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中小学教研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异曲引碰撞 同行促成长 ——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小组研修活动

    阅读: 2023/1/30 10:16:49

    异曲引碰撞 同行促成长

    ——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小组研修活动

    2022年12月9日上午,在浈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韩雪秋老师的带领下,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之“基于同行讨论的自主生长式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及浈江区初中语文教师在韶关市第八中学汇聚一堂,围绕“诵读教学 主题讨论”这一主题开展研修活动。

    01

    诵读教学

    活动首先由第八中学的陈瑾老师和第十三中学的刘隽琪老师分别呈现两节诵读教学课——《苏轼诗词整合》和《昆明的雨》。

    陈瑾老师引导学生紧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狂”字和《定风波》中的“任”中进行诵读,在诵读中品读人物形象,在品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上课中,陈瑾老师既为学生设立诵读的舞台,也不时地精彩范读,实是师生共同打造的一节诵读精品课。

    刘隽琪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昆明的雨》。隽琪老师首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引领学生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重点环节“品味语言”中,刘老师用“对比读”和“代入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隽琪老师的教学设计,彷佛带着大家领略到了昆明的美好。

    02

    碰撞讨论

    两节诵读课展示后是集体研修活动,课题组本次采用的是同行“碰撞式讨论”的研修方式,用“韦恩图”形成研讨区域,A区是给陈老师的教学建议,B区是给刘老师的教学建议,C区是两节课共有的学习点。参与评课的老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在贴利贴上,再对号入座粘贴在讨论区。

    然后,由浈江区发展中心韩雪秋老师带着老师们分享“C”区(共同点)的观点,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例均通过诵读教学推动教学流程,以读促思,行之有效。

    03

    “九宫格”反思

    上课老师陈瑾老师和刘隽琪老师结合“A”区和“B”区的建议,利用“九宫格”进行教学反思。

    陈瑾老师觉得,诗词教学还是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朗读技巧,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实现“通读—品读—赏读”的阶梯式诵读教学,在自然、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诗词内容并感悟其内涵,而并非生硬地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

    隽琪老师提到,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课堂反应,实践了诵读法运用于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于教师而言,要多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语言。

    “九宫格”反思法,让执教老师从自身角度和学生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反思是更加深入且有效的。不仅如此,行之实验学校的刘晶老师借助“九宫格”进行听课教师反思时说,希望加强学习朗读技巧,引领学生读出诗歌层次,读出情感。第八中学蓝丽丽老师亦反思说,两节课都给予学生明确的方法,搭建朗读的平台。确实,这样的碰撞式的讨论模式是新颖的、具体化的,老师们畅所欲言,又能结合同行们的建议和自身情况进行反思,对今后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04

    同行讨论记录表

    参与研修的教师认真填写同行讨论的记录表整理了今天的教学研修内容,获益匪浅。

    本次“诵读教学 主题讨论”主题研修活动于内容上聚焦在诵读教学可根据文本特质选择不同的策略,课堂上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学;于形式上课题组尝试了“碰撞式”的新式同行讨论方式,结构化的讨论用“九宫格”、“韦恩图”设定了一定的反思程序,避免了随意、低效、肤浅的教学研修,发展了合作化的研修文化。

    转自:“韶关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2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数数思维”引领下大单元备课与教学研讨活动

    下一篇:2023年度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开始申报了!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