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5/4 9:46:58
本科期间,她便参与了10余项跨学科的调研工作,颇为难得地在《中国行政管理》等高水平CSSCI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
她是一位怀着纯净学术追求的青年人,大三便到北大旁听课程,并从此决定要努力到这读研,最后不仅成功推免还在北大硕转博。
博士期间,她用研究成果服务政策制定,最终获得“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她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博士生张文杰。
抉择与追求
研究生二年级时,她决定申请本院系的硕转博考试。其老师随即邀请她先加入团队,一起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
项目组的前期工作,复杂而繁重,从一月到三月,她和团队小伙伴们共同手动
搜索了800多个学校的官方网站和相关书籍,收集整理研究需要的数据资料。
“硕转博”面试推迟到五月并转为线上面试,与害怕考核失败的焦虑相伴的是每天12个小时的有效工作,甚至有时需要工作到半夜三四点。
焦虑会有,困难会有,但对学术道路的确信可以跨越一切。
她觉得人活一辈子,多少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希望能够在学术上,做出一些自己的东西。
科研的付出
早在本科二年级时,张文杰就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进行扶贫相关工作的研究。
在导师的帮助下,从查找文献到写作综述,从形成研究思路到着手具体写作,她一步一步从头学起。
2017年的9月,张文杰顺利通过了北大的考核。确定将在第二年的秋天。前往北大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于是,她和同学相约提前旁听北大的研究生课程。
她对教育学院开设的“质的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忘怀,她第一次惊讶于“开放式课堂”,带来的平等交流和活跃氛围。
“老师边讲边讨论,也不存在提问,大家想发表意见的时候,就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旁听的课程任务量不小,每周都需要做访谈写报告,期末还得提交一篇大论文。
她并没有因为旁听而就此懈怠,张文杰认真完成的期末论文,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励和好评。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2022年春节,张文杰的邮箱,收到了期刊返回的修改意见。
当沉寂的城市还在黑暗中,等待人们新一天的拜年寒暄,她便已从四点钟的闹钟声中醒来,投入到一整天的论文修改工作中。
从本科开始,张文杰的每个春节几乎都在这样的经历中度过,她也早习惯了这种学术研究的常态,虽然写作和打磨的过程不乏困难,但最终录用却十分顺利。
张文杰的导师要求很高,相关研究数据都必须手工采集,而不能用经过整理的现成数据。
从高校校区数据到经费数据,一项项工作只能靠埋头苦干来解决,前期的数据收集工作。
她耗时一年多才完成课题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整理构建了扩招以来全国所有高等学校新建校区数据库,这也是迄今国内最全面的独家数据库。
2022年,仅3月至5月,张文杰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篇新校区研究相关的高水平CSSCI论文。
教育的意义
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教育?
张文杰有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教育学能够将自我解放出来,从局外人的视角探明自己的发展规律。
张文杰的妈妈现在自学乐器、烘焙,而她爸爸特别喜欢地理,在B站上有自己的粉丝。
父母这个年龄还一直坚持接受新鲜的事物,对她的影响挺大的。支持与理解是张文杰,在提到父母时用得最多的两个词。
在导师身上,她感触最深的一点,则是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导师要求学术谈论、研究进展,要以邮件的形式来告诉他,这样有一个连贯性的记录痕迹。
任何细小的差错都能够察觉出来,即使是一个标点的全角打错了,老师都会一眼看出来。
老师常常告诫她“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一定要把各种细节做好。
在导师身体力行的“正向激励”,师门同学的严格要求下,张文杰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大学生网、北京大学
转自:“百度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又一所新大学,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