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社科要论】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阅读: 2022/12/12 10:45:31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述往事,思来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历史”一词共出现多次,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历史情怀与历史自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尊重历史才能创造历史,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开拓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着严密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的历史思维,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了动员令,擘画了路线图,全面展现了百年大党的历史自信与历史责任。

    1

    坚定历史自信,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非常注重历史的编纂和学习,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与经验,总结成败得失,把握历史发展脉搏,希望能够达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史通》云:“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积累了深厚丰富的文化智慧,为当代乃至未来中国提供了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推翻“三座大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两大奇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经过全党不懈努力,不断深化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功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次的新飞跃。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也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也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无论未来中国如何发展,都割舍不断其中的历史血脉。中国历史文化印记已经渗透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走自己的路,中国的事情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己,才是正确的。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各方,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智慧,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必须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更加鲜活的力量。

    2

    勇担历史责任,焕发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负人民、宵衣旰食的勤勉敬业,也进一步显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怀本色。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矢志不移地为民请命、为民造福,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前进,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奋斗的目标,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挫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历史自觉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由强烈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涵养而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全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为党分忧、为国奉献,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催生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新旧事物之间总是要经过一定程度的较量,旧事物才能退出历史的舞台。历史进化的规律性和历史斗争的复杂性迫使我们要有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创造性。不坐等、不空谈、不幻想,以实干精神创造奇迹;不懈怠、不丧气、不怨天,以斗争精神创造奇迹。

    3

    保持历史耐心,在把握历史大势中创造历史伟业

    历史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主观努力只能改变或者激化事物变化的条件,却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只有顺应历史趋势,保持历史耐心,当历史时机来临时果断抓住,乘势而上,实现历史性飞跃。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秩序重新调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临“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当下,必须自觉有为,又奋发作为。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党团结带领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聚精会神,共谋民族复兴大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拼搏,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追求,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识不畏艰难,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实现百年梦圆。世界各国从未如此紧密联系,彼此生死相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共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放、坚持互利共赢,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牢记历史责任,勇担历史使命,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坚定自信,主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我们要牢记理想信念,迎接风险挑战,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放眼未来,开创历史。站稳人民立场,不负伟大梦想,努力奋进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征程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0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渠慎宁: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篇:后西方视角使社会学理论愈发生动活跃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