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2023高考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阅读: 2023/4/27 14:55:04

    考点明晰

    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

    1.审清题干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

    (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

    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模板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将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第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供。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东西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下葬”是指故乡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整容”指故乡的整容----城市化背景下故乡的改变。结合原文“千篇一律、形同神似”“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等词句,可知“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

    “毁容”也是说故乡毁了容,本色全失。结合原文“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等词句,可知故乡已面目全非,失了本色。“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们因故乡的失却本色而陷入迷茫,迷失自我。由此可知,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是为“毁容”。

    “下葬”,因死亡而埋葬。这里说故乡,也即故乡在“整容”“毁容”后,故乡的形态被破坏之后,“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无数的地点失守”,文化又被“连根拔起”,故乡就会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

    概念明晰

    1.散文的形象(含人物形象)

    散文不是直接抒情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完成。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型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

    2.散文的物象及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

    解题思路

    一、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一)审题要点

    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相关提示性的动词,同时还有“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解题思路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1)从记叙事件的角度。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同一个道理。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2.分析概括物象特点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提示:对于物象特点的概括,解题的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来回答。第(3)点不是所有题目都要有,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可省略。

    二、分析物象作用

    (一)审题要点

    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XX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掌握解题通法

    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1)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

    (2)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

    (3)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

    (4)情感作用:寄托作者不同倾向的思路感情。

    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

    (1)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3)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

    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有删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

    答案与解析

    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段,没有华丽的词藻,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展现人物言行;②但作者对老师沈从文先生饱含真情,并将真情融入一个个细节中。③这样描写人物,令读者倍感真实、亲切、感人至深。

    或:①运用细节描写,如“请学生吃饭”,刻画沈从文先生生活不讲究却深爱学生的品质,细节平凡,人格伟大;②运用动作描写,如“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表现沈从文先生给学生送书,行为平淡,形象伟岸;③运用语言描写,如“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展现沈从文先生独到深刻的见解,话语平实,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本题要求从“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

    “平淡”:“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分析这些内容可知,作者在刻画沈从文的形象时,很少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用白描手法,不注重语言的华丽与生动,而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沈从文的言行举止、做事风格、为人特点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文字质朴自然,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平淡”。

    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可知,这些表达作者感受和体会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教授写作的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肯定,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满怀了对师长的感念,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情。

    结合“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可知,作者在这些生活琐事中满含着对沈先生的怀念之情,虽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唯有真情最是感人。

    最后把“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起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即可。

    转自:“高中语文与考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6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2023高考三元关系作文写作突破!构思模板+新题+范文

    下一篇:2023高考备考:12个青春勃发的句子,把作文写出“少年感”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