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SCI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学术观点 | 21 世纪国际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主题演进及启示———基于 Web of Science 核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阅读: 2023/4/10 10:43:42

    摘要

    21 世纪以来国际上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持续增多,但国内相关研究前十年不断上升近十年却呈下降趋势。本文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文献为语料,运用 Citespace 5.0 软件工具,采用计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提炼出 21 世纪以来国际上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主题和最新前沿热点。研究发现,国际上的主题演进经历了基础期、发展期、爆发期、稳定期、繁荣期五个阶段,教师能动性、积极心理、教师免疫是这一领域最新的前沿热点话题。国内应该更加重视外语教师心理研究,在思路上从教育变革和教育政策给教师带来压力的角度分析教师心理的变化和干预措施,在研究范式上逐步向后现代主义转向。

    引言

    教师心理是二语/外语教育界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研究教师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重要的参与者,而且他们的心理和职业幸福感已被证明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表现紧密相关(Caprara et al.,2006;Klusmann et al.,2008;Day et al.,2009);我们只有研究教师心理,才能确定给予教师何种支持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他们的焦虑和压力,以确保他们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在专业上“茁壮成长”(Castle et al.,2009)。鉴于教师心理对教学质量及学习者心理的潜在影响,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研究并了解教师心理非常重要;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应该引起更多关注。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要达到与已经取得的对学习者心理研究同等程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Mercer,2018)。

    我国外语界对教师心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知网上关于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CSSCI期刊论文数量变化来看,1998年以前较少,1998年至2002年保持在极低的个位数水平,2002年以后开始上升,2008年增长迅速,2010年达到顶峰,随后波动性减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外语教师心理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才有较大的提高,前十年增长迅速,但近十年却有下降的趋势。在我国外语教师心理研究当前处于低迷并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启示和参考。但目前还鲜有研究从信息计量学角度对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介绍或元分析。故本研究拟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国际上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主题演进与最新前沿,为我国未来的外语教师心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1)21世纪以来国际上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2)国际上相关研究主题演进有什么特征?进展如何?最新的前沿热点有哪些?(3)对我国未来外语教师心理研究有何启示?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分析语料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SCI、SCIE、A&HCI期刊论文。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之所以选择21世纪以来的文章,一是因为2000年以前的核心论文术思圈已有学者进行过概述(徐锦芬,2020),二是因为我国外语教师心理研究CSSCI论文主要出现在2000年以后,便于比较。以“外语/二语/语言教师心理”相关主题词进行检索,学科领域选择教育、心理、语言等相关领域,剔除书评、会议摘要、信函、综述类文章,共获得article(含early access)类型论文1,209篇,并经人工逐一阅读论文标题和摘要,进一步剔除进展概述、元分析类以及主要关于二语学习者心理研究等文章,最终获得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国际核心论文986篇。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研究主要采用计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Citespace5.0为工具,对获取的986篇论文进行关键词提取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细读相关原始文献进行提炼和具体分析。对于总体趋势,统计2000年至2021年每年的发文量,绘制数量变化图进行比较。对于主题演进,首先运用Citespace提取上述986篇论文的高频关键词,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图;然后对跟教师心理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教师心理研究主题词变化时区图以及热点主题突现图;最后通过细读相关原始文献进行挖掘和提炼,作具体的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总体趋势

    统计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关于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核心论文呈总体增多的趋势(见图1)。其中,2004年和2008出现小高峰,2009年至2012年出现小高潮,2013年以后持续增长,2017以来增长迅猛。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国际上对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的研究总体上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几年。这与我国近十年相关研究逐步下降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照。

    2. 2 主题演进

    根据教师心理研究的概念界定,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车文博,2001)。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教师心理特征”和“教师心理健康”。这两者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教师心理特征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和心理体验;教师心理健康则是教师心理特征的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其中教师心理特征包括职业个性(西方将个性称为人格)(如教师性格、入职动机、情感、意志、责任感、创造性等等)、职业认知心理(如教育信念、身份认同、心理角色、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我调节等等)和情境适应心理(如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心理契约、心理韧性、师生关系、能动性、期望效应等等)。教师心理健康则是反映教师心理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完整以及在情境体验中是否有效运行的重要指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如焦虑、职业倦怠、职业行为问题、社会适应性等),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等等)、个性因素(如性格、态度、信念、自我意识、期望等等)、职业因素(如教育政策、职业压力、角色冲突、自主权等等)和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信息网络技术使得教师权威下降等等)。

    为了探寻国际上近20年来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主题的演进,本文首先提炼出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因为关键词是揭示文献主题的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一般来源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等部分(张燕飞,2005),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运行Citespace,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一年为一个切片;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s,进行Pathfinder裁剪,其他默认设置,获得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见图2)。图中每一个圆圈节点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圆圈越大表示出现频次越高;圆圈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术语曾同时出现,具有内在关联性,线条越粗表示关联性越强;一个圆圈的连线越多表示该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越高,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Citespace自动提取的高频关键词多达87个。但高频关键词并不全部是研究主题的主题词,还包括研究方法、教师类别、二语学习、以及教育教学等其他与教师心理研究相关的术语。本文根据前述的教师心理研究范畴,并结合原始文献摘要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从这87个高频关键词中选出如下23个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主题词,按频次高低依次为:教师身份认同(teacher identity)、教师信念(teacher belief)、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教师能动性(teacher agency)、教师认知(teacher cognition)、教师动机(teacher motivation)、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教师压力(teacher stress)、职业倦怠(burnout)、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既定信念(stated belief)、职业承诺(commitment)、教师自主(autonomy)、焦虑(anxiety)、心理韧性(resilience)、个性(personality)、动机变化(motivation change)、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积极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职业幸福感(professional well-being)、教师免疫(teacher immunity)。从这些主题词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国际上关于二语教师心理研究的主题比较广泛,基本涵盖了教师心理特征和教师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或者也可以说,教师心理研究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内容不断细化和深入。

    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主题的演进路径,本文选择图2中上述23个研究主题类关键词,运用Citespace构建研究主题词首次出现时区图(见图3)。图中的圆圈节点大小代表该主题词在2000年至2021年期间出现的频次,圆圈越大表示该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圆圈所在的年份表示该主题词在这期间首次在国际核心论文中出现的时间。圆圈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主题词曾同时出现,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图3显示了研究主题词首次出现的年份。为了进一步探清哪些主题在哪些时间段曾突发成为热点以及最新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本文再运用Citespace的detect burst功能,获得突现值最强的七个高频关键词(见图4),其中五个为教师心理研究主题词,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教师信念、教师身份认同、教师认知、职业倦怠、教师能动性。

    综合图1、图2、图3和图4相关信息,并结合Citespace提供的关于每个主题词出现频次年度变化图(因篇幅原因,后文不再呈现每个主题的变化图,而使用文字描述)和相关原始文献,本文把21世纪以来国际上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主题演进分为基础期、发展期、爆发期、稳定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基础期:2001-2002年。这一阶段延续20世纪末的一些基础性话题,主要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教师信念和教师个性,其中教师身份认同和教师信念成为21世纪以来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领域最热门的两大话题(出现频次最高,见图3),并且教师身份认同在2010年成为焦点、教师信念从2004年至2012年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见图4),相关研究一直持续至今,为二语/外语教师心理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对象从师范生、职前教师逐步扩大到新手教师和所有在职教师。研究的范围也从最初的二语/外语教师最具特色的语言身份扩大到更为广阔的专业身份/职业身份和社会文化身份。后者更为复杂,且更易受教师的经历、个人认知、信念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如何界定教师的身份以及不同阶段教师身份的变化(教师身份的构建与认同,教师身份在社会参与中的发展,教师身份在个人内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不同层面的冲突,教师身乐圈着职业倦怠而出现的危机)。对于教师身份的界定,一直比较困难,因为教师身份是一个多层次、动态演进的变化过程,受教师的情绪状态等内在因素和工作环境、生活经历、工作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我们了解自己和我们呈现给其他人自我形象的方式”(Day,2011)。对于如何理解教师身份的构建或重构以及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出现了语言学视角、制度视角、生态学视角、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等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但影响力最大的是社会文化视角。总体上看,二语/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目前呈现出理论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的趋势。

    教师信念是教师心理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是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和所教材料的无意识假设。教师信念会影响教师的感知态度和判断,是教师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教师信念对于改进教师实践和教师教育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语/外语教师信念的形成,主要受教师作为学习者时的个人经历、对什么是最好的教学实践的认知和教师的个性等因素影响。已有的二语/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教师对二语学习的信念、对二语能力标准的应用的信念、对教授语法的信念(基于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教学方法的信念。实际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师原先的既定信念并非完全一致,教师个人所持有的内在信念往往发挥更主要的作用。这一问题在2014年又得到了进一步集中讨论。

    教师个性研究也具有较长的历史,是教师心理研究极其重要的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二语/外语教师在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二语/外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个性密切相关,有学者区分了二语/外语教师个性的种类与教学活动偏好的匹配程度(Cooper,2001),还有学者发现二语/外语教师个性与职业幸福感也存在因果关系(Macintyre,2019),这些对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发展期:2003-2007年。这一时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2004年达到小高峰(见图1),除前面的主题之外,又新增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等主题,并持续波动性增长至今。

    自我概念与教师身份认同紧密相关。随着当时对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师身份的构建是一个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互相协商的动态过程,其中个体因素涉及教师如何看待和理解自我;身份是连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方式(Van,2007)。“自我”也是教育心理领域研究自尊、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在个性心理研究的基础上,佐尔坦·东(Zoltan Domyei)(2005)提出“可能自我”的概念,玛格达勒娜·库巴妮奥瓦(Magdalena Kubanyiova)(2009)进一步提出“可能的语言教师自我”理论,包括理想的语言教师自我(教师的身份目标和追求)、应该的语言教师自我(他人期待的教师角色)、害怕的语言教师自我(不想成为的事实教师角色)。这一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教师身份转换、动机激发、专业发展、教学实践的相关研究。

    自我效能感则是教师信念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21世纪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第三大主题,在2005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并出现教学效能感、集体效能感等相关话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情感、教师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及形成规律,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易受情景影响发生变化,具体任务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教师整体稳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更多的研究是以某项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切入点,分别考察初期形成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后期消退阶段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变化过程。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

    职业倦怠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大主题,并且在十年之后突现成为2016-2017年度的研究焦点(见图4)。这主要是因为职业倦怠被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职业危机,而二语/外语教师是一个压力过大的职业,他们常常需要面临教学生涯中新的挑战、障碍和困难。职业倦怠也常常被看作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指标。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探清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提高教效性、动机和工作满意度,而且对学习者的发展和成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二语/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这头“熟睡的大象”才刚刚苏醒,未来它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爆发期:2008-2011年。国际上对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在2008年达到了另一个小高峰(见图1),并且这一时期研究主题集中爆发,推动了后期研究持续走高。这一时期新增的主题较多,主要有教师动机、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师压力(2008年);情绪智力(2009);教师认知、教师能动性、工作满意度、教师自主(2010);焦虑(2011)。其中教师动机和教师认知是延续21世纪末的传统基础性话题,其余则主要是随着进入21世纪以后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的不断变化而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主题自出现以来一直稳定发展,其中教师能动性从2018年至今突现为最热门的前沿话题(见图4)。

    二语/外语教师动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21世纪得到了较快发展,动机改变(motivation change)在2014年成为热门话题。因为教师的动机与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教育教学行为、未来的离职倾向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均紧密相关,所以了解教师动机的影响因素并相应地采取增强动机和防止动机减弱的措施就非常重要。已有研究表明,二语/外语教师的动机受内在(intrinsic)因素、外在(extrinsic)因素和外部(external)因素的影响(Erkaya,2012)。内在因素主要是教师对这门语言的热爱和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自身以前的学习经历、以及利他主义和奉献社会的意愿。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物质利益、发展机会、社会地位和工作安全感等。外部因素则指学生的态度、教学材料、教学模式、工作条件等。对于如何增强动机,管控情绪、加入社团、提高自我效能感,甚至提高作为人的尊严和成长机会均有帮助作用。但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描述性的,还缺乏理论基础;也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和实证研究。总体来看,二语/外语教师动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连贯的研究领域,未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教师认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相关研究在理解二语教师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认知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在2014-2015年成为当时的焦点话题(见图4)。教师认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揭示教师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规律,尤其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知觉、思维和专长的形成规律,从而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更为内隐的教师认知原因。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比新手教师和熟练教师的认知加工过程。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认知主义理论,孤立地研究教师心理,缺乏与教育教学其他因素相关联。但教师认知事实上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与学校的环境、学生的情况和教师自身等许多因素紧密相连。未来的研究可运用生态学理论,将教师认知与生活经历,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二语/外语教师逐渐面临工作量增大、工作合同不稳定、工作条件不确定等压力,以及在异国他乡工作和生活的风险,出现教师自主权降低以及更为明显的焦虑、情绪枯竭、工作满意度降低、人际关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二语教学被描述成“处于危机中的职业”(Hiver et al.,2017)。二语教师需要增强能动性和情绪智力等情境适应心理能力,以保证情绪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一时期集中爆发的主题大部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其中,教师能动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两年的突现值较大。

    稳定期:2012-201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和稳定发展,新增的话题主要有既定信念、动机改变、职业承诺,并持续至今。

    既定信念是以前的基础性话题教师信念的一种形式,与教师自身持有的实际信念的教学实践并不总是与教师的既定信念保持一致,教师的实际信念强大到经常过滤掉官方的政策和要求。甚至刚入职的新教师就出现既定信念与教学实践不一致的问题。这表明,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中的既定信念研究,做到教师早前树立的既定信念与日后教学实践尽量保持一致。与此相类似,动机改变也是这一时期由以前的教师动机这一基础性话题衍生而来。研究发现,有些教师入职之后动机就发生了变化,其中教师的早期经历、个人信念和教学内容及设计在动机改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还有研究发现,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实践、社会互动以及增强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自主等途径可以塑造和培养他们的从教动机。这些均表明要结合教师教育进一步加强这些主题的研究。

    职业承诺是与教师动机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承诺具有四个发展层次:承诺热爱、承诺折中、)犹豫不决、放弃承诺。如果教学实践与教师的“理想自我”相矛盾的话,就容易导致职业承诺的波动。职业承诺还受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专业自主、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单位支持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持教师的稳定,还需要从师范生教育、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等不同阶段和角度进一步探讨如何延续和强化教师的职业承诺。

    繁荣期:2017至今。2017以来,不仅研究成果急剧增加(见图1),以前的话题持续受到关注(比如教师能动性突现为2018年至2021年的焦点问题),而且仍然不断出现新的主题(职业幸福感、心理韧性),并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积极心理、教师免疫),形成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繁荣期。

    职业幸福感的概念实际上出现于20世纪末(国际上普遍使用professional well-being或teacher well-being),但在二语/外语教师研究学术界只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受到重视,出现核心期刊论文。这主要跟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积极心理这一概念相关。随着教师压力不断增大,如何使教师在职业角色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至关重要。管控情绪、提升职业幸福感是重要的途径。职业幸福感就是促使人在环境中不断成长进步的一系列积极状态、特征和生存方式,主要包括积极情绪、网向可的人际关系、有意义和成就五个方面,也被称为PERMA模型。积极心理是研究职业幸有效视角。积极心理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而及时的干预可以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调控教师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研究注重积极方面和强项,不仅关注如何战胜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也关注如何建立、提升和培养个人强项及社会强项。积极心理干预被应用于提升教师的心理韧性、创造力、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从积极心理的角度看,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管控情绪,要有足够的心理韧性面对教室和机构的挑战;而增强心理韧性首先是要对教师自身的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有正确的认知,并采取措施避免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长远风险。积极心理研究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将成为二语/外语教育界“完全绽放的华丽花园”(Dewaelae et al.,2019)。

    教师免疫是菲利普·海沃尔(Philip Hiver)和佐尔坦·东栮(Zoltán D?rnyei)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教师在处理工作压力时根据以往的经验产生一种保护性“盔甲”的过程,这种“盔甲”有可能带领教师不断改革创新,但如果适应得不好也有可能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导致僵化和保守(Hiver et al.,2017)。这一概念综合了面对教学压力的心理韧性、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从教动机、心理健康、变革的开放心态等多种教师心理因素,成为连接教师个人关注与机构关注的关键中心。研究教师免疫,对于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革的专业教育人才、确保现有教师保持演口可承诺、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迎难而上并发挥最佳教学水平且“茁壮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旧主题不断叠加、研究思路不断拓宽的情势下,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目前已经进入了令人激动的成长壮大时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国际上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从主题演进来看,经历了基础期、发展期、爆发期、稳定期、繁荣期五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枝繁叶茂”的繁荣期。教师能动性、积极心理、教师免疫是这一领域最新的前沿热点话题。这一演进路径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变革对教师所带来的影响。在21世纪之初,相关研究还主要是延续以前的教师个性、教师信念和教师身份认同等传统基础性话题,以及衍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关联话题。但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技术的流行和广泛应用,全球范围的二语/外语教学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教师在教育变革过程中面临教育理念需要更新、网络信息技术能力需要提高、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多重角色引发冲突、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职务晋升愈发艰难、考评考核难以过关等现实问题,由此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降低等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所以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集中出现了一系列跟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话题。后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有必要从积极心理的角度及时干预教师心理,增强教师的能动性和自主权,以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这些话题目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3

    启示与不足

    3.1 启示意义

    我国外语教育界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而轻视了教师心理。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影响下,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我国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核心论文数量近十年来不增反降,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这种倾向。但正如前所述,研究教师心理不管是对教单网向可生的学业成就还是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教师的心理就是关注教育的现场,同时也是关注教育现场背后的内隐元素,这是引领教育研究走向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程岭,2013)。国际上的核心论文数量不断增多,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研究教师心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首先是要重视对外语教师心理的研究。

    同时,在研究思路上,国际上的主题演进路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启示和参考。教育变革和教育政策的调整给教师带来压力,导致教师出现焦虑和职业倦怠,以及其他情境适应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角度进行干预,增强教师的能动性、心理韧性和职业幸福感,这是当前国际上研究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的主流模式。我国当前外语教育改革也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同样也给我国外语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均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外语教育朝着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对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外语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压力。从这种宏观背景去分析外语教师心理的变化,就易于找到根本的原因,以便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政策具有一定差别,且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政策层出不穷,所以从教育政策角度研究教师心理需要具体分析、与时俱进。

    另外,在研究范式上也要积极转向。从本研究提取的高频关键词来看,出现一些日常性、参与性、个性化的、后结构性的话语体系(如体验、构建、共同体、反思、参与、协作、支持、社会化等等),并且高频关键词和原始文献中也多次出现社会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这反映出国际上的二语教师心理研究范式已经跳出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机械还原论和人本主义自我中心论,正在向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社会互动和情境性构建角度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教师心理研究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艺术学知识,在社会情境中探讨教师心理变化、原因及干预措施。从高频关键词和相关原始文献来看,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和关系视角(relational perspective)以及整体性方法(holistic approach)广泛应用于二语/外语教师心理研究,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些均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2 不足之处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教师心理研究的许多主题概念存在交叉和重叠,从广义上讲有些概念还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比如有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信念的一种,于是使用“自我效能感信念”这一术语(Chacon,2005),但也有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self)的一种分支概念(Martin,2007)。本文在参考前人(王丽君,2005;俞国良,2001;丁新胜,2006)关于教师心理内涵和结构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其狭义含义来确定研究主题,并将这些主题词并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确定研究主题的演进。这样可能会将教师心理研究各个主题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简单化。丁新胜(2006)指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和内涵非常复杂;这就导致关于教师心理研究的各种主题术语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如何将相关研究的主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厘清相互关系,是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外国语文》2023,39(01),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自: 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0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下一篇:读博也任性,过来人和你谈谈如何搞定跨专业读博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