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林建华:营造教学文化

    阅读: 2023/3/28 14:31:08

    本科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基础,但在很多研究型大学中,人们迷失在众多的大学职能和诱惑中,忘记了根本,也削弱了大学的根基。在大学这样一个复杂体系中,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四两拨千斤,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学校的使命任务,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人才培养最基本也最复杂

    大学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问题,莫过于人才培养了。谁都懂,谁都是专家,但好像大家都说不清楚。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其重要性毋需多言。大家都讲教学重要,但常常口惠而实不至,讲得多,真正在教学上用力的少。这不能赖教师,问题显然出在学校制度的价值导向上。大家都批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但也拿不出办法来应对。

    过去十多年,每年都做教育改革,教育部也有很多教改的项目和措施,但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我们的培养模式仍很传统,重知识传授,强调专业体系;我们的授课方式仍很传统,课堂讲授多,教师与学生互动少;我们的教学管理仍很传统,教学计划僵化,大多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小。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大家也都明白必须改,但就是很难撼动。例如,对于培养模式,大家反复强调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也在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但通选课成了知识介绍,教室还是老师“一言堂”,专业课程仍然陈旧而臃肿。教学是地地道道的良心活,心不在,再好的培养模式都不会有效果。

    从过去的经验看,教学改革并非是教学管理部门一家就能够撑起来的。例如,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果院系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学,教师就不会用心用力;要推行自由选课学分制,就需要提供足够的课程,还需要重复开设一些课程,这涉及院系的利益,如果学校不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和支持,院系至多也就应付一下。

    显然,教学改革需要举全校之力,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整体的、综合性的改革措施。过去的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很明显,根子就在于就事论事、急于求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浮出表面的问题,没有去深究问题的原因。按毛主席的说法,就是没有找到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不要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我们一直在批评学校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认为它是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罪魁祸首。研究型大学的确都把科研看得很重,很多大学排名也主要依据科研成就,而学者更是把学术发展作为最重要诉求,因此,科研是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的,并不需要学校卖力地督促。而教学则不同,院系和教师都知道教学是首要责任,如果这个责任没有制度保障,没有人监督,也可能会流于形式,放任自流。

    教学与科研并非是对立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甚至根本就不是对立的。当然,如果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看,两者会有冲突,但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两者更多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教师真正用心,是可以从学生身上产生很多学术研究的启迪和灵感的。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魏斯教授因在引力波探测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在本科教学中,向学生说明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是可以测量的,他提出了“LIGO”的原始设想。这种教研相长的例子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常见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要用心,如果不用心,只是例行公事,教学与科研就真会相互矛盾了。

    我们重教学,并不意味着要轻科研。学术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对于北大而言,就是要产生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而且,教师最看重的也是自身的学术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好的学术发展条件,优秀的学者就会散失,大家也就会离心离德,非但科研做不好,教学也很难改进。

    实际上,好的科研基础是可以促进教学的,要讲好课,不仅要懂教科书上的知识,还要始终处于学科的最前沿,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教学和科研的特点不同,教师的动力来源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策略。在评价体系中,教师的学术水准永远都很重要,这是由学校定位决定的。我们需要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改革,除了要在晋升中考虑之外,年度考核也要特别加大教学的权重,使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和学生,促使大家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院系的积极性是关键

    形成良好的教学文化,关键在院系。一般来说,教师对院系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且,教师的评价是在院系进行的,院系的声誉也是教师学术发展的基础。教师都在意院系和同事的评价,当同事们都在用心教学,个人也就不会甘于落后了,这就是一个院系的教学文化。但如果院系评价导向不对,不用心教学的人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利益,学院的教学文化很快就会被破坏。

    十多年前,我曾去拜访张青莲先生。他是一位在化学领域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几个元素的原子量用的就是他测定的数值。在交谈中,他讲了一个故事。60 年代,张先生一直给一年级讲授普通化学,学生反映很好。后来,比他更资深的傅鹰先生来到化学系,要求讲课,化学系就让傅鹰先生上普化课了。我们谈话那年,张先生已经95 岁了,但对这件事情还一直耿耿于怀,足显老一代人对教学的重视。现在一些人对教学工作淡漠了,失去了教育激情。教学文化建立起来很不容易,但破坏起来却是可以很快的。

    教学文化形成需要各方努力

    建立起好的教学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学校、院系和教师的高度共识,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执行,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教育的效果是大家贡献的集成,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荣虽不能俱荣,但一损必然俱损。教学改革是在爬坡上坎,是要费神费力的,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就迈不过这个坎。教学质量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唱高调、花架子、摆样子没有用,短期的利益刺激也无济于事,必须是长期的、制度性的安排,要让教学与院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与教师的学术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要建立好教学文化,需要找到能够拨动院系和教师心弦的关键点,并建立起相应的体制机制。

    最近,我们正在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善学校的教学文化:一是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学部内自由选专业,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同时,进一步压缩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拓展空间。学生的选择和流动使部分院系感受到了压力,促使它们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一些学院开始选派优秀教师上基础课,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和专业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领域。

    二是要把教学作为学校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从制度上保障院系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现在,一些院系对自己专业的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其他院系的教学需求和学校的通识教育重视不够,这都需要从机制上和资源配置上加以考虑。从2016 年起,我们推动了本科教学新一轮改革。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还是很令人鼓舞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预算规范和原则,使资源配置更加具有导向性。

    学生工作也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思想品德的培养更不可或缺。立德才能树人,思想品德不好的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从总体看,北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一个复杂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都有关系。我们既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健康成长,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思想品德更需要因材施教。

    很早以前,我曾经担任过一个年级的级主任,年级里有5 个班,150 多名学生。当时我还是全职的博士研究生,系里实在没有合适人选,就让我担任了级主任。因为要做博士论文,时间很紧张,也就被逼着想了很多管理办法。

    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是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我们要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动力,既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也要放手给他们自我管理的机会。当时,我们精心挑选了学生骨干,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责任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就发挥出来了。我负责的这个年级,党团支部和学生干部发挥了很大作用,团结大家,积极向上,各班的风气很好,学生们也很自律自觉,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当然,现在的情况与当年可能有了很大不同,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能力不像过去那么强,我们的学生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但我认为,学生的成长规律应当是相通的。真正好的教育都要调动学生的内在主动性,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思想品德,概莫能外。

    来源:未来教育管理研究公众号。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9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新“建筑大学”,要来了!

    下一篇:你读懂审稿人的“潜台词”了吗?SCI论文审稿决定类型汇总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