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躺枪!科研中的“积极废人”:如何避免?

    阅读: 2023/3/17 9:16:40

    近日,“积极废人”网络词引起各行各业的热议,“积极废人”是指那些很爱给自己立Flag,但是永远不做到的人,这类人心态上积极向上,行动上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得自责。

    这类人大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总是间接性地踌躇满志,持久性地混吃等死。

    笔者最近也观察到,尤其是2022年末,2023年伊始,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各位科研人情感丰富地总结了2022年科研业绩,信誓旦旦地立下2023年科研Flag。貌似新年Flag理想很远大,但在年末总结时Flag总是破功,即所谓“不立不破”。

    Flag立的很好:我要使出洪荒之力,努力科研。

    行动上差强人意:我只想享乐,臣妾做不到。

    只想不干就是假把式,让自己成为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最后还要为自己的懒惰而自责。

    科研中的“积极废人”正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在越来越内卷的科研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积极废人”,主要表现为:积极废人式科研、积极废人式读书、积极废人式早睡、积极废人式活着。这是一种心态上很积极,而行动中很废物的科研生活方式。

    在科研中抱有“积极废人”心理的人数不胜数。

    博士小A立志每天精读两篇文献,一个月完成一篇论文,一年发表两篇C刊,等立下Flag发完朋友圈,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结果是精读文献一天都没做到,一个月了连论文题目都没定好,一年下来一篇论文也没发表。

    博士小B立志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早睡早起,结果不自觉地刷手机刷到凌晨1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昏昏沉沉地走进实验室。

    博士小C第250次立志健身减肥,可晚上朋友一句“出去吃点啊”又点燃了他胡吃海喝的斗志。

    ......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科研人过上了“积极废人”的生活。据此,我们需要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研中为何会出现“积极废人”?

    1. 有时想得太多反而会限制行动力

    相对于行为,人的意识总是超前的。科研中我们总是会预先设想某些场景或者某些结果,最终落实在行动中。如果我们的预想比较乐观,那么就会感觉到事情比较容易做到,会减缓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的预想比较悲观,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畏惧失败的心理,科研失败了怎么办?既然科研会失败,那么我还是不去干了吧。就这样,想得太多,容易让我们畏首畏尾,不敢放开膀子去干,反而限制了我们的行动力。

    2. 缺乏自律性和自制力

    对于广大硕博生而言,科研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导师的事,硕士或者博士不是被逼出来的,是靠自律做出来的,需要经历计划、阅读、思考、借鉴、设计、实验、分析、交流、讨论、总结、撰写、修改、验证等等过程,最终才会有所收获。那些缺乏自律的人,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度的控制,很难严格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在一些导师“放养型”的硕博培养方式中,导师的放养更是使得一些硕博生像脱缰的野马,彻底放飞自我,而对于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却没有规划或者自制力。即使是心态上的巨人,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会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3. 摆脱不了舒适圈

    人在舒适圈是非常安逸的,靠行动打破现在的舒适圈往往都会显得很艰难。尤其是一些贪图享乐的科研人,每天脑子里想的是怎么享受,去哪里玩,吃什么,玩什么等等,哪有时间去想科研,更没有时间在行动上去开展科研。有时间还不如躺床上睡睡觉、刷刷手机、打打游戏过瘾。科研本身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真理的过程,如果摆脱不了舒适圈,不能跳出安逸的状态,在科研上就很难有所突破。

    4. 导师的打击或要求太高

    很多硕博之所以会产生畏难情绪,很多时候也与导师有关。有些硕博一开始是踌躇满志,对科研充满好奇、兴趣和渴望,有一番在科研中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可由于导师引导不善,或者对学生心理上的打击,语言上的恶意攻击,使得学生对科研失去了信心。此外,导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也可能会使其成为“积极废人”,硕博生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导师的认可,从而先从气势上矮了三分。在得不到导师认可、鼓励或者表扬的基础上,硕博生们无法建立起继续科研下去的自信心,从而延缓了行动力。

    二、科研中如何避免成为“积极废人”?

    1. 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科研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科研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一口气吃不成胖子,科研需要前期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自己制定目标,立下Flag,之后去执行,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漫天空想,这样心态上的积极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只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科研活动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量力而行,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自己的自信心无疑产生打击,自然也没有勇气再次行动起来。

    2. 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

    科研需要较强的自律性,需要你有效管理时间,战胜拖延症。对于制订的目标,要严格执行。比如可以采用手账的方式将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早上写下来,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用APP记录有效的学习时间,在工位上坐了8个小时并不代表学习的时间就是8个小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效率。

    3. 努力钻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科研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是再所难免的。科研是一场苦行僧的修行,在修行中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怕困难的毅力和勇于钻研的性格。科研中会遇到很大打击,尤其是当你处于科研瓶颈期时,需要你努力钻研,不抛弃不放弃,甚至是需要你跳出舒适圈,从另一个角度或不是自己擅长的圈层中去寻求解决办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 与导师精诚合作

    导师是你科研上的领路人,导师的科研水平一般是高于你的,因此要积极与导师开展科研合作,这种合作的状态会形成一种促进效应,尤其是当导师要求你完成某项科研任务时,在导师的压力下你会尽力去完成,与导师合作的过程也会促使你在行动中积极向上。

    5. 加入或构建学术共同体

    加入或构建学术共同体,与共同体内的其他科研人员协同完成某项科学研究,在共同体中大家是一个团体,你在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责任意识。某一个共同的项目你承担的部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会耽误大家的时间,因此这会促使你提高行动力。

    结语

    科研中,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积极废人”,而每个人都应该会有“积极废人”的经历,短暂的或者某个阶段的“积极废人”可能也是再所难免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想在舒适圈中享乐。但是,在科研中我们要拒绝长期成为“积极废人”,长期的“积极废人”最终会让你真正成为一个废人。当你成为废人后只不过是用更长时间的痛苦,加倍偿还这短暂的舒服。所以,拒绝成为“积极废人”,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9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多年拿不到基金,论文还要继续吗?

    下一篇:论文写作 | SCI论文中的比较和对比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