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招聘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青椒开启“反向背调”,高校招聘主导地位不保?

    阅读: 2022/5/5 14:06:31

    学术国际 2022-05-05 12:15

    误解!

    我们以为!

    疫情当下,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毕业人数历史最高,很多父母都在担心孩子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在百度、腾讯、苏宁、新浪等时不时传出裁员信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应届毕业生们作何感想?与父母的心态不同,面对不利就业的形势,一方面他们主动降低就业期待,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接受“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观念。

    是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毕业生急于就业,在求职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其实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对于择业和就业,他们更加慎重,他们更倾向于基于职业发展和长远规划进行选择,他们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

    不少毕业生开始了对意向单位进行“背景调查”。以往,一个单位尤其是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在录用员工之前,会对该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而现在,“背景调查”不再是招聘单位的专属。什么意思呢?如果说,招聘单位以前是“大爷”,那么现在它应该是“盟友”;求职者也是一改往昔的“谨小慎微”变得更加“自信坦荡”。

    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趋于平等,也逐渐在往“双向奔赴”的方向前进。

    高校求职者如何进行“背景调查”?

    高校求职者属于高层次人才,他们往往拥有自己的“学术圈”。对于意向高校进行调查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1. 直接咨询导师:博士生导师因工作年限和学术业绩,他们对于本专业、学科的研究者和学校都基本熟悉和了解。博士如果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直接询问导师无疑是很靠谱的方式。

    2. 向学长多方打听:向已进入高校就职的学姐学长打听咨询,她们对就职高校的看法相较直观。

    3. 雇佣专业调查员:在疫情时期出行多少会受一些限制,不能亲临学校调查,于是雇佣专业调查员,也成为博士深入了解高校的一种方式。

    4. 参加高校宣讲会:高校老师直播宣讲答疑,求职者还有机会和老师云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意向学校进行调查。

    较为普遍的“背景调查”方式

    疫情下,“云”招聘和“云”面试成为高校招聘和学者求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成为很多博士对高校进行“背景调查”的重要方式。

    在与参加高校引才云宣讲学者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在进行背景调查时,首先会先了解熟悉学校的官网及招聘信息,或者向给予自己内推机会的人才顾问咨询,多方比较后,再带着问题去参加学校的宣讲会,考量的主要方面是对人才尊重、珍惜和真诚程度,主要表现方式为“场面”和“态度”。

    场面:

    有组织的宣讲会,一般都是多学校宣讲,求职者选择性参加。在众多学校同时宣讲,其直播间的背景场地布置和宣讲阵容,立马高下立见。

    直播场地

    专设的会议室VS狭小的办公室

    直播背景

    有条幅横批VS房间白墙

    直播阵容

    院长教授人事VS人事

    进行引才云宣讲的老师,在自己办公位或者在家里上进行一个人的直播,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精心进行专门的会场布置,直播设置专门的背板的高校直播间相比,博士也多数是“颜控”,他们也有对高校引才工作的“第一印象”,认为高校对待人才和引进人才不是很认真,也不是很重视。

    毕竟有的时候,形式还是很重要的。

    态度:

    高校进行云宣讲和云招聘,初衷都是为学校引进优秀的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真实招聘情景:

    场景一:直播间求职者陆陆续续进来,当求职者进入到直播间后,里面静悄悄鸦雀无声,宣讲老师是闭麦状态。求职者静待十秒钟还是无人接待,只能默默退出直播间。

    场景二:老师们工作都比较忙,曾有老师在宣讲过程中,突然接到电话,匆匆宣讲完毕,直接交由主持人答疑【无语】,主持人一脸懵【我是谁,我在哪里】。于是,求职者也陆陆续续散了。

    场景三:宣讲老师打开事先准备好的PPT,按照PPT一页页读,全程没有任何互动,开始的时候直播间还会有求职者留言咨询,看见没人回答,也就不问了。宣讲老师更是在宣讲到最后一页PPT,直接say拜拜下线,留下一群【有很多问题】的小伙伴,相视无言,纷纷下线。

    ......

    以上是人才在进行“背景调查”时遇到的一些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人才还会去吗?

    假如高校遇到这种人才,你们还会要吗?

    小编写过很多求职者如何正确面试的文章,里面多是一些注意事项,更是把高校放到主导的地位。

    高校在招聘过程中还把姿势放得高高地,说实话这样真的很难吸引甚至留下优秀的人才。

    高校又是如何重视人才的?

    重视人才的方式,很多省市和高校表现为出台优惠政策,例如:

    北京:深入落实“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空间、载体、领域、队伍“四位一体”人才发展格局。

    上海:制定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施方案,出台支持浦东新区建设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的实施方案,先行先试一批创新举措。

    天津: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提出29条具体措施。

    还有,哈尔滨市人才新政22条,天津市“海河英才”计划,长沙市人才新政22条,三亚市百万人才进海南,成都市“蓉漂”计划,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等等。

    优惠政策是引进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只有优惠政策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吗?答案显然不是。优惠政策在吸引人才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留住人才,让人才舒舒服服、心甘情愿留在学校教学科研,则更是需要“温情”的存在。

    当下人才的就业观更偏向务实,合适、长久和舒心,是求职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在《生存抑或发展:高校评聘制度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学术行动选择》一文中,提及青年教师和高校关系,有如下四种:

    1. 妥协与规训:谋求生存的权宜者

    2. 厚积而薄发:先生存后发展的变通者

    3. 顺从与平衡:生存发展兼顾的协调者

    4. 以学术为志:能力超群的悬浮者

    该文在结论部分提及到这样一句话:“依附性是青年教师与组织的主要关系,顺从是他们面对制度要求的主流选择。”

    依附和顺从是很多求职者或者青年教师的现状,当下这种情况依旧是存在的,而存在的差别则是,当下高校求职者不再是一味的顺从或者依附,而是在进入高校前夕,就做好充分的调查,让自己在进入高校后拥有更多的“自由”。

    总而言之,高校的引才方式和学者的需求要“同频共振”。

    当下博士求职和就业观念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本着对自己负责,朝着更长远的目标发展,“反向背调”成为博士考量单位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招聘中的主导地位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优秀的人才从来不缺,缺少的是识得人才的伯乐。你是人才的伯乐吗?

    参考资料:

    1.《生存抑或发展:高校评聘制度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学术行动选择》

    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ViaqMv8SVOnYIxp6HVREA

    2.《二〇二一年,哪些岗位更受高校毕业生欢迎》—《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4日 14版)

    3.《“反向背调”展现择业新风向》—《中国教育报》

    4. 《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各地都有哪些新举措?》—中国组织人事报、大国人才公众号

    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dpvO3hq4HGyvrZWCIiK7w

    来源:学术桥Acabridge,转自德先生


    浏览(34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Science:要把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总共分几步?

    下一篇:定性比较分析法及CSSCI已刊论文10篇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