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中小学教研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孙绍振:议论文为主导的历史走向和严峻的挑战

    阅读: 2023/4/27 16:02:53

    dFragment-->

    一、从抒情性到议论性的新走向

    纵览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和全国新高考卷,还有其他省市自主命题的作文题,深深感到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历史性的新特点,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形式则是议论文成为主流。这显示从世纪之交开始的命题改革在原则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初是从强制性主题性命题向开放性、自主性突破,考查学生自立主题的能力,最著名的就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其开放自由立意引起极大的轰动。接着福建省以鲁迅、曹操、苏东坡、薛宝钗等十个经典作品和历史人物名字为题,文化的开放性就更为深化。但是,它也带来了问题——开放性过大,缺乏导向性。例如,福建考生多数选择了鲁迅来写,但是有一千张左右基本是白卷。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跟当时“贴近生活”的作文教学理论有关,要贴近伟大的鲁迅,多数考生实在不得其门而入。

    正是这样的矛盾推进着命题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开放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在实践中逐渐明确,一方面是导向精神正能量,另一方面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起初几年的实践中,开放性往往局限于青少年的直接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范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抒情散文占据了主流。但是,耽于抒情难免有碍思想的深化。抒情和理性在逻辑上存在着矛盾,抒情可以片面、极端(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天下谁人不识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理性则要求全面。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感性向理性提升的时期。偏于情感的命题,不利于情感和理性的全面协调发展。最明显的后果是高中生大都不善于写议论文。据温儒敏先生调查,考入北大中文系的拔尖学子,会写议论文者凤毛麟角。而大学除了艺术、表演等学科以外,基本是以理论教育为纲的。

    现状和习惯往往束缚命题者和一线教师的想象力。一旦出现某种智性的命题,就遭到普遍质疑。如某年以韩非子的智子疑邻为题,墙壁倒塌,亲者所言与非亲者所言相同:不修葺必有盗,屋主对于亲者与非亲者态度截然相反。武汉某著名特级教师质疑说,这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时光荏苒,不过十年的工夫,如今高考命题的议论文走向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超越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辨已经昭示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

    命题从抒情向议论的嬗变,适应着青少年心理从感性上升到智性,从直接经验上升到与间接经验结合的规律。对智性、理性命题的怀疑和保留原因在于脱离了教学实际。语文课文中,不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还是外国文学杰作,都超越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至于物理、化学、数学、道德与法治,其基础就是超越感性的抽象的思维。停留在感性上,必然缺乏概括、分析、统合的能力。而这一切正是高中生世界观形成的前提。

    二、高难度和接地气

    2022年的作文命题与往年最明显的不同乃是传统文化的含量特别丰厚。许多素材取自传统文化经典,多为文化性议论,一般的抒情基本无用武之地。独立形成观点(主题)的前提乃是对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后来的上海卷,都是以议论文为指向的。最明显的是上海卷:“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思考”。题目的要求是“思考”,就是要议论,抽象思考的空间很大。即使有些考生善于抒情,不管有多少清词丽句,也只能在逻辑思维的文脉之中起辅助作用。这对于考生的思维、逻辑、语言驾驭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能的测试来说,是有相当的深度的。因为二者并非正误分明,甚至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小时不一定善于发问,长大也不一定看重结论。两个关键判断都不太全面,因而,具体分析的空间很大。没有一定的抽象议论和逻辑驾驭能力,在这样的命题面前是很难确立自己独特的主题的。从触发思维,构成主题的意义上来说,这个题目的难度是很大的。即使有了独立的见解,仅仅线性的自圆其说,也难免片面单薄,最有竞争力的文章,应该是那些逻辑上照顾到与自己独立的观念相反的方面。

    全国甲卷题目取材自《红楼梦》中为大观园一亭子题名的情节。有清客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取名“翼然”;贾政以为当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泻”字,附和者演化为“泻玉”;贾宝玉则以为“沁芳”更为新雅。

    题目蕴含的传统诗文的内涵很深,对于考生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怪不得网上有人留言:做这个题目,“曹雪芹都要去复读”。不必讳言,其题旨太深了。第一,这在《红楼梦》中并非主要情节,为文却要相当熟悉,对贾宝玉的女性品位高于男性的观念有所理解,才可能洞察为什么他以为“沁芳”高于“翼然”。第二,要对古典诗文有足够的修养,否则,对于“翼然”“泻玉”“沁芳”之别,几乎无话可说。第三,对于中国园林建筑多少有点修养。第四,对曹雪芹的春秋笔法多少有点体悟,才能看出其对贾政含而不露的讽喻。

    中国园林亭台具有特殊的民族性格:第一,依山傍水,不求高度,但是飞檐腾空;第二,四柱并列,没有墙壁,视觉不受障碍,人与缩微山水一体,坐享八面来风。而贾政的“泻”根本就不通。亭为主,水为宾,故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沧浪亭、劳劳亭、风波亭、拜月亭,皆落实于“亭”。而贾政的“泻”则为水之性质,反宾为主。虽然勉强让 “泻”和“亭”联系起来,但是亭可望水,不能泻水。清客们讨好贾政,加上“玉”字,名“泻玉亭”,玉为固体,仍然不伦不类。

    光是解题,就需要相当深广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于一般考生来说,实在无异于李白笔下之蜀道。当然,一千万考生中,不乏对中国园林建筑有所涉猎的高才生,自然不难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想象命题者的苦心,一是提倡传统文化修养的广博,二是提高区分度。传统文化修养较深厚的高手当出其类而拔其萃,有利于杰出人才的选拔。但是,对于一般学子来说,不管老师考前提供了多少名人名言、生动故事,都可能牛头不对马嘴。

    至于全国乙卷作文题,提供了北京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诸多辉煌素材,突出正能量的取向不言而喻:“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所列的提纲分别为“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题旨的主旋律很清晰,难度并不太大,但是,素材太丰富、太复杂,并列而非统贯,要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里,把并列的素材加以提炼,聚焦主题,形成文脉,贯串首尾,除非文思特别敏捷的高才生,一般考生只能片面发挥。这样复杂的题材,语言如此纷纭,为历年所未见,是不是与增加考卷的字数,强化阅读速度的指导思想有关?这是值得探讨的。

    最接地气而具有相当难度的,当数全国新高考Ⅰ卷。题目是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这是非常特殊的专业术语。初看这“三手”,多数学子免不了“懵圈”。有几个中学生对围棋有相当的体验和修养?但是,稍稍沉静下来,就不难看出,这只是表面现象。命题者显然回避直接主题性命题,避免开放性不够之嫌。当然,对围棋有所涉猎的考生可以直接上手,展开一番内行的议论,但是,题目面向广大外行考生,故作相当细致的阐释:“‘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有了这样突破表面现象的解说,专业术语的神秘性就淡化了,专业术语变成了一般性的话语,大大地接了地气。接下来还有更为详尽的解释:“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如此详尽的解说,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学子可能感到多余,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是把问题提高到理性、哲理的高度。关键之一,把围棋的“三手”,转化为“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矛盾转化的动态关系。关键之二,以“本手”为核心,“妙手”和“俗手”处在对立统一之中。在一定条件下,“本手”可以转化为“妙手”,也可能转化为“俗手”,转化为“妙手”的条件,就是“本手的功夫扎实”“对本手理解深刻”。相反,如果 “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则难免陷于“俗手”。

    要把文章做得理想,有高度的竞争力,就不能满足于把“三手”之间的关系,看成平行的甲乙丙丁、ABCD、一二三四的罗列。当然,三者并列,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再加上一些古典诗词,做得好,也可能写出四平八稳的应试文章,但是,从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其竞争力不强。最高的竞争力在于,把“本手”作为核心,“妙手”和“俗手”分别为互相对立的两侧。在正条件下“本手”可能转化为“妙手”,在负条件下则可能转化为“俗手”。

    三、使命和学养的矛盾

    2022年北京卷也许出于更加平和、中正的考虑,大作文是以古人“学不可为已”为题,但是,前面加了150字的微写作(10分)——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写出设计一个核酸检测点两米间隔线的理由、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这样的设置,特别是相对一般命题回避诗歌的做法,其创意显然是避免过分偏于理性思维,提倡说理与抒情的全面发展,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大作文的说理。有意识地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命题从思想方法来说,在诸多命题中,表现出难得的清醒。

    2022年北京卷大作文的说理性质的命题,从传统文化经典出发,然而,对经典的理解和处理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学不可以已”,出于荀子《劝学》篇,原来接下去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也许命题者感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早已脍炙人口,考生可能堆砌流行的套话,讲些正确的废话,故有意将荀子之名隐去,改为“古人说”,回避俗套,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命题者似乎并未理解荀子的深邃思想,简单化地回避了荀子至今众说纷纭的性恶论,把“学不可以已”独立出来,把问题指向古今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命题者显然旨在体谅考生,降低难度,但是,事与愿违,这样反而增加了难度。北京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说,看到这样的题目,“一头雾水”。问题出在哪里?

    题目明确指出古人与今人学习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谈“学习今说”,这就要把古人学习和今人学习的同与不同先弄清楚,才有可能在“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上做文章。

    题目要求的学问太大了,涉及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对矛盾对立的基本范畴。荀子主张人性恶,人当为学,改恶从善。为学之道:第一,要“博学”;第二,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为学当超越所学;第三,如何超越?博学;第四,博学还不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要联系自己,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只有这样,提高自己的智慧、道德、品位,才能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但是这还只是限于内心的修养,更深刻的是:“知明而行无过”,内在智慧、品位提高,外在的行为才不会犯错误。这里提出了“知”与“行”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讼不已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只是出发点,最高的目标是笃行。中国传统把“学”和“行”作为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来思考。对立面之中,何为主导,争讼千年。《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孙中山则相反,说“行之非艰,知之惟艰”。其间还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传习录》)故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之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性就在并不孤立强调学的无限性,而是把学和行或者知和行在矛盾中统一起来。这几乎成了文化精英的常识,陆游就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把上千年古今学习的同与不同作为高考作文题,暴露了命题者对中国思想史缺乏储备,将“行”与“学”的有机联系切断,孤立地讲“学”(不可以已),这样一来,“学”的内涵既脱离了内心的反思,又脱离了外部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片面的、绝对化的、庸俗的。

    命题者对经典如此粗心大意不是偶然的,根源在于对辩证思维缺乏应有的自觉。这样跛足的题目,就是拿给命题者去做,也恐怕是摸不到丈二金刚的脑袋的。

    但是,高考作文并不是学术文章,并不要求考生以专业学者的眼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应试之道在于,不管多大的题目,均可取其一点加以比较分析,并不难顺理成章。命题如能为考生提供某一聚焦之点,大题可以小做。但是命题恰恰把本来现成的进入小题的焦点省略了。

    荀子的原文,最后的结语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很明显包含着两个思维的激发点。一个是“日参省乎己”,也就是联系内心,如《论语》所说“三省吾身”,提高修养;一个是“行无过矣”,联系外在行为不致犯过错。如果提示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就不会连教研员都一头雾水了。

    四、是具体分析还是举例论证

    更大的问题在命题的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言而喻,命题者的理念是,先确立论点,然后选择与论点相符合的论据,就是论证。这还是把议论文三要素奉为圭臬。其实,三要素的观念既不符合自然科学论证规律,也不符合哲学辩证法。显而易见,选择符合论点的论据,就意味着排除,排除了与论点不一致的论据,论点还会全面吗?科学发展学理论有著名的论题“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若单纯举例,古人、今人所见天鹅皆为白色,论据可谓“充实”,但是就能证明一切天鹅皆白吗?不能。只要发现一只天鹅为黑色,此论点即不能成立。相反,并非一切天鹅皆是白色,绝对正确。故科学理论家波普尔有证伪高于举例证明之说。当然,举例是不可废弃的,但其功能并不是证明,一般只能起说明作用。若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则必须证明与证伪统一,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寻找“黑天鹅”,以求深化论点,文脉作层次衍生。

    其实,要把文章做得有竞争力,也不是不可能,只要具体分析“不可以已”。

    就辩证法的宇宙观而言,自然、社会、思想,皆非单纯统一体,而是包含着自身的对立面,自然、社会、思想发展的动力,在于内在矛盾,外部只是转化的条件。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温度可以使鸡蛋变成小鸡,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学不可以已”不是绝对的,而是和“学可以已”在矛盾中统一的。学到一定程度,就相对“可以已”了,例如,课程结束,学生毕业。在美国大学毕业叫作“commencement”,这是个非常正规的文雅词语,是“开始”的意思。意思是说:一方面,学业结束;另一方面,开始投入工作。工作表面上并不是学习,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学以致用,也是另一种学习。

    黑格尔说:对学游泳者,教练不管讲得多明白,游泳者还是要喝水,只有在喝水的过程中才能学好游泳。(《小逻辑》)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主要的方法。”(《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学习和实践的统一。实践是历史性的,是无限的,而学习是相对有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是“不可以已”和“可以已”的统一。前人实践的经典,成为学习的书本,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这里的“书”本特指《尚书》,后泛指一般的书籍。而实践则是检验和批判所学,发展出新学说。这就是学和行、读书和实践作螺旋式上升中的统一。故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副题乃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高中语文课本选入了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根本而言,知识、学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客观唯心论)、脑袋里固有的(主观唯心论),而是从实践中,也就是从“用”中得来的。

    这是认识论、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方法论问题。对古典文论的知与行、现代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学养的缺失,并不是2022年北京卷作文题的局限,而是整个教育学界的局限:明确了这一点,教育界形而上学、洋教条猖獗不已,就不足为怪了。

    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开始,严峻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提高传统文化学养,确立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乎国运前途,吾辈任重道远,当自强不息,博学而不迷信,在行有过中提升为行无过,承担起开一代文风的崇高的历史使命。

    ——《语文学习》2022年第8期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0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母题、议题、问题——思辨需要方向、框架与抓手

    下一篇:张祖庆:“磨课”四部曲——听课、追课、晒课、裸课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