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中国的科研人员太累了,建议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阅读: 2022/5/6 11:05:01

    萤火科研 2022-05-04 20:33

    来源丨刘忆宁科学网博客

    前段时间一位杰出科学家不幸去世,前几年有次在某校主楼西侧的公告栏里竟然同时贴了三张讣告,分别是30多岁、40多岁、50多岁,对家庭对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近年来正值壮年的科研人员突然的逝去,总会在短时间内引起一些波澜,但是过后好像又什么都没有改变。

    科研人员面对的压力,与社会公众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想象相去甚远,很多人认为,大学老师课少、经费多,到处逛来逛去的,哪来的压力。

    对于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每天不是论文就是项目,还要应对各种考评、表格、报账事务,不胜其烦,但又无力跳出,或者说不愿意跳出,毕竟受了这么长时间的教育和科研训练,还总是想着能坚持做点事。

    因此,很多人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咬着牙坚持。从学校的基金申报群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焦虑感。

    科研人员的压力和焦虑感,可能是只从事教学或管理的人员体会不到的。从idea的提出、反复讨论分析、方案实现、论文写作、投稿、与审稿人和编辑斗智斗勇,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一个环节走不下去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有些实验性学科,更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导师花巨资买的设备和耗材,是要以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来交差的,学生们的申博资格等也是要靠高档次论文来支撑的。

    不搞行不行,不行啊。

    这么艰辛复杂繁琐的工作,换来的快乐值却是极低的。有可能自己花了两年时间发了个三区的文章,可是其他人发了一篇一区的文章,你这两年的努力换来的快乐就要大打折扣。

    对杰出科学家更是如此,他们想要获得成就感,只能是Nature、Science或顶会,想要获得快乐难度更大。

    有人说要多关注科研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是科研人员的疲劳与体力劳动者是不一样的,科研人员的压力主要是内心的,很多人是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琢磨问题的,人在不在实验室,都是在想着事的。因此,仅靠落实休息制度,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

    这种情况下,到底该如何帮助科研人员调整?

    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科研人员应该培养一点“庸俗”的爱好,单位领导也应该帮助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书法、音乐等等高雅的爱好确实有助于让人平静,但是却很难让人获得快乐感。

    “庸俗”的爱好,说直观点,就是吃喝玩乐之类的,是能够直接带给人快乐感的,而且这种快乐感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点,要想办法帮这些太过辛劳的科研人员找到最合适的“庸俗点”,把他们从繁琐枯燥且极度艰辛的研究中拽出来。

    培养一个科研人员,从上小学到博士毕业至少要花20多年,再花若干年能在业内崭露头脚,太不容易了。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功。


    浏览(338)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8.861,官宣一审平均11天,无版面费,势头很猛的新刊

    下一篇:我把毕业设计命名成“垃圾”发给了导师...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