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2/3 14:07:26
课题申报书中文献综述的写法刍议
——基于对江苏N市2013年度116份幼儿园教师课题申报书的文本分析
石建伟 林素华 谢翌
宿迁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通过对N市2013年度116份幼儿园教师课题申报书的文本分析发现, 幼儿园教师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存在对文献综述的内涵把握不准、材料堆砌、对相关文献的评述分离以及学术道德等问题。研究者认为,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幼儿园教师对文献资料的掌握不足、对科研方法的了解不足、阅读量偏少和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等。研究者据此提出, 可以从文献检索、文献研读、文献分析和文献撰写等方面建立起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规范。
关键词:课题申报书;文献综述;幼儿园教师
作者简介:谢翌,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E-mail:xiehz360@163.com
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做质的研究》课程开发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JXJG-10-2-7。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石建伟,林素华,谢翌.课题申报书中文献综述的写法刍议——基于对江苏N市2013年度116份幼儿园教师课题申报书的文本分析[J].幼儿教育,2013(36):36-40.
文献综述是课题申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 幼儿园教师在做课题申报书时往往不重视文献综述, 一些教师甚至凭空捏造或拼凑文献综述文字。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既不知道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也不知道怎么做文献综述。
我们以江苏省N市2013年度的116份幼儿园教师做的课题申报书为样本, 分析其中文献综述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 进而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尝试探讨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规范。
一、问题讨论:文献综述的文本分析
通过对116份幼儿园教师课题申报书的文本分析发现, 幼儿园教师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 对文献综述的内涵把握不准
文献综述是一种论证, 它以对研究课题现状的全面理解为基础, 需对大量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从而通过合理的逻辑论证, 提出本研究课题的观点。它不仅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切入点, 也是本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是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从他人研究中寻找和整理依据的过程。
有教师将文献综述等同于研究缘起介绍、研究可行性分析、概念界定或参考文献简述等。事实上, 这四项内容不能与文献综述混为一谈。该四项内容的内涵、写作要点、作用见表1。
(二) 材料堆砌
做文献综述要求研究者寻找本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 阐述相关理论发展的情况及其与本研究课题的相关性, 而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但幼儿园教师在写文献综述时进行材料堆砌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 有教师在文献综述部分这样写道:“本课题采用挫折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激励教育理论……”罗列了一大堆理论名称, 却没有作出任何分析和说明。
(三) 评述分离
做文献综述应对文献有所取舍。借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梳理权威人士的重要观点。在借鉴与梳理的同时, 可适当加以评析, 例如, 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我们在116份课题申报书中发现, 一些教师对文献有述无评, 具体表现为, 引用了他人的观点, 但不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也没有从中找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
表1 容易与文献综述混淆的四项内容
(四) 学术道德
分析发现, 为了完成任务, 部分教师在文献综述中直接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或对他人成果只稍作修改而不作任何说明。这既是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表现, 也让文献综述成了一件复制品, 缺失了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 幼儿园教师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较弱, 很多教师不了解文献综述的内涵及作用, 也不清楚文献综述的内在逻辑结构。
二、归因分析:文献综述撰写的影响因素
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 有以下四方面原因导致了他们在文献综述撰写上的问题。
(一) “上哪找资料”:对文献资源的掌握不足
做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是检索文献, 但这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个难题, 因为他们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非常有限, 不少教师在谈访中表示自己不知道“上哪找资料”。大多数教师一般“上百度找”, 但有时“看到合适的论文, 一看要注册, 花钱下载, 就放弃了”。有的幼儿园订阅了几本学前教育的相关杂志, 也购买了一些专业书籍, 但这些资料对于做文献综述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二) “从来没学过”:对科研方法了解不足
有教师在访谈中直言不讳:“从来没学过, 根本不知道如何做文献综述。”虽说有些幼儿园会对申报课题的教师做些培训, 但效果很难说。一位教师说:“光靠几次指导, 我还是不知道文献综述该怎么做。”
(三) “哪有时间做”:阅读量偏少
这里主要指幼儿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做文献综述。有教师认为, 带好孩子是本职工作, 没时间阅读大量文献;有教师认为, 阅读文献对做实际工作并不能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所以平时并不太重视文献阅读。
(四) “以为是借鉴”:学术道德意识不强
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罗列了相关文献, 包括大段引用原文, 等等。但是, 在访谈中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存在学术道德问题。一些教师表示, “我已经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来了, 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三、应然思考: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
为了便于幼儿园教师掌握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规范, 我们对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路径作一些简单梳理。
一般而言, 文献综述的写作需经历四个阶段, 即检索文献、研读文献、分析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
(一) 检索文献
检索文献是文献综述撰写的第一个环节, 采用哪种检索工具、检索哪些文献是影响文献综述质量的关键因素。
1. 检索工具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 常用的中文文献数据库, 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其引文版和“方正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表2[1]说明的是文献资料类型及其相应的数据库或检索方法, 教师们也可以据此查找文献。
2. 查找文献
文献的查找需要紧紧围绕研究问题,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
表2 文献资料类型及其相应的数据库或检索方法
表3 不同重要性文献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法, 即输入关键词, 或输入与关键词意思相近、相反、相关的词语搜索文献。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文献资料检索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法, 即输入作者姓名查找相关文献。这种方式有利于集中查找某作者的研究成果。
导师法, 即输入导师姓名查找一系列文献。一般而言, 某导师在一段时间内所涉的研究领域相对固定, 其指导的学生研究领域也相近。采取这种方法查找相关文献, 有利于收集某个群体或关于某个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法, 即根据某研究成果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查找更多的相关文献。利用这一方法可按图索骥找到所需的研究成果。
查找到文献之后, 还要管理好文献。比如, 可按作者、院校、地域、时间、论文性质等, 对文献进行分类。
3. 暂停查找文献
文献查找贯穿文献综述撰写的始末, 前期的查找是基础, 后期的查找是补充。教师可以根据三个标准来决定前期查找是否可以暂停。[2]
第一, 是否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频繁为其他研究者所引用的若干份关键文献或若干个重要作者?
第二, 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呈现出若干种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是否已经找到正方和反方以及具有综述性质的关键文献?
第三, 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若干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超过了之前的研究?
从以上不同角度全方位判断文献检索是否可以暂停是较为妥善的方法。另外, 还可以通过统计文献和作者的“被引用”次数来判断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属关键文献, “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关键程度越高。
(二) 研读文献
研读文献之前, 可将文献按重要性分为非常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和普通四类。文献的重要性, 一般可从其与研究问题的相关度来判断。不同重要程度的文献, 阅读方式也不同 (见表3) 。每次阅读后可标记阅读的时间。阅读时可逐步完成核心观点图和作者谱系图的绘制。
(三) 分析文献
研读文献后的重要任务是分析文献, 非常重要的文献应重点评述, 并阐明其与研究课题的关联性。
分析文献是为了找出众多文献之间的相关性。这时, 研读文献过程中绘制的核心观点图和作者谱系图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详见图1[3]、图2[4]。
随着文献分析的层层深入, 文献与研究课题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强, 这时教师要避免出现“红鲱鱼式论述” (偏离主题、转移注意力的论述) [5]和“野兔子评论” (被一些无关主旨的信息混淆, 从而偏离主题) [6]。每一则文献都应多留意, 考量它们与研究课题的关联性, 不要为了凑字数而堆砌无关文献。
图1 核心观点
图2 作者谱系
(四) 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要建立在前期文献检索、研读、分析的基础之上, 要不断反思各种观点的内在联系, 进而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文献综述撰写的注意事项见表4。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和文中引用等部分。
表4 文献综述撰写的注意事项
1. 引言
主要是说明研究目的, 随带介绍有关概念、定义、研究意义、论文架构以及综述范围, 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 以使读者对本研究要讨论的问题有初步认识。
2. 主体
一般由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述及本研究的可能贡献组成。可按年代顺序、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研究阶段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等角度进行综述。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引用和评述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
3. 总结
即总体评价已有研究及其不足, 提出新见解或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4. 参考文献
按一定的著录规则做参考文献, 不仅是学术道德的要求, 还可为读者提供文献查找线索。参考文献可以按照文献的发表 (出版) 时间、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或重要性等进行排列。
5. 文中引用
主要有两种简写形式:一是作者和日期的组合形式 (又称哈佛注释体系) , 二是数字形式。下面重点介绍哈佛注释体系及其使用方法。[7,8]
哈佛注释体系 (Harvard System) , 也叫“作者-日期法 (Author-date method) ”。根据这一体系, 每一个引文, 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 都应分别在两处注明:在文中引用处注明和在全书或全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处注明。在文中引用处注明的规范如下。
(1) 当作者姓名在句子中自然出现时, 将出版年份放入姓名之后的括号内。比如, “H Marshall (1992) 将其特征描述为用行为主义者的透镜 (behaviorist lens) 观察课堂”。
(2) 当作者姓名不在句子中自然出现时, 将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同时放入引文后的括号内。比如, “信念源于经验或幻想, 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评价成分 (帕亚斯, 1992) ”。
(3) 引文有两位作者时, 同时写出两位作者的姓名。比如, “威尔逊和库尼 (2002) 指出, 上述信念的逻辑表明了信念是知识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4) 在引用多篇文献支持同一观点时, 分别在引文后括号内写出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比如, “保留深层信念和表层信念之间的区分非常有必要 (格林, 1971;卡尔普兰, 1991) ”。
(5) 被引用的作者同年发表了两篇以上论文或出版了两部以上著作时, 在出版年份后加上小写的下标字母进行区分。比如, “弗林格第 (1996a) 把行动中的信念 (belief-in-action) 或背景称作是‘课堂上的幽灵’”。
(6) 在需要说明引文页码时加上页码。比如, “我们使用观念指代包含着知识、信念、理解、喜好和观点等组成的个人的总体心理结构 (罗伊德、威尔逊, 1998, p.249) ”。
四、反思
幼儿园教师在文献综述撰写上存在种种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规范地做文献综述呢?我们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寻找文献资源———为文献综述写作提供资料支持
一般而言, 数据库需付费使用,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或幼儿园为申报课题的教师提供数据库使用权限和时限, 幼儿园教师也可自行购买数据库使用权。当然, 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收集资料, 比如去公共图书馆查阅, 请求他人帮助, 等等。
(二) 学习科研方法———为文献综述写作提供方法支持
建议幼儿园组织相关培训, 比如, 可以采购相关书籍发给教师, 定期组织学习与讨论;请专家入园指导;收集文献综述范例, 供教师研读评析, 等等。
(三) 认真阅读———为文献综述写作提供基础
文献资料收集好之后, 更重要的工作是阅读, 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观点, 不是一篇合格的文献综述。如果只是粗浅地读了几本书或几篇文章, 也难以将文献综述做得有深度。教师只有合理安排精读和泛读, 才能逐渐提高专业判断能力, 发现其中的问题, 找到研究的文献, 把文献综述做到位。
(四) 制度建设———为文献综述写作提供保障
一般而言, 文献综述是课题申报书审阅的重要内容。如果有较为完善、科学的申报与评审制度, 并严格执行, 教师在做文献综述时就会有外在压力。教师想在相关评审中获得成功, 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本文来源:幼儿教育 2013,(36),36-40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