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土博士or洋博士 怎么选择?

    阅读: 2023/3/31 11:40:19

    以下文章来源于逍遥君自习室 ,作者是叮当啊

    2022年考研人数突破457万,多年来考研人数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与此同步的是高效的硕士扩招也是逐年增高,眼看学历程愈来愈卷之势,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富家子弟的专属,而是每个科研人的Plan B。

    那土博士(在国内读)和洋博士(在国外读),关键的区别是什么呢?洋博士一定比土博士优秀吗?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一隅之见,欢迎大家补充。

    1. 读博期间的生活保障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毕竟一般读到博士时年龄都不小了,就算还没成家立业,这么大个人了,要吃喝,要社交,要谈恋爱,也不好意思再跟爸妈要钱了。已经成家尤其是有孩子的生活压力更大,而且成家后跟爸妈要生活费这条路也基本断利索了。

    国内的博士,每个月能领到国家补贴,但是省份不同这笔钱的多少也不一样,说这是一笔钱实在是小用了“笔”这个字,就河北省来说,博士补贴是每月1300元,而且每年只发10个月,7、8月份默认放暑假不给发。

    就我所听到的,大多是某博士过年都没回家在实验室干实验的事,还没听说过哪个学校博士有暑假的,所以在其他的月份,这1300元还要省着点花,匀一点给7、8两个月。

    有的导师会根据课题组的基金情况额外给学生发点劳务费,但也只够让你在饿不死的基础上买点日用品,连普通上班族的生活都是不敢想的。

    这一点洋博士比土博士强,我没出国过,但是我身边的药学专业的洋博士,一位在美国读了三年博,毕业回来时除了三年的开销还攒了十几万的存款(换成人民币)。

    小编的沐千学姐,在德国读博三年,每月工资1500欧(合人民币11250元),除去衣食住行的开支,还能剩下700欧。而且她说瑞士和北欧读博的工资比德国高很多,所以有想去欧洲读博的同学可以去咨询她。

    2. 科研平台And学术环境

    就科研条件来说,现在国内很多一流大学的实验条件和设备不逊于国外,这不是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这些年在顶刊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一批批从国外回来的科研大牛们说的,所以在国内也能搞好科研这一点,我自己是认同的。

    但是论学术环境,国内就比不了国外了,因为国内重视指标、评比和各种奖项,只要在学术圈里就很难置身事外。国外重视科研结果本身,不必一定做出阳性结果才行。

    有一个致命的差别是,现在国内所有的学校,想拿到博士学位证起码得有一篇SCI,有的甚至需要3、4篇,我们课题组有一个英国的外导,他说他们那的博士只要工作量够了就可以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我听了直想转学过去。

    3. 关于就业

    如果想去国外工作和定居,那肯定是去外面读博更好,有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最前沿的科研视野,还有导师加BUFF,一般博士毕业后能直接进入一个很好的公司任职,还可以直接申请当地的永久居住权。

    如果以后还是会留在国内发展,那土博士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人脉。导师,同门,都会为你在国内的发展助力。像一位老师所说:国内体制的核心是传承,讲究“根正苗红”,接班人一定是信得过的、自己的学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通过报考国内大牛的博士,把“根”埋正,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为明天的主人。“洋博士”失去了“根正苗红”的机会。这是“土博士”最大的优势,也是“洋博士”的致命伤。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其他方面欢迎大家补充。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5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首都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下一篇:教育部: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365.4万人,未来将加大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