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文科比较容易发核心期刊?请问谁给你的错觉!

    阅读: 2023/2/24 15:25:45

    文科学术圈的现实

    长期看知名学者的作品,会让我们对学术圈产生误解。

    一方面,知名学者们已经过了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的时候,凭着自身的名气,说出来的观点自会备受尊重甚至奉为权威,成为新的热点的方向,不存在发表不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这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上升期基本都是上世纪到本世纪2010年以前的事情,而那段中国学术黄金期和现在的学术情况决不可相提并论。我们做学术积累的时候都应该会有感受,大量经典的著作和诚意的译作,都诞生于那段学术黄金期,而如今出现的著述(尤其译著)多数都惨不忍睹。

    如果从知名学者身上移开视线,转而去关注现在的青年教师们,去关注几个教人申请课题和写论文的公共账号,就能够认识到,那些纯粹的学术气息,只停留在学术黄金期塑造出来的学术大家身上。而现在的学术主流,都忙于思考如何蹭国家大政策和大政策促成的社会大热点,发表短平快的文章来应付非升即走的考核。多数的学者打一枪换一阵地,思考着如何蹭最新的热点,如何套上高大上理论来获取项目课题,或如何针对特定期刊量身定做论文。写文章基本是为了评职称评各类学者,而不是因为自己想写自己的观点,想与其他学术同仁进行思想交流和专业对话。由于所有人的发表都是功利驱动的,所以在现有的考核体制下,出现了多论文、少论著、几乎无译著的现状。

    (一)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发

    中国的文科学术界,究竟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发?我们大概早已听烂了关于“论文具有前沿性、理论性”的建议。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这些人心中所想的“前沿性、理论性”,所谓的“中国问题”又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前沿性指的便是蹭热点,中国问题指的便是蹭大政策,理论性指的则是提升文章的逼格,主要提升题目的逼格感。(本论点已在某次核心期刊编辑座谈会上,获得了残酷的证实)当然,并不能绝对的说,所有文章都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的文章满足了上述条件,就可以大幅提高发表几率。

    例如,最近大政策里出现了“精准扶贫”,那么你的文章如果能套上精准扶贫,配上相应逼格就会符合上述条件。而对于很多年前出现的,现在已经不再受关注的热词,即使现在这依然是个现实层面上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也会很难发表出来。

    再如,“人工智能”现在属于热门词汇,即使现实中很多更实际的问题要比它更重要,但也不会比它更能发出来论文。文章的实际底蕴和信息量并不是发表的主要要素。大量的蹭热点文章,细究下来都是没有营养的快文,而你即使写出了一篇饱含大量学术信息要素的文章,由于题目“无关紧要”,也很容易被热点文章挤下来。所以前沿性并不是指你研究的问题的实际紧迫性,中国问题也并不是指你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或者说,问题的“紧迫性”和“中国性”的定义评价标准在于,它是不是目前“国家”关注的问题,而不是它是不是真正存在着并影响广大群众的问题。

    一篇文章,最不需要关注的便是观点。这并不是说观点不重要,而是说观点的独特性和内发性不重要。并且,观点也不如包装观点的方式重要。观点空洞或者缺乏新意、但是文笔老到(也就是文章逼格高)的文章可以发表(且在题目热点的情况下可以大概率发表),而观点独到新颖,但是文笔不够的文章则未必有出路。在你成名之前,大概也不会有人在意你的观点的系统性和一致性,或者说大概就不会有人跟你去探讨你的观点。

    多数情况下,你的文章的价值在其发表平台上和题目的热点度上,而不是观点上。与这个问题相连的是,现在学术圈发表文章所针对的对象问题,即发表文章是为了给谁看的问题。可以说,现在中国学术圈发表文章是给编辑和同仁看,且这个“看”也不是直入文底进行思想沟通层面的“看”,而是发表层面的“看”。给编辑看,即题目热点不热点,引注多元不多元,综合全部要素,发表了这篇文章之后会不会给这篇期刊带来更多引证率、转载率、或增加本刊多元性….这方面因素的“看”。给同行看,即这篇文章应不应该引在我的论文里,它为什么能发出来,它说了哪些东西是我不能再写的,它的哪些内容是我的论文需要回应以证明我有学术对话的….这方面因素的“看”。现在的学术圈的成果,不是给社会看的,也不是用来呼吁问题号召同行一起关注的,也不是旨在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

    (二)文章靠什么发

    首先我们需要把期刊分门别类。无论哪个专业,大体期刊都可以分为专业核心期刊、一般核心期刊(比如CSSCI综合类)和普通期刊。首先,对于一般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而言,博士生以及一般的青年教师依靠自己的水平(尤其依靠上面提到的热点撰写),还是可以独立发出文章来的,难度会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发生变化。是的,你所在学校的名声可能比你文章质量更重要。如果你学校可以,专业核心期刊有一定概率(个人感觉不超过10%,之所以如此评估,是因为某985高校某文科专业的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CSSCI,该学校风气特殊,博士生多数都只能依靠自己发表,结果临近毕业50个学生里只有10个人达到要求,里面真正完全靠自己发表的更寥寥可数 )可以实现博士生的独立发表,且由于最近的双一流政策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非升即走压迫下,变得更加困难,我预计未来几年会达到困难度顶端。

    而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作为毕业要求。好的高校会要求两篇甚至三篇的核心期刊。再加上大量的青年教师,发表论文除了论文本身的质量(还有你所在高校的名气度)外,实际上都是在靠什么发出去的?

    人脉。曾有核心期刊的编辑说过,通过邮箱或系统自己投过来的文章,其实他都不会去看。学术发表的人脉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人情与腐败性质的,即狭义上的“凭关系发文章”。比如学二代靠自己的爸爸,官员靠自己的交际网(更权高位重的靠名字就可以压人,帮助三代以内的亲戚发文章没问题)。编辑与别的期刊的编辑互换资源。

    因此,对于一穷二白的学者们来说,最要命的可能不是上述这种人脉,而是更广义的人脉。上文也提过,你的学校的好坏,会决定性影响你能不能发表,原因即在于,编辑首先会看文章作者和高校,看认不认识。也因此,现在学界运作几乎与娱乐圈一致,学术明星靠流量(炒作、短平快的学术垃圾、大量的重在人脉累计而不是学术产出的学术会议。)厦大教授王诺在自己退出学界的公开信上也提及了这点。然而,学术明星始终是少数,剩下的让编辑认识你的手段便是与他产生个人接触的机会,或者与认识编辑的人认识。多参加会议的目的也即如此,也会发现这些会议,编辑面前的人可能比权威们还要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期刊编辑会说,靠投稿邮箱和系统发过来的文章几乎不会去看,因为认识他直接投到他个人信箱的文章就已经超出了期刊容量。也因为这个规则,导致编辑权势滔天,助长了狭义人脉的运作。换个角度说,博士入读期间,去做一个编辑主编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务必要抓住机会。而青年教师也应该抓住机会去做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哪怕打杂的都行。那都是金灿灿的权力啊!

    也因此,现在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其完成毕业要求的方式是与导师合发。少数博士生可以独立见于专业核心期刊,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导师(或者自己家长)隐匿在幕后帮忙。基本上,做了教师以后,总要有一些编辑方面的人脉。这也能解释,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各个学校老师,会发现可能这个高校发某个期刊的频率尤其高,或者某个老师发某个期刊的频率尤其高。不过如果你的导师名气够大,可能不用明面的运作,只帮你推荐一下即可,或者甚至不用推荐,靠名气就能帮你发文。只有极小一部分的独著才是完全靠着自己文章的魅力见诸于世。这里面也极可能碰见了期刊正好缺文的好运气。

    所以总结起来,当今中国文科学术圈,发文章第一要看(广义上的)人脉。当然也能凭真本事发出去,只是几率小。你更多可能遇到的是一篇优秀但是没背景的文章,被一篇平庸但有背景的文章挤下。几次下来,学术的热情与锐气也便消磨殆尽。我知道好多人毕业之后都放弃了学术,因为已经没什么留恋。虽然凭着自己的人脉运作确实也可以发出来文章,但这种发表对于曾向往过学术的人来说,并没有价值。所以最后留下来的,便是一开始就只把学术当赚钱工具的人,或者妥协认可这套规则的人。

    本文来源:网络、中州期刊联盟

    转自:“爱生活的科研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9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筛选出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后,实现转化还需要充分发挥“三种人”“四种钱”的作用

    下一篇:Matlab进阶绘图第1期—山脊图/嵴线图/峰峦图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