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论文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如何写出不完美的第一稿

    阅读: 2023/4/23 11:32:50

    以下文章来源于刀熊说说 ,作者刀熊

    NEW TERM

    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来论文,不是因为太懒,不是因为没话说,也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因为我们太想“写得完美”。

    “完美的论文”像一个梦中理想的旅途终点,它美好而虚幻,让人无比向往却难以触及——它终究是飘在天上的幻想,未曾落在手里。

    对“完美论文”的幻想却不是没有代价的——这样一个对于自己所写论文(尤其是对第一稿)就应该很完美的假设,往往会造成我们不敢动笔、拖延症泛起、自我责备、反复内耗。

    “这样写开头不够新颖啊”,“这样写综述会遗漏文献啊”,“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不合理啊”,“文章结构可以更优化啊”,“这个措辞不够准确啊”……

    当我们以“完美第一稿”为导向时,脑中的批判想法就会马不停蹄地出现,使得刚建立的构思被反复推翻,好不容易设定的结构被反复调整,本应一个月写完的第一稿却写了一年……

    太多时候,我们因为读了大量经典文献、顶刊的文章、业内大牛的作品,而产生了两种未经审视的错觉:1)写不成这个水平的论文就是垃圾;2)我应该一上手就写出这种水准的论文。

    问题在于人类大脑习惯性的认知偏差——我们只看见了贼吃肉而没看见贼挨打,只看到了最终稿却不得而知作者此前反复修改过多少版本,只看到了被发表出来的高质量论文,却从不知道作者初次构建时的困难和艰辛。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认知偏差会让我们误以为,那些好文章的第一版就应该是让人拍案叫绝、气吞山河的。

    对完美论文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我们在该动手时瞻前顾后,在该落笔时左思右想,在才写出来几行后就开始批评自己,写三行删五行,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儿做学术的料……

    而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能写好论文,任何人的写作能力都是通过不断练习、不断行动、不断得到外界反馈、不断反思、不断根据反馈调整行动方法而习得的。

    没有人刚开始写论文就能写好,也没人能一抬手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第一稿——除非他是神笔马良,而神笔马良都没敢画过论文,是不是。

    而不敢动笔、不能接受写出来东西的不完美、害怕自己写得东西不够好……这些心态显然会影响我们不断行动、不断画圈、不断收获外部反馈的速率,当然也就会影响我们提高学术能力和向上生长的速率。( 详见刀熊说说:如何在学术能力的自我训练中使用“刻意练习”方法?)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承认自己的第一稿不会完美,降低自己对第一稿的预期,并且以写出“不完美”甚至“粗糙”的第一稿为初始目标。

    很多作家都表示,持续产出的关键,是不要把自己拦在第一步,先要迈开腿、拿起笔、打开纸,先要动起来、开始做、开始写。《Bird by Bird》的作者Anne Lamott 说,好作家写出好文章的关键就是“write the shitty first drafts”(先写出很糟糕的第一稿)——正是先有了“糟糕的第一稿”才让这些作家有了“不错”的第二稿和“极好”的第三稿。Anne Lamott继而说:“In fact, the only way I can get anything written at all is to write really, really shitty first drafts" (事实上,我写出任何东西的诀窍,都是先写出非常非常糟糕的第一稿”)。

    对自己的写作建立比较现实的预期,能减小工作时的内心戏和压力感,增加迈出腿去走第一步的勇气——反正第一稿也不会完美,我先写出点东西再说。

    而写出的这点最初的东西才让任何观点的外化成了可能性,让后续的修改和论文的优化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把写出好论文看成一个持续的、需要多个周期打磨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

    写完第一稿只是第一步,一篇好论文的产生会经历数个反反复复、修改打磨的周期,我们不应该认为那些好论文都是一挥而就、提笔即得的,我们应该把第一稿看成是一个即将开启的、持续打磨文章的开端。

    《文思泉涌》的作者Paul Silvia 教授给论文写作者的建议是“first write, then revise” (先写出来,再修改),小说家史蒂芬· 金说自己写作的诀窍是“关门写作,开门改稿”,作家David Sedaris 说自己平均每篇文章在成稿前会平均修改十几稿 ……

    好文章不需要在第一稿就完美,而是应该通过不断修改、获取外部反馈、耐心的优化而达成。

    写出不完美的第一稿不代表降低自己的学术要求,第一稿写得不咋地没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后面会专门花时间修改它,会专门打磨语言、审查语法、检查错字,会一轮又一轮修改和优化。即便是我们自己认为已经改到了自己满意的程度,投稿过程中审稿人还会不断给我们意见,整个修改过程本身往往要远长于第一稿的写作过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慢慢习以为常的正常的学术过程。

    第三,通过写出不完美的第一稿,先把最重要的、呼之欲出的观点外化出来,而把修辞和语句调整等工作留到下一步。

    很多时候第一稿难写,是因为我们同时融入了过多的KPI—— 又想输出好观点,又想有清晰的结构,又想有精准流畅的表达,恨不得一口吃好几个大胖子。

    而写初稿的过程往往也是我们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个阶段的重点应该放在把问题想清楚,把想说的说明白,把最重要的观点列出来,让大脑中混沌的想法变成文档里看得见的文字。

    如果在外化观点的同时过于在乎写出完美的句子,自然就容易影响到观点构建和输出的连贯性——刚写出一个句子,还没想好接下来要说什么,就跑回去修改这个句子里的修辞,再回过头来已经忘了刚才要说什么……

    所以写出不完美的第一稿,也是对分步式写作法的一种运用,是告诉自己,写第一稿的重点是先把核心论点外化,而如果出现了语法错误、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都可以留到后面再解决 (刀熊说说:如何攻克论文写作中的困难(2)——分步“隔离式”写作法)。

    跟完美主义心态斗争,持续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永远有耐心把一篇论文修改得更好——这也许是一名学者终身都要修炼的课程。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1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流动的“新市民”,离融入城市还有多远——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与心态调查

    下一篇:怎样改进你的数据呈现方式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