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支招 | 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后,教师如何用好预习成果呢?

    阅读: 2023/3/13 9:55:56

    许多教师都提倡学生预习。然而,学生预习后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此时,“教材”变成了“学材”,成为学生演习的“图纸”;“课堂”变成了“学堂”,成为学生演习的“阵地”;“学习”变成了“学问”,成为学生演习的“武器”。也就是预习后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教学作为。那么,预习后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

    1

    “没问题”的作“点播”

    有些教材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完全能自行掌握,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向师心理,引导学生当“小老师”或直接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则退居二线,担当助教或学生。

    “数字与编码”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在熟悉的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关于相对较复杂的身份证号码的编写规则,教师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设计了“小小解读员”的表现性任务,通过“点播”方式,被点到名的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播送”自己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下面的“学生”可以提问、追问甚至质问,“小老师”进行答问。当然,“小老师”也可以不答问,而反过来“点播”教师,让教师答问,同样,教师也可以不答问,反过去“点播”其他学生答问。

    当学生知道预习之后就有资格当“小老师”以及就有资本当好“小老师”,或许就会吸引那些原本不想预习的学生也主动加入预习的队伍。

    2

    “说得乱”的就“点焊”

    有些教材内容虽然比较“简单”,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知识点比较多,学生虽然有能力自学会大部分新知识,但在汇报的时候可能有点“乱”。教学这种教材的课堂上,教师可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素材或情景,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于中教师相机“点焊”学生参差不齐(先后顺序杂乱、深度广度不同、正解误解并存)的汇报,整理成“章”,沟通成“网”,从而把学生预习时比较零散和孤立的、按水平方式排列的知识点“焊接”成颇具条理和逻辑的、按层次有序排列的知识链。

    学生预习“圆的认识”后的连接点可在于“用哪条‘红线’串联知识可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畅所欲言”。

    课堂教学时,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用预习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查漏补缺,疏通整理。

    多媒体电脑播放“圆形车轮滚动”和“非圆形车轮滚动”的对比情景。

    学生有感而发,说出他们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成数学语言并在适当位置板书。一节课结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勾连出了完整的板书,一目了然。学生既把预习的知识“格式化”,又把学习的知识“生活化”,学得有理、有据、有序、有趣。

    3

    “有想法”的就“点将”

    有些知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可以“辩”,如果学生预习后有想法,教师可以采用点将的方式,让他们秀一秀、辩一辩;有些知识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可以“玩”,如果学生预习后有想法,教师可以采用点将的方式,让他们秀一秀、玩一玩;有些知识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可以“演”,如果学生预习后有想法,教师可以采用点将的方式,让他们秀一秀、演一演。

    上课,教师刚说“课前你们预习了‘平移和旋转’”,就有一位学生逞能:“老师,我会表演平移和旋转!”

    于是,教师就见机行事,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这位学生用右手臂伸直从左往右移动来表示平移,结果台下有一位学生对此质疑:“我觉得这不是平移,是旋转。”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进行再研究。

    在帮助学生弄清楚平移和旋转含义后,教师再次点将:“我们该怎样用手势正确表示平移?”“你还会用手势做其他方向的平移运动吗?”“谁会根据小纸条上写的要求(如转方向盘、拍皮球等)做肢体动作,让同学们判断你在做什么事情?”……

    整节课,学生很快乐,感觉上了一节数学游戏课。

    学生都喜欢表现,表现自己的才能或才艺,表现自己的作业或作品,如果学生预习后有想法,教师可以采用点将的方式,让他们秀一秀、比一比。

    结合预习“写”和“读”的内容,教师让学生“秀一秀”自己的“字”,“秀一秀”自己的“读”。开辟班级“写字园地”,展出书写美观的字词预习作业。课前五分钟随机抽签确定两三名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

    将课前搜集的

    、文字资料分类展示,建立学生个人“预习成果”资料夹,自己设计封面,依照课文顺序装订,作为班级共享资源。“思”的预习内容结合课堂发言有意识地评价,每周综合评出“预习积极分子”,使学生更加自觉、积极地投入预习活动中来。

    4

    “搞不懂”的就“点拨”

    学生凭籍旧知的学习和新知的预习,对一些浅显的知识学生能自学并理解,对一些深奥的知识学生能临摹但不解。教师就应在学生汇报中充分“暴露”他们的“已知”与“未知”,对学生尚“疑无路”的知识教师进行点拨。

    预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课上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书上这句话‘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不对。你看,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但是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是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吗?”马上有部分学生附和,说预习时也觉得不对,应该改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我立刻组织探究与讨论,一位学生的一番话使有疑问的学生茅塞顿开:“说的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而你们刚才说的那个例子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只有已经成为三角形了才可以来谈论它的边的情况。”

    学生预习之后的“已知”与“未知”,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使之“暴露”出来,开展针对性教学。

    5

    “看不到”的就“点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有效学习的策略之一是“不断充实学生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了解程度、信息累积、熟知程度以及已经具备的认知水准等。所以,教师有责任“点补”学生预习所“看不到”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

    学习《景阳冈》,完全有必要提前让学生认真阅读《水浒传》;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阅读他的《母亲》;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课前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乡》,学生肯定会思考得更多、更深刻。通过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预习行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智力背景”储备,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在课堂学习时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

    这样以阅读整本书为内容的预习作业设计,属于“预习长周期作业”,它可能需要教师提前1-2周甚至更长时间布置,以便让学生有更加充裕的阅读时间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另外,对预习后依然“看不到”的深层或隐性内容,课中教师也应该及时“点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图书《课堂教学50个怎么办——为你细说5×50个这么办》,作者严育洪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8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视阈 | 好课具备的特点+课堂教学评价的五个标准

    下一篇:窦桂梅 |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