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关于新形势下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 一提升”的新思路新举措

    阅读: 2023/3/7 10:19:02

    以下文章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文章于2022年1月27日发表于内参《调查研究建议》第163期。现刊出,供参考。

    2021年7月30日,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测绘地理信息智库委员会专家针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两支撑 一提升”有关问题进行研讨。现将相关意见建议整理如下。

    张继贤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建议:从智能时代的视角看测绘地理信息发展。

    (一)智能时代“五大要素”驱动测绘地理信息发展

    数据驱动。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使全方位获取数据成为可能,并对常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出了新要求。移动数据、众包和社交媒体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的数据查询、融合分析等都对技术手段带来新的挑战。

    技术驱动。技术是最活跃的要素。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和泛在网等相互融合,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产生连续的时空地理信息,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和维护方式带来变革性影响。数字孪生技术将推动地理空间向虚拟现实发展,带来科学的管控。人工智能将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知识图谱为进行知识服务带来可能。

    需求驱动。移动位置服务将成为最重要、最广泛的需求,这也对数据实时化处理、智能化服务带来较大挑战。如自动驾驶,从实时感知、高精度定位到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等都需要实时化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化服务。

    战略驱动。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前地理信息在全球事务中的应用非常广,如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防疫、应急等领域地理信息都不可或缺。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自然资源部正在落实筹建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同时最近正在进行实验的169项指标中,有2/3需要通过地理信息来评价。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以5G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和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对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影响非常大。

    产业变革。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数据技术驱动的技术融合革命,测绘在这场变革中将从提供数据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型。数据、设备、人员、模型环境将集成在一起,从算法、机理、业务、设备、支持,最后到提供精准的服务,达到数据和知识的双重驱动。

    (二)智能时代测绘发展的框架与方向

    智能时代测绘发展的框架。在五大要素驱动下,建立一个融合协同、立体感知、智能处理、精准认知、泛在服务为特征的新一代测绘体系,并实现从提供基础测绘数据、地图产品到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转型升级。通过测绘构建时空信息大脑,数据聚集在大脑中,大脑要同时具备交互挖掘、决策预警、自我学习等能力。在数据和需求驱动下,大脑能够实时提供包括数据和各类知识在内的各项服务。在这里泛在感知是基础、深度融合是关键、智能认知是核心、智能赋能是价值。智能时代构建测绘发展框架,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从技术层面实现泛在感知到智能处理、认知、按需服务,且涉及具体的业务、平台支撑、技术创新等诸多问题。

    智能时代测绘发展的方向。一是跨界融合。测绘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大学科;测绘和信息技术融合,产生新的地理信息业态和新经济发展模式;测绘和其他行业融合,如农业、自动驾驶、出行等,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二是泛在感知。在时空基准网、卫星、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支持下,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立体感知网,实现泛在感知。三是智能自主。自主操控,无人机、自动驾驶、测量机器人等,都采用自主操控模式;人机协同,人和机器高度配合,实现人与机器全链条互补,测绘也将面临全空间交互、人机协同问题;垂直开放,将人、机、物、群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开放环境和垂直的空间,实现群体智能。四是精准服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就餐、就医、休闲娱乐等服务,都需要基于精准的位置服务。

    (三)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一提升”

    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核心是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因此,要重点考虑促进测绘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修复等业务充分融合,通过建设感知中台、人工智能中台和数据中台,构建业务模型和业务链条,并启动相应的应用和业务流程,最终形成协同式数据获取,保障数据的现势性、鲜活性,实现三维、立体化的场景管理以及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四)测绘地理信息质检体系构建

    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构建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确保工程优质、产品合格、服务高水平。目前质检中心已经构建了调查监测、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以及测绘地理信息5大质量管理体系。未来还要满足军民融合、地理信息安全检测、大自然资源遥感等质检需求,建立质检保障。同时还要考虑谋划建设大的质检云,实现网上实时化质检。

    徐开明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健全八项制度47条任务和举措,其中与测绘相关的约40条。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履行“两支撑 一提升”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通用信息技术和空间信息开始替代传统测绘技术,“地理信息产业”虽然仍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但也完全符合信息产业的特征,其产业链条包括软件开发、硬件制造、数据生产、应用系统开发、信息服务等环节,如果从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来界定,整个地理信息产业完全可以划归为信息产业。

    近两年,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结合新的发展形式,按照“两支撑 一提升”的定位要求,围绕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利用“一中心+四平台”构建全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一中心”指黑龙江省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四平台”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位置服务平台、应急保障平台和遥感监测平台。自2020年一期建成后,在支撑生态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造业务体系

    当前基础测绘生产与服务分成两项独立业务,既有重叠,又有缝隙;生产成果利用率不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等,建议通过推进三项“工作协同”和两个“直通车”去解决。三项“工作协同”是指资源调查、变化监测和基础测绘的协同,它们采用的测绘基准一致、数据源相同、技术手段相似,成果形式也相近。可以在生产流程和技术标准上进行有效的融合对接,提高工作效率,集约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最终实现“一测多用”。两个“直通车”包括“生产直通服务”和“服务直通应用”,主要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为最终目标的生产服务体系,解决测绘部门生产、服务和应用割裂的问题。

    (二)建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

    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大数据建设,构建集成基础性地理信息、约束性调查数据、限制性生态空间界线、控制性规划界线以及变化监测数据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大数据库,彻底解决各类资源“家底不清、界线不准、现状不明、底线不定”的问题,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内“多库合一”。

    二是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增加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多源遥感监测、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等共性业务组成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服务。

    三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综合业务运行系统,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业务系统,根据现有工作基础和实际需要,逐步实现部内业务司局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标准一致、运转高效。

    (三)打造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全流程服务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中涉及多个部门,将各部门所负责的具体任务一一列举出来,无非就是保护、开发利用、治理、专项规划、资产评价、绩效考评等。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定职责例如基础地理信息、自然资源调查、自然资源变化监测等,这些工作成果也同时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进行保障和服务。作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给其他各部门搭建统一平台的形式,将现有数据共享,体现出自然资源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载体和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统一调查、统一监测、统一底图和统一平台(如图1所示)。

    王权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

    建议:适应技术发展,不断丰富基础测绘内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基础测绘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业手段的信息化使其作业能力、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作业本身仍采用分区、分步、分类作业组织模式,未顾及因时间因素带入的“时差”,使得传统基础测绘成果的时效性等明显不足,限制其应用的层级、广度和深度。

    新型传感器发展是新型基础测绘转型的客观要求。与传统基础测绘“所见即所得”相比,新型传感器在视角、视场和视力三个维度都有明显的优势。以陆地遥感卫星为例,目前在轨的资源三号卫星轨道高度506公里,幅宽50公里,不到一刻钟时间纵贯国土南北,10颗2米分辨率光学卫星可实现全部陆地国土季度有效覆盖,在分辨率和一致性方面超越传统地面测绘;资源一号02D卫星166个谱段,光谱范围从400nm-2500nm,远远超过400nm-800nm的可见光感知范围。视角改变、视场扩大和视力提升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地表覆盖及地表覆盖变化的感知能力和效率,传统基础测绘必须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建议:

    一是增加基础测绘内涵。基础测绘是基础性和先行性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传统基础测绘4D产品无论在时效性还是产品类型上,都难以满足未来的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迫切需要升级和拓展。建议根据现阶段卫星发展情况,开展国土陆地地表覆盖季度监测,在提供正射影像的同时,提供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成果。提高探测力,开展土壤、矿物、水体和植被的监测,支持碳达峰监测。开展地表形变监测,在服务地质灾害监测的同时,开展全球变暖气候监测。

    二是减少时差,提高基础测绘成果时效性。现有卫星在我国北方地区可实现2米尺度月度覆盖,全国范围季度覆盖,全球范围70%立体覆盖。建议充分利用航天航空新型传感器,提高基础测绘成果的时效性。

    三是重视卫星应用与保障服务。以卫星遥感为例,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通过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把多平台、多时相、多尺度、多层次的国产遥感卫星影像产品,通过实时推送、分发等方式提供给自然资源全系统及全社会,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继续做好卫星应用服务与保障工作,按照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全尺度的原则,提供最及时、定量化的卫星遥感服务。

    杨宏山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建议:做好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 一提升”,要狠抓项目规划工作。

    机构改革后,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结合自身职责和优势,通过实施和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不断探索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几年来,注重运用和发掘先进技术及人员装备优势,发挥追求精准的科学精神,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自然资源督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产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全面的保障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无处不在,但在工作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对重大项目和工作的支持,探索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常态化机制。从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出发,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支撑和支持力度,探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常态化的业务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沟通、深化了解,为深度融合找到切合点。做好“两支撑 一提升”,测绘需要深入了解部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业务流程。同时,各部门也需要了解测绘工作。通过相互了解,共同找到服务点,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和技术的作用,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2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青年和面上基金申请项目应聚焦于此类问题

    下一篇:基于时序电力数据和高分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