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2/4/26 9:11:57
原创 学术之树常青 学术星球 2022-04-24 15:35
作者 | 多多洛
但凡发生大型社会事件,部分普通人都会有种倾向或期待,希望知识人能站出来发声。
这种倾向或期待背后的诉求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1.知识人的知识和见识相对普通人更丰厚,他们有能力为普通人做相关科普工作,帮助普通人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2.知识人的地位比普通人要高、话语权比普通人要大,他们发声,或许多少能够改变受害者或受害群体的境遇。
那么,这些诉求是否有道理呢?
先来看第一种诉求。
如果着眼于对事件作即时分析,知识人未见得会做好。作出正确、即时的分析,对短时间里掌握大量可靠的信息和数据要求较高,这不是知识人的长处。这块工作本应归于新闻媒体,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新闻媒体近乎瘫痪。一种相对靠谱的做法是参考某些有专业背景的社交大V的分析。这些分析对我们短期迅速了解事态、事件有助益。
那知识人的识见对我们了解和理解这些事件,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了吗?肯定能起作用,但不是起直接作用。实际上,有好奇心的知识人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有强烈了解和理解这些事件的意愿,而且他们绝大部分的智性工作最后都是为了(比普通人)更好地理解这些具体的事件,反过来说,他们要从事件中看的points就会很特别。但更好的理解不等于即时了解,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更好的理解多半都是事后理解。即时了解只是更好的理解的第一步,质言之,先尽可能多地掌握事实。好多围绕社会、政治问题的争论,如果有对错之争,可能得降到事实层面,看看各方掌握的事实是否可靠、丰富。而在占有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判断、见识和理解层面上的分化。一般来说,好的理解就是勾连和贯通的艺术——把这里那里看似无关紧要的、零散的事实、知识、见解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对事件的完整且系统的叙事。通过这套叙事,我们比原先更好地理解了事件。
再来看第二种诉求。
先看这个诉求的前半部分。知识人的地位和话语权真的比普通人高和大吗?这也是个大话题。有识之士都能感觉到、意识到自二战以来社会结构的转变,这其中也包括知识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转变,总而言之,到今天,知识人再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自许姿态多少显得可笑,毕竟现在网络资源很发达,自我教育很便捷。出了所在学科,知识人也只是普通人。所谓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只限定在学科内部。
再看这个诉求的后半部分。这话多半也误解了知识人的智性工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误解了智性思考的性质。流行的浅俗看法是,智性工作可以直接影响现实。宽泛地说,可以影响,但有影响不是说按照这些智识果实去行动,可以带来切实改变,而是说智性思考本身就是行动,而且,有智性思考的世界跟没有智性思考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些智性思考也许最终曲曲折折地改变了现实,但这个结果跟智性思考本身无关,后者有其独立的运行逻辑,换言之,知识人的良知、社会正义感若要强有力,不是首先表现在影响了现实,而是表现在它们首先服从的是智性思考内在的逻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