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国家级教学成果:?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阅读: 2023/2/3 14:47:29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薛法根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1]薛法根.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J].人民教育,2019,(Z1):66-69.

    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现状, 发现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完整”。教学实践中, 对语文课程标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极易将三维目标割裂成并列的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 且往往偏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未能聚合于“完整的人”, 偏离了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二是“不确定”。文选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课文及练习中, 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中对课文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缺乏精准的解读, 未能联系儿童的语文经验研制适宜的语文本体性内容, 造成教学内容的随意、零碎和泛化。三是“不充分”。听说读写之间、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及现实生活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整合, 导致教学活动太多、过碎, 在线性的教学流程中常常为求“教得完整”而失去“学得充分”, 未能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生长空间, 儿童难以充分经历从知到能、从生疏到熟练的实践转化。

    针对上述老问题, 我们运用心理学组块原理及语用学关联理论, 打开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角。组块原理从心理学视角揭示了言语能力的发展规律:改善人脑中组块的容量和数量可以提升心智活动的质量;关联理论从语用学视角阐释了言语能力的形成机制, 形成了语文教学的三个基本认知: (1)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 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儿童“学习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 在生活化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言语能力和精神生命的同构共生。(2) 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创设“促进意义生成与能力转化的丰富语境”, 语境效果是衡量言语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3) 言语能力的内生机制在于遵循和运用关联原则构建“言语意义与交际语境的最佳关联”, 言语形式的同义选择是关联性的实践表征。

    基于上述新认知, 我们提出了语文组块教学, 即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整、转化为综合性、立体化、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 引导儿童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 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其实践表征为:在内容上基于教材, 植根于儿童经验, 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 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 具有聚合性;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 采取板块式教学结构, 凸现教学重点, 更具简约性;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活动板块达成多个教学目标, 使儿童获得以言语智能为核心的多方面发展, 更具生长性。该成果获得2018年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小课题研究公众号还整理了第一第二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目录,欢迎点击查看。

    一、确立了教学核心理念

    语文组块教学以“内容的重整转化”撬动“教学的深度变革”, 聚焦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 重塑师生的教学生活, 其核心理念是:共同织造完整的语文生活。语文是母语, 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精神成长与母语相伴相生, 学语文就是学做中国人;语文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运用母语完成自我生命的实践建构;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言语创造力, 在教与学的多重交互中生成活泼泼的语文生活, 促进儿童言语智能和精神生命的蓬勃生长, 彰显母语教学的儿童性、整体性和文化性。

    语文课程旨在培养运用语言建构意义的人, 教学的要义在于开发人的言语潜能, 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因此, 组块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言语智能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的言语创造力, 表现为对语言的敏锐感、熟练的驾驭力及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言语智能是人的生命特质, 是人类智能发展的生长点, 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言语智能内隐为言语思维, 外化为言语能力, 其道德性情感衍化为儿童的言语品格, 共同构成语文核心素养。言语智能的发展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实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二、建构了语文板块课程

    1.板块课程的整体建构。

    根据文本的教学功能, 将选文分为三类:定篇, 指教材中规定的经典语篇;类篇, 指按照文本类型重组的单元语篇;用篇, 指为完成任务而选择使用的语篇, 或用其中的观点, 或用其中的事实, 或用其中的表达方式等。三类功能语篇做如下结构化编排:定篇每学期安排8篇, 六年共选编96篇经典文章;类篇每学期安排16组, 每组3-5篇选文, 六年共选编600-800篇文章, 阅读量是现有教材的一倍以上;用篇每学期安排4个单元, 六年共完成48个情境任务。

    2.板块课程的内容开发。

    定篇的内容板块以“能力”为主线, 以“能力要素”为内核。对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语文能力进行学理分析, 提炼能力生长的关键要素;对经典文本做深入而透彻的解读, 发现学生独立阅读的疑难之处。两相对照的契合点, 聚焦在词汇、句式、段落与篇章的结构等教学点上, 构成经典文本的教学内容。一篇经典文本可以形成以“能力要素”为内核的多个内容板块。

    类篇的内容板块以“文类”为主线, 以“文类要素”为内核。按照文本类型对选文进行重组, 不足的增补, 不好的删改。每一组围绕一个“议题”进行比较阅读, 以发现同一“议题”在不同语篇中的变与不变, 探究其中运用语言的规律和奥秘。“议题”是多元的, 可以是关于这一类选文的读写策略、文体特征、表达方式以及作家风格、主题表现等。

    用篇的内容板块以“功能”为主线, 以“功能要素”为内核。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为解决特定任务而选择的语篇, 实际上使用的是语篇的“交际功能”。比如以“劝说”为任务的教学内容, 可以选择多个文本, 阅读指向“任务解决”, 着眼于语篇中隐藏的“交际功能要素”, 各类文本都在“交际功能要素”的统领下聚拢起来, 形成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3.板块课程的开发策略。

    (1) 定篇的内容开发策略。定篇以作品为主体, 以能力为主线, 以方法为支点, 形成一个整体的内容结构。课题组精选了96篇经典作品, 编制了12册《板块式语文教程》, 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内容开发策略:一是发现文本阅读的关键点;二是整合内容碎片的教学块;三是构建板块之间的逻辑链。内容板块之间的教学逻辑应是“文本结构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在统一。板块与板块之间, 应该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轨迹, 步步为营, 拾级而上。

    (2) 类篇的内容开发策略。一是重组单元篇目。界定课文的文体类别, 按照文体类别进行单元重组。二是重设单元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发展规律, 选定一个核心“议题”, 组织学生围绕“议题”阅读, 从中发现读与写的方法和规律。三是重建单元结构。充分挖掘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界定其教学功用, 以此形成单元课文的功能性结构。较典型的课文, 可以作为“范例”, 侧重于“方法”;有难度的课文, 常常在某些关键点上体现文体阅读的特征, 可以作为“样本”, 侧重于“问题”;较简单的课文, 可以作为“习题”, 侧重于“练习”。

    (3) 用篇的内容开发策略。小学阶段应促进学生发展“交流信息、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等三大言语交际功能, 根据言语交际的双向交互特点, 从言语交际行为的功能视角组合了20对交互的言语交际为主线的课程内容单元, 如“倾听与讲述、提问与解答”等。每个单元根据言语交际的规律设计成5个内容板块:一是情境再现:选取典型事件, 以戏剧表演、故事讲述、游戏体验等方式, 重现言语交际情境。二是议题探究:围绕交际话题, 以归因分析、反向假设、经验归纳等方式, 探究交际的成败奥秘。三是规则整理:梳理交际经验要点, 整理交际规则。四是任务化解:尝试解决实际任务, 并进行自我反思。五是换位交际:交换角色, 进行换位思考, 实现交际议题的转换。

    【特别说明】本文是【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免费赠送四百多页的PDF版《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快速入门手册》,免费查询5万多个中小学幼儿园课题参考选题,免费加入课题论文交流群。

    三、运用了联结学习方式

    语文联结性学习是指个体发现、把握并重构知识经验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得其智能意义的学习方式。板块式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 就是发现联系、建立联系、运用联系、生成联系, 进而实现改变的过程。汉语是由字词前后联缀而成, 属于“意合型”语言;汉语的学习应遵循其“意合”的内在规律。运用联结性学习方式, 就能准确把握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关联, 获得意义理解与运用规则。学生在联结性学习中, 将文本中的各种关键点激活并建立内在的逻辑关系, 改善认知结构, 恢复“学的内在秩序”。语文联结性学习的基本要素有“意义地图、命题整合、情境应用与结构化”, 主要方法有:

    类化:围绕一个意思, 将多个词语或句式组合在一起, 比较异同, 加深理解, 促进在不同语境中的选择运用;围绕一个规则, 将多个语言现象组合在一起, 通过比较抽取普遍的规律, 形成概念化的理解。

    联比:将相同、相近或相对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比较阅读, 以推敲在意义、情感、表达效果、使用条件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磨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力。

    联想: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象, 都需要借助联想实现学习的跨越。可以让语言与想象联结成一个整体, 实现语言的形象与形象的语言。

    推想:阅读是凭借语言文字, 在特定的语境中穿透语言的字面意义,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而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从表达视角看, 就要设定特定的对象, 推想读者的可接受程度, 以便让文字更加妥帖。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 可以运用的联结学习方式有:言与意的联结、表与里的联结、上与下的联结、异与同的联结、知与用的联结、读与写的联结、文与人的联结等。

    ↑扫码加入下载PDF版《人民教育》教学成果专辑文章汇总↑

    四、实现了学科统整实践

    学科统整实践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儿童生活贯通的语文深度学习, 旨在将学生学得的语文读写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中, 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促进言语智能的发展, 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1. 主题阅读:

    通过阅读得以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序列, 研制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阅读书单, 如数学阅读课程、科学阅读课程、名人传记阅读等。

    2. 学科写作:

    借助任务学习写作。将学科教学中需要“写”的项目提炼出来, 编制成学科写作课程, 实现借助写作达成学科深度学习。如数学小论文写作、科学实验报告写作、综合实践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等。

    3. 跨界学习:

    依靠言语解决问题。言语实践需要拟真或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任务解决中催生学习的动力, 生长言语实践能力, 比如围绕核心问题的辩论、演讲、表演、阐述等。尤其重要的是, 将生活中遇到的真实而复杂的难题引入到语文教学中, 鼓励学生模拟场景, 凭借语言解决问题。这样的主题演说, 考验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水平。

    五、形成了组块操作策略

    组块教学运用联结性学习, 形成了六种便教利学的操作策略:

    1. 字根识字:

    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 选择最具构造功能的300个基本字, 依据字源字典编成汉字图谱, 让儿童在饶有情趣的活动中牢固识记, 进而凭借“字根”自主识字, 实现“掌握300个学会3000个”的教学目标。

    2. 词串识记:

    围绕某个“线索”将散落在文本中的词语进行归类, 形成词串加以整体识记。组合的线索有“描述的对象、语境的功能、词语的结构、表达的语义”等。这些词串需要以文本语境为背景, 在朗读、复述、写话等语文实践运用中转化为儿童自身的语言材料。

    3. 句式集群:

    遵循同义选择的原则, 将文本中最富表现力的句式汇集起来, 与儿童常用的句式进行比较, 在诵读中发现表达奥秘, 促进儿童在语境中选择最佳句式, 提高表达能力。

    4. 语段联比:

    根据“并列式、因果式、总分式、承接式”等四种段落结构, 引导儿童在比较学习中掌握结构特点, 进行段意概括、仿写迁移, 夯实读写能力。

    5. 类篇教学:

    根据文体分类, 对选文按照文类进行单元重组, 同一单元的若干篇选文, 分为教读、练读、自读等不同课型, 通过教“这一篇”让儿童学会“这一类”, 举一反三, 熟能生巧。

    6. 整书导读:

    针对整本书的结构和主题,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话题”, 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主题式研读, 传授阅读策略, 分享阅读经验, 放大整本书的共读效应。

    六、凝练了课堂教学范式

    1. 选择生长性的教学目标。

    围绕“言语能力”, 根据文本教学价值及学生发展可能, 确定最具生长价值的核心目标, 以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 体现“聚合性”。

    2. 整合本体性的教学内容。

    聚焦“运用法则”, 选择语文本体性内容, 并整合为板块化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材料为内核的板块、以语用法则为内核的板块、以言语策略为内核的板块, 实现以少胜多, 体现“简约性”。

    3. 设计阶梯性的教学活动。

    基于“活动功能”, 将教学板块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的言语活动板块:以积累为内核的诵读板块、以理解为内核的述演板块、以迁移为内核的读写板块、以创造为内核的问题解决板块, 并设置为具有逻辑关联的阶梯式活动, 实现一项活动达成多方面发展, 体现“增值性”。基于“板块结构”, 将线性的教学状态整合成块状的教学样式, 呈现板块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板块与板块之间形成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与主从式等关联结构, 体现简洁有致的结构风格。

    4. 采用一致性的教学评价。

    根据“目标达成”, 适时评判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水平层级, 以调整教与学的节奏, 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体现“有效性”。

    在此教学范式基础上, 根据文本的不同教学功能, 建构了“教读、导读、练读、自读”等课型。如果你也想申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可点击加入海云老师的视频课程《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指南》,从8个方面为您全面讲解和指导教学成果奖的申报。

    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组块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实践创新:一是指向儿童言语创造的组块教学理论, 超越知识与能力, 摆脱“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谓之争, 鲜明了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在教学理解上是一个突破;二是以言语交际为主线的板块课程样式, 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与序列化, 改变了文选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不确定性, 在课程建设上是一种变革;三是基于联结学习机制的组块教学范式, 突破线性思路, 采取块状阶梯结构, 打开了学习时空, 激活了儿童的言语思维, 实现了一个活动板块达成儿童多方面发展, 在实践运用上是一项创造。更多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报告请点击加入海云老师的课程免费获取,包括第一二届共120个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报告在课程中可一次性打包下载。

    本文来源:人民教育 2019,(Z1),66-69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9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课题申报中“研究思路”撰写?方法详解

    下一篇:参考选题┃88个省级德育专项?及省级规划课题名称汇总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