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图史互证:清代布鲁特与新疆之间交通路线研究

    阅读: 2023/3/7 10:16:49

    摘要:

    本文以清乾隆中期《西域地理图说》中所记载的霍罕属布鲁特、喀尔提金布鲁特与新疆喀什噶尔之间的交通路线,结合其他文献和地形图,相对精准地复原了霍罕属布鲁特、喀尔提金布鲁特与新疆喀什噶尔之间的交通路线 ; 指出库舒乌珠黑这一地方当在今库什乌尤古一带。确认潘志平对色尔哩克野塞这一地名的推测 ; 指出了喀尔提金布鲁特的领地范围是喀拉木克到加木之间,到清末已经萎缩至喀拉依伯依一带 ; 阿赖谷地在 17 —18 世纪时曾经为重要的贸易通道。

    关键词:布鲁特;《西域地理图说》;伊痕;阿赖谷地

    关于清代布鲁特各部与新疆之间具体交通路线的讨论鲜有涉及,目前仅见潘志平所撰的《四十七使浩罕·霍罕路程·浩罕界》一文。该文在讨论浩罕与喀什噶尔之间交通路线的过程中,涉及布鲁特部分部落与喀什噶尔之间的交通路线。而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布鲁特部落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路线的研究,更是鲜有论及。所幸的是阮明道发现一部乾隆平定新疆之初关于西域地理的写本,阮氏依据书中批注将其命名为《西域地理图说》(以下简称《图说》)。该书详细地描述了新疆与布鲁特等部落之间的交通情况,这些记录对于还原清代乾隆时期布鲁特与新疆诸部之间的交通道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a

    以往复原新疆与毗连地区的交通路线,主要依赖于对传统汉文文献的解读,即使大比例尺地形图也很少使用,这样的研究忽视了地形地貌对交通道路走向的影响。随着 Google Earth(以下简写为 GE)平台不断完善,普通研究者可以将其研究成果导入 GE 平台,使其所复原的交通道路与地形进行匹配,验证其所复原交通道路的合理性。本文将 GE 平台引入历史交通地理研究中来,精准复原新疆与布鲁特之间的交通路线。利用 GE 复原历史时期的交通道路并非本文的首创,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范例。日本国立信息大学的西村阳利用 GE 成功地将和田地区遗址与 GPS 所记录的遗址相比对,成功识别出了斯坦因地图所标识的文物遗址点,并且利用 GE 定位了斯坦因地图标明的未知遗址。这是本文敢于尝试利用 GE 复原清代新疆及其毗连地区贸易路线的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从当前学术研究现状还是从现在科研条件来看,利用 GE 复原新疆及布鲁特之间的交通路线是可行的。

    1 喀什噶尔毗连区域布鲁特各部地理位置及其交通路线

    乾隆时期新疆地方官员所著的《图说》提供了喀什噶尔城向西通往布鲁特各部落的交通路线,具体所记路线如下。

    “喀什噶尔往正西去十余日路,至阿赖地方,乃霍罕属布鲁特托罗斯、哈布察克、阿紫克、卜斯 坦、满哆斯、巴噶什、奈满、巴斯启斯等八部落之七千余户游牧处,平川约二千里,南北皆山,山泉渠水柴草俱好。

    由阿赖地方再往西北去五日路,至霍罕吗尔噶朗城。

    由阿赖往正西去十余日,此处是否有路,至喀拉啻金。”

    上引文献中勾勒出了布鲁特各部落与喀什噶尔之间交通路线,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布鲁特各部落仅仅为部族名称,无法指示具体的地理信息。因此,需要将作为部族名称的“布鲁特”与具体的地理实体联系起来。潘志平利用清廷稽查布鲁特所设置卡伦,界定了布鲁特各部落大体的位置,但本文所涉及的布鲁特部落,清廷并未设置稽查卡伦,因此,不能以卡伦地理位置来界定布鲁特部落的地理位置。在《图说》中叙述了布鲁特各部落的游牧地,可以将布鲁特各部落的位置定在游牧地中,这样就将作为部族名称的“布鲁特”与地理实体联系起来了。上述文献中所提到的布鲁特部落名称如奈满布鲁特,在文献中是这样记述的:“奈满布鲁特伯克木拉特(Bekmurat)之属民近百户,于依什儿楚木布斯(Isilcumbus)地方游牧,夏季于库库苏(kukusu)地方游牧,于章噶尔克彦(janggarkeyan)地方度冬。”

    这里边提到的地名有依什儿楚木布斯(Isilcumbus)、库库苏(kukusu)、章噶尔克彦(janggarkeyan)三个地名,这三个地名基本可以界定奈满布鲁特活动范围,进一步能够确定奈满布鲁特地理位置。理清这三个地名,就能架构起作为部族名称的“奈满布鲁特”与具体的地理实体之间的联系。这三个地名只有库库苏这一地名比较明确,该地名也见于《霍罕路程记》(以下简称《霍记》),如“依克杂克布拉克至库库苏四十里(原注:有水、草、无柴)”。潘志平认为“库库苏”应是《喀什噶尔》 上提到的克孜勒河上源 kok-cycc河谷,这大概是现代地图科克苏河与东帖咧克河交汇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1918 年,伯拉德测绘的《帕米尔图幅》中标注为 Kok-su,可译为库库苏。苏军编绘的《200k-J43-2 图幅》在同一地标注有一俄文为 Kok-cyy,翻译为拉丁文应即是上文所说的 Kok-su,其发音与《霍记》中库库苏音近,应是同一地名的不同表述,其位置在今天GE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9°48'12.48",东经 73°46'6.01"。其他两个地名未见于文献记载,据此可以确定奈满布鲁特活动范围。

    而巴斯启斯,潘志平以《钦定新疆识略》为纲,结合俄文文献指出该部落在图舒克塔什卡伦外游牧。从喀什噶尔去往阿尔帕谷地一般要取道图舒克塔什卡伦。其他各部族不见于汉文文献,这些部族主要游牧于阿赖谷地。

    喀拉啻金,清代文献中更多地称为喀尔提锦,用以指代地名。这在光绪时期的官员长麟的报告中有所体现:“在喀尔提锦一带,系安集彦(浩罕)所管。”c 潘氏认定喀尔提锦为地理区域名,并非部族名。道光年间,徐松编纂的《钦定新疆识略》中仍有“喀尔提锦部落”。 在汉文文献中,往往将部族名与地理区域名混用,喀尔提锦部落因其游牧地位于喀尔提锦河谷而得名。因此,本文将喀尔提锦部落定位于喀尔提锦河谷。

    上引文献中叙述了喀什噶尔通往布鲁特各部落的交通路线。不过记录过于简略,不足以精准还原布鲁特各部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路线。因此,需要其他文献以及军事地形图进行印证复原。

    《霍记》中记述了清乾隆年间喀什噶尔向西至霍罕之间交通路线及沿途经过的主要站点。这条路线与喀什噶尔至阿赖谷地之间的交通路线走向是一致的,即由喀什噶尔向西沿着克孜勒苏河谷至阿赖谷地,只是站点名称有所区别,不过该文献中关于交通路线的记录,缺少方位信息。道光年间,徐松所纂的《西域水道记》f,光绪九年(1883 年)沙克都林扎布所纂的《南疆勘界日记》,以及清末新疆地方政府所编修的《新疆图志》均记载有霍罕布鲁特与喀什噶尔之间的交通路线。以上文献记载各有特色,如徐松所纂的《西域水道记》记载较为简略,仅把主要站点与里程数进行了罗列,所幸该文献有方位的记载,可补《霍记》所记之不足。我们将这些文献中所录的路线,进行比对勘同,基本上勾勒出了喀什噶尔至阿赖谷地的交通路线。

    上述汉文文献从地名沿革勾勒出了这一段交通路线的轮廓,对于精准还原沿途站点位置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将西方探险家考察报告以及他们测绘的地形图与汉文文献进行比勘,将比勘结果与GE 进行匹配,基本上就能够将这一条交通路线精准还原。西方探险家对于这一段路线的考察,最为详细的当属俄国人库罗帕特金所率领的使团对这一路线的调查 g,该使团所经行的路线与《霍记》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此外,1906 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也曾调查过该段路线,关于这段路线调查成果收在《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 1906 —1908》一书中。英国人斯坦因主要调查了阿赖谷地与喀尔提金之间的商路。下面就上文所提及的交通路线分段进行讨论。

    2 喀什噶尔通往霍罕属布鲁特部落的交通路线考实

    关于喀什噶尔至霍罕属布鲁特之间的交通路线,《图说》记载较为模糊,不过将布鲁特部落与其 游牧地进行对应可以发现,该部游牧于阿赖地方,所以将阿赖地方视为布鲁特进入新疆喀什噶尔的一个重要节点。阿赖地方,在 1878 年福赛斯使团所绘制的《中亚地图》中标注为“Alai Plateau”,直译为阿赖高原。1885 年兰斯戴尔所绘制的《印度西北边界地图—帕米尔地区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区》和 1896 年寇松所绘制的《帕米尔地区及其中亚和印度毗连地区边界图》均标注为阿赖谷地,其位置相当于克孜勒苏河谷,在伊尔克什坦以西。1935 年,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以下简称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博尔多巴图幅》(图 1)和 195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编绘的《J-43 喀什图幅》在克孜勒苏河谷均标注有阿赖平原。因此,《图说》中的“阿赖地方”一直存在,当为今天的阿赖谷地。

    图 1? 《三十万分之一·博尔多巴图幅》(局部)

    喀什噶尔至阿赖谷地的交通路线,上述文献记载比较模糊,在《图说》中辟有专栏记载了喀什噶尔通往阿赖谷地等地的重要地标。根据这些地标可以厘清喀什噶尔通往阿赖谷地的交通路线。具体站点如下。

    第一站,玉斯图阿尔图什(Yustuartu?i),一路平阔,水草烧柴、回民村落、庄田接连不断,现为北鄙卡伦,此处水草烧柴俱好。

    第二站,哈朗规(Haranggui),戈壁路,柴多,过大水一道,水柴好,草微稀。

    第三站,库舒克珠克(ku?ujuk),入山路窄,多石,此处水草烧柴俱好。

    第四站,乌奇斯鲁尔(Ukislur),山石路窄,此处水草烧柴俱好。

    第五站,萨朗雅斯(sarangyas),路多石渣,山泉流水不断,此处水草俱好,无柴。

    第六站,伊痕(ihen),上山路窄,多石,由此有一捷路,四站至阿赖(Alai)。

    按上引资料勾勒出了一条由喀什噶尔通往阿赖的一条交通路线。下面分别对上述文献中所提到 的站点进行考释。

    上述文献提到的第一站为玉斯图阿尔图什,关于该地名,陈海龙指出清代文献《西域图志》编纂系统中将玉斯屯阿喇图什与阿斯腾阿喇图什两个地名位置颠倒了。1935 年,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疏勒图幅》(图 2)和 1957 年国家测绘总局编纂的《J-43 喀什图幅》均有该地名,今天的“小阿图什”即是其地。

    第二站,哈朗规(Haranggui)。嘉庆年间,和宁所纂修的《回疆通志》、道光年间徐松纂修的《钦定新疆识略》、清末沙克都林扎布所撰《南疆勘界日记图说》和 1909 年新疆地方政府编修的《新疆图志》e、1909 年的《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疏附县图幅》以及 1935 年军委会陆地局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乌鲁克恰提图幅》均有关于喀浪圭卡伦的记载。1957 年,国家测绘总局编纂的《J-43 喀什图幅》中有一地名卡浪沟律克应是喀浪圭的变体。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疏附县图幅》中仍标注有喀浪沟律克这一地名。该地在 GE 上参考坐标为北纬 39°36'22.11"、东经 75°21'17.65"。

    图 2? 《三十万分之一·疏勒图幅》(局部)

    第三站,库舒克珠克(ku?ujuk),在《霍记》中提到了“库舒乌珠黑”地名,并指出库舒乌珠黑至鄂克苏噜尔三十里。i 这里的库舒乌珠黑疑为《图说》中所指的“库舒克珠克”。潘志平指出,库舒乌珠黑与《新疆图志》中坎素、堪苏、科克申堪苏似为一地。a 笔者认为,将库舒乌珠黑比定为今康苏矿区一带,与《霍记》中所记里数相差甚远。库舒乌珠黑,应是今天的库什乌依库。1909 年的《新疆舆地全图·疏附图幅》在倭胡苏鲁东有一地名“库斯阿依托海”,该地东为“芍布拉克”。1935 年,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乌鲁克恰提图幅》(图 3)有一地名库斯阿依托海 b,这两地应是一地。1909 年新疆地方政府编绘的《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疏附图幅》(图 4)标注为“合什乌尤介”。1957 年,国家测绘总局编纂的《J-43 喀什图幅》标有“库什乌尤古冬屋”。今图标注有“库什乌依库”。库斯阿依托海与库什乌尤古冬屋、库什乌依库,应是一地。《乌恰县地名图志》中有对该地名的解释:该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 4 千米处,在两山中间,地势平坦,树木较多,有 10 多处泉水,适宜种植庄稼;常住 2 家,7 人,柯族;现有耕地 120 亩(8公顷),主产小麦、油菜,年总产 3 万千克;库什乌依库,柯语意为雄鹰住的地方,因此处有各种雄鹰盘旋筑巢栖息,故而得名。

    图 3? 《三十万分之一·乌鲁克恰提图幅》(局部)

    图 4? 1909 年的《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疏附图幅》(局部)

    从当地地名调查情况来看,这里处于两山之间,地势平坦,有 10 多处泉水,充足的水源使得此地比较适宜扎营。《霍记》中将此处作为宿营地是合理的。此外,根据《霍记》的描述,库舒乌珠黑至鄂克苏噜尔三十里,鄂克苏噜尔有一座小达巴罕,有柴、水、草。达巴罕即是达坂,结合考古报告,在今吾合沙鲁西北有一达坂,名为玛什热普达坂,考古人员在此达坂上发现一座清代城址,被文物部门命名为玛什热普达坂城址 a,该达坂即是《霍记》中所指的“小达坂一座”。利用GE量取了玛什热普达坂至库什乌依库这两者的距离约为 15.9 千米,合清代里数为 28 里,这与《霍记》中所指的 30 里基本相合。因此,可以将库什乌依库比定库舒乌珠黑。该地参考坐标为北纬 39°42'54.76"、东经 74°48'30.93"。

    第四站为乌奇斯鲁尔(Ukislur),应为《霍记》中所提到的“鄂克苏噜尔”,具体考释参见拙作《清代浩罕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路线研究—以〈霍罕路程记〉为中心》,其在 GE 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 39°42'24.17"、东经 74°45'28.00"。

    第五站,萨朗雅斯(sarangyas),清代其他文献中并未提到这个地名。《霍记》中提到的“色尔哩克野塞”应为“萨朗雅斯”。按照萨朗雅斯的满文、拉丁文转写来看,萨朗雅斯 Sarangyas,这里sara 与“萨尔”或“色尔”相通,yas 可以与野塞混用。因此,萨朗雅斯(sarangyas)后来演变成了色尔哩克野塞。关于色尔哩克野塞,1876 年俄国使团曾经由乌鲁克恰提沿着克孜勒苏河向东行约 4俄里(1俄里≈1068.8米)到了一个名叫萨雷卡梅什的地方。该地俄文为Сары-камышe,转写拉丁语为 Sari-kamish,该地名与上文的色尔哩克野塞,读音相近,应为一地。潘志平也推测该地为《霍记》中所指的色尔哩克野塞。另外,《乌恰县地名图志》中也提到了该地,且有对该地的解释:“萨热喀米什,位于乡政府东部 4.5 千米,在克孜勒河的南岸,水源丰富,有一平方千米的次生林,康苏至老乌恰的公路从此牧点南边通过,交通方便。有 4 户,16 人,柯族。可季节性放羊 600 头。萨

    热喀米什,柯语意为黄色的芦苇。因此地的芦苇很多且秋冬为黄色,故而得名。”据俄国使团记载里程,乌鲁恰克提至萨雷卡梅什约 4 俄里多,今据《乌恰县地名图志》所载 4.5 千米约合 4.2 俄里,与俄国使团所记载的里数一致,俄国使团所指的 Сары-камыш,当为今萨热喀米什无疑,其在 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 39°48'47.61"、东经 74°24'5.17。

    第六站,伊痕(ihen),清代文献中常作“伊根”,《新疆图志》《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疏附图幅》均有业金卡伦的记载,这里的业金卡伦,即是上文所说的伊根卡伦,具体考释见拙作《清代浩罕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路线研究—以〈霍罕路程记〉为中心》,其在 GE 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9°49'10.76"、东经 74°6'10.56"。从徕宁(喀什)至伊痕的行程见图 5。

    图 5? 徕宁城至伊痕一段路线图

    3 伊痕至阿赖谷地一段交通路线考实

    关于伊痕至阿赖谷地一段交通路线,《图说》并未提到,只提到了两地之间有一捷径,四站路程。在 1878 年福赛斯率领叶尔羌使团所绘制的《中亚地图》上标示了一条经由乌鲁克恰提通往阿赖谷地的路线,从乌鲁克恰提顺克孜勒苏河向西翻越屯木伦山口,向西经阿恰布拉克(Archa Bulak)至达喇乌特库尔干(Daraut kurgan)。在阿恰布拉克至达喇乌特库尔干之间的克孜勒苏河谷,该图标注为“Alai Plateau”,直译为阿赖高原。这里应是《图说》中所提到的阿赖谷地。1892 年,英人李特代尔在其旅行报告《在帕米尔从南向北旅行》所附的地图中,清楚地标明了“Alai Valley”即阿赖谷地,其位置在达喇乌特库尔干东的克孜勒苏河谷。这与福赛斯使团所绘制的地图中阿赖高原的位置是一致的。在同时期,英人荣赫鹏(Younghusband)所编绘的《帕米尔及其毗连地区地图》也在该位置标注了阿赖谷地。1935 年,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博尔多巴图幅》 也标注有阿赖平原。

    上文中所提到的阿赖谷地或阿赖平原应即是《图说》中所提到的阿赖。关于伊根或伊痕至阿赖谷地之间的道路,斯坦因在其考察报告中辟有专章介绍,并指出了阿赖谷地通往喀什噶尔的具体站点。斯坦因写道:“从俄国军事道路通过的地点开始,阿拉山谷(笔者注:这里应为阿赖谷地)的高度一直下降,直至到达兰特库尔干(Darant-kurghan)吉尔吉斯人的村落,里程足有70 英里(1 英里 ≈1.609 千米)之多。山谷底部的宽度大约有 6 英里到 11 英里。向东约 20 英里,上行到达屯木伦(Taun-murun)山口。从喀什方面进入阿拉谷地的大路即发轫于此。这里路面十分宽广,较容易通行。这里的气候也比帕米尔潮湿,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牧草。因此,阿赖谷地成为千千万万的吉尔吉斯游牧人夏季的牧场。每年夏季,他们都要带着牛羊驼马,从费尔干纳平原迁徙至此。”此外,斯坦因还记录了他观察到的情况:“以前塔里木盆地和阿姆河中游经过哈喇特斤以及阿赖谷地所频繁进行的贸易活动,现在早已经没有了。在巴尔克和阿姆河南面阿富汗突厥人居住的一些地方,也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从中国来的商队经过了。从阿姆河到哈喇特斤当地规模很小的一点点贸易,都是从达兰特库尔干取道费尔干那的马尔吉兰(Marghilan)或者安集延。”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赖谷地之前一直是重要的贸易地。至迟斯坦因考察时,1915 年阿赖谷地贸易地的地位在减弱,规模在大幅度缩小,正如斯坦因所说的在哈喇特斤以及阿赖谷地所频繁进行的贸易活动早就已经没有了。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应是一条繁忙的贸易谷地。1906 年 8 月 15 日,伯希和在日记中记述了一段关于阿赖王家族的历史:“其(哈桑伯克)家族收藏一份汉人的敕书,该敕书要上溯到 200 或 300 年之前,由中国皇帝(Isan Khan)签署。”伯希和推测这个时间不会太早,因为其世代属不可能太远。如果如伯希和所推测的那样,该敕书签发时间当为 17 至 18 世纪之间,当时统治阿赖岭的是叶蒂巴依,其在古里察度冬,在阿赖岭避暑。后来,叶蒂巴依接受了中国皇帝的敕书,其中还列举了他应定期进献的贡品和接受的礼物清单。此外,清王朝还赐了他一种伯克(botch)的尊号,也就是他有权对于从中国经阿赖岭到达费尔干纳的一切,都提取四十分之一的利益。a 从伯希和日记中的记述来看,阿赖王在 17 至 18 世纪接受中国皇帝的封赏,并且收取从中国经由阿赖岭到达费尔干纳四十分之一的利益。可见,彼时阿赖谷地是中国通往费尔干纳的重要交通枢纽。

    根据斯坦因所记录的路线,我们可以复原出这一段的交通路线。斯坦因提到的重要站点是屯木伦山口,翻越该山口进入克孜勒苏河谷,即进入阿赖谷地。该山口在光绪八年(1882 年)沙林都克扎布的《南疆勘界日记》中被提及:“(光绪八年八月)初十日,晴。由伊尔克池他木河顺奴拉河岸行二十余里,渡河北岸。三十余里至嘎他拉克。五十里渡可自勒苏,至屯木伦。柴草俱乏。”这里沙氏提到的屯木伦,应即是斯坦因所提到的屯木伦山口。该山口在 1935 年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博尔多巴图幅》中被标注为塔尔木伦山口。今天 GE 有该山口,其参考坐标为北纬 39°38'51.70"、东经 73°37'39.64"。

    上文斯坦因提到了阿恰布拉克(Archa Bulak),在 1880 年沃克绘制的《固勒扎地区以及中俄在突厥斯坦边界地图》标注有 Archabulak 这一地名,在 1935 年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博尔多巴图幅》中标注有“阿察布拉”,该地名应是阿恰布拉克的讹写。

    达兰特库尔干(Darant-kurghan),这一地名记载比较明确。该地名中库尔干在突厥语中意为堡垒、城堡。从该地名词源上可以看出,该地曾为重要的交通节点。斯文赫定的《中亚地图集·NJ-43 疏附图幅》标注有“Darant-kurghan”一地,即是斯坦因所经之地。1957 年,国家测绘总局编纂《J-43 喀什图幅》中标注为达拉乌特库尔干。该地在 GE 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 39°33'7.85"、东经 72°12'1.63"。

    根据以上的考释可以勾勒出伊痕至阿赖谷地这一段路线图,参见图 6。

    图 6? 伊痕至阿赖谷地一段路线图

    4 阿赖谷地通往喀拉啻金布鲁特交通路线考实

    关于阿赖谷地通往喀拉啻金之道路,《图说》有所提及,如“由阿赖往正西去十余日,至喀拉 啻金”。由此不难看出,其一,喀拉啻金在阿赖谷地之正西方向;其二,两者之间的日程需要十余日。这里记载非常简单,其他信息十分有限,斯坦因曾经探察过这条路线。斯坦因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在两个世纪之前,一直到加木的整个喀拉特金谷地都是吉尔吉斯人占据的。但是现在(时为 1916 年)他们(吉尔吉斯人)的属地到喀拉依伯依阿伯便终止了,让位于说波斯语的塔吉克人的居民点。”b 从斯坦因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吉尔吉斯人在喀拉特金谷地的领地应是从喀拉木克到最西段加木,直到斯坦因考察时候萎缩至喀拉依伯依阿伯。这两个地名在今天的地图上仍旧可以找到。

    根据斯坦因的描述,我们可以复原这一段交通路线。斯坦因曾经在达兰特库尔干短暂停留,在此地向西约 1 英里的距离内,道路都是顺着河边上的陡崖脚下延伸的。斯坦因向当地人打听到,这是一条很古老的道路,骆驼一直能走。在下游约 3 英里的地方,科克苏(Kok-su)注入主河道。斯坦因在那儿发现了一大块耕耘得很好的农田,还有一丛丛的树木。农田是属于恰特(Chat)村的。农田外有一圈低矮的土丘,围住了一块长 300 码(1 码 ≈0.91 米)、宽 250 码的地方,那是一道古老的围墙。斯坦因打听到,从围墙一直到科坎(Kokand)(这里应该翻译为浩罕更为准确)的酋长们的统治范围。c 这一段斯坦因指出了前往喀尔提金一个重要的站点恰特村。该村庄在达劳特库尔干西约 3 英里的地方,其位置为科克苏与主河道交汇处。从斯坦因调查来看,这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在恰特村附近发现的围墙内土丘一直沿用到浩罕统治时期。说明在此之前,该土丘应为一处瞭望所或者堡垒,其位置正好能够控制科克苏河谷与喀尔提金河谷交通。该地在清代乃至更久之前无疑是一处重要的据点。在美军 1966 年编绘的《世界(亚洲)1∶1000000,疏附图幅》中,该地被标注为恰特(Chat),这与斯坦因的描述是一致的。

    从上引斯坦因考察报告得知,吉尔吉斯人即清代布鲁特,这里应指喀尔提金布鲁特部落。两个世纪之前,其活动范围从喀拉木克一直延伸到加木一带。到了斯坦因调查之时,吉尔吉斯人的活动范围已经萎缩到了喀拉依伯依阿伯。乾隆时期,喀尔提金布鲁特活动范围当还在加木一带。因此,将喀拉提金交通路线界定在加木一带。

    关于这一段斯坦因所经过的重要站点在其考察记录中都有详细的记载,通过对这些站点的精确定位,无疑就能够复原出喀尔提金布鲁特各部落去新疆的交通路线。斯坦因进入喀拉特金谷地并未从恰特往西顺着苏尔赫河谷行走,而是向南进入帕米尔考察,而后再由库什布拉克进入苏尔汉河谷。其由南部库什布拉克进入苏汉河谷,斯坦因进入苏尔赫河谷第一宿营点是:“我们在喀拉特金宿营的第一个地方叫卡尼什伯克(Kanush-beg)。从那里我们走了两天,一直走到了加木(Gharm)。”卡尼什伯克这一地名,在 1960 年美军编绘的《世界(亚洲)1∶1000000,斯大林阿巴德图幅》(以下简称《斯大林阿巴德图幅》)中,该地被标注为“Kanishbek”,直译为卡尼什伯克。在今天 GE 上也可以找到该地,其参考坐标为北纬 39°8'46.15"、东经 71°3'53.07"。斯坦因沿着苏尔赫河谷向西行走,中途经过了喀拉依伯依阿伯,斯坦因指出该地为当时吉尔吉斯人活动范围。该地名在 1952 年美军编绘的《西西伯利亚 1∶250000,海特(Khait)NJ42-4 图幅》(以下简称《海特(Khait)图幅》)上也有标记,位于海特(Khait)对岸一地名标注为 Kala-i-lyabi-ob(译为喀拉依拉伯依阿伯),应为斯坦因所说的喀拉依伯依阿伯。1960 年美军编绘的《斯大林阿巴德图幅》已经没有对该地名的标注了,在此处标注的地名为 Tadzhikabad,可译为塔吉克阿巴德,按照该地图的图例解释,“abad”为人口众多的意思,该地名隐含的意思应为塔吉克人口聚居区。这与斯坦因 1916 年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将该地名字改为塔吉克阿巴德也算是名副其实。今天的塔吉克阿巴德应即斯坦因调查的喀拉依伯依阿伯,在 GE 上的参考坐标为北39°7'4.70"、东经70°50'39.88"。

    而后斯坦因来到了加木,指出该地是布哈拉的埃米尔管理喀尔特金的米尔的住所。加木应即是喀尔特金行政中心。在 1952 年美军编纂的《西西伯利亚 1∶250000,加木(Garm)NJ42-3 图幅》中标注有加木(Garm)这一地名,在 GE 上参考坐标为北纬 39°1'29.21”、东经 70°22'37.48”。这样便厘清了斯坦因考察喀拉特金山谷的行走路线,其中恰特至卡尼什伯克这一段斯坦因并未考察。关于这一段路线,沿着苏尔赫河谷行走,其中斯坦因在界定喀拉特金河谷中吉尔吉斯人的领地时指出,在喀拉特金谷地,吉尔吉斯人活动范围从喀拉木克(kara-muk)一直延伸到喀拉依伯依阿伯。可见,喀拉木克是一个重要站点。

    喀拉木克在 1952 年美军编绘的《海特(Khait)图幅》上标注有 Zimovka Karamuk。在这一地名中,“Zimovka”在该图图例中标记为“winter quarters”即冬屋,在 1952 年美军编绘的《海特(Khait)图幅》上标示为喀拉木克冬屋。该地即是斯坦因提到的喀拉木克,其位置在今 GE 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 39°29'26.54"、东经 71°47'40.13"。而后,斯坦因并未提到其他地名。斯坦因描述了这条河谷:“喀拉特金河谷,这里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从喀拉木克一直延伸到喀拉依伯依阿伯,建立了许多吉尔吉斯人定居村庄,房屋排列得很紧凑,还有美丽的果园和树木,使我联想到了中国新疆山脚下的村庄。喀拉特金有肥沃而面积广大的可耕地,并且很容易到富饶的牧场去。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些特点肯定早在很久以前,就把突厥族人吸引了过来,而现在的吉尔吉斯人不过是最后一批突厥人而已。”从斯坦因的描述来看,喀拉特金谷地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很适合吉尔吉斯人生存,而喀拉特金交通路线沿线能够提供很好的补给,并且斯坦因以自己考察实践证明了这条河谷十分好走。因此,喀拉特金谷地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

    通过斯坦因的考察报告,基本能够复原出喀尔提金布鲁特部落通往新疆的交通道路,具体参见 图 7。

    图7 阿赖谷地至喀尔提金河谷加木一段路线简图

    5 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霍罕属布鲁特主要由阿赖谷地翻越屯木伦山口,经由伊尔克什塔木,顺着克孜勒苏河谷进入喀什噶尔。另外,本文对库舒乌朱黑这一地名的比定提出了新的看法,指出潘志平对该地名的比定过程,缺乏对《霍记》中里程数记载的考量,致使其比定的结果与文献的记载相差甚远。本文将地名沿革与里程数。军事地形图、现代的地名调查资料相结合,指出了库舒乌珠黑当在今库什乌尤古一带。此外,本文利用俄国使团记载里程数与现代地名调查资料,确认了潘志平对色尔哩克野塞这一地名的推测,指出萨朗雅斯(sarangyas)应为色尔哩克野塞的另一种写法,即今萨热喀米什,其二,通过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察报告,明确阿赖谷地在乾隆时期为重要的贸易地。在斯坦因考察该地之时,阿赖谷地作为贸易地的战略地已已经荡然无存。另外,阿赖王在17至18世纪曾经收取阿赖古地贸易税,这可以佐证阿赖谷地作为贸易地的重要意义。其三,依据斯坦因的考察报告,从地名词汇的语言学入手,指出喀尔提金布鲁特在18世纪的活动范围西达加木一带。1916年斯坦因在考察之时,喀尔提金布鲁特已经向东缩至喀拉依伯依阿伯的这一带,这些变化都体现在同一地名在不同时期的写法上。

    【作者简介】史雷,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0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高端精密装备精度测量基础理论与方法 | 谭久彬院士,等

    下一篇:青年和面上基金申请项目应聚焦于此类问题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