情打乱了节奏

    该吃吃,该喝喝,好好生活,关注当下。

    保持规律作息,隔离期间也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

    锻炼身体,学习增值自己,利用好这段时间,不要把自己的放纵情绪归结于疫情。

    ▽

    有人说: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是啊,在抗击疫情的这条路上,总有那么多勇敢的人让我们感动。

    疫情,就是不断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人却敢于系好绳索,先一步为大家淌水排查危险。

    无论怎么走都是错,但他们却是在保护大部分人的命。

    无论怎么做都会被骂,但他们却选择了最艰难最麻烦的路。

    疫情动态清零,他们初心不改,我们众志成城。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41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专家引领指导 助推课题研究

    下一篇:校外培训关停了,“新型补课” 横空出世!教育内卷真能停下来?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