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5/4 10:11:23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杂志社 ,作者《国家科学评论》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锂离子电池的风光无限,但也看到安全事故频发——蓦然回首,高安全性或许是所有电池体系的先决条件。而原料资源储量、成本效益,以及回收性又直接决定其可否大规模应用。硫基水系电池(SABs)具有本征安全、低成本和高容量等优势,是极具潜力的新型安全电池技术(赵东元/晁栋梁团队JACS:硫在水中的化学/电化学行为)。然而,由于单质硫内在的热力学不稳定和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实现SABs的高可逆性/循环稳定性依旧充满着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复旦大学赵东元/晁栋梁团队将合成的高活性介晶NiS2(M-NiS2)作为中间媒介,激活了硫氧化反应过程(SOR效率>96%),设计/实现了高可逆的6e?固固转化型硫基水系反应路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文章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硕士生杨舟栋,共同通讯作者为赵东元教授和晁栋梁教授。
合成与表征
如下图所示,研究者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介晶结构的NiS2纳米球(M-NiS2),其介晶结构可改善电解质渗透、硫氧化/还原反应,并调控电化学动力学。
介晶NiS2(M-NiS2)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进一步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得益于SOR反应的激活,M-NiS2电极具有高的可逆容量(1258 mAh g?1)、超快的反应动力学(932 mAh g?1@12 A g?1)和长循环稳定性(2000次循环@20 A g?1)。
机制分析
研究者结合原位和非原位分析测试技术,清晰地揭示了可逆的硫氧化/还原反应机理(S ? NiS2 ? NiS + Cu2S)。并且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研究了电极在充电过程中的SOR历程以进一步阐述M-NiS2高SOR效率(>96%)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具有介晶结构的M-NiS2的媒介作用,使得硫的氧化/还原具有较高的整体反应动力学,其在实现高SOR效率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介晶NiS2(M-NiS2)的SOR分析
器件验证
最后,作为概念性验证,研究者组装了M-NiS2||Zn全电池,其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的输出电压(~1.60 V),较低的极化电压(~0.13 V)和高能量密度(~432.9 Wh kg?1基于正负极质量),且该电池具有较好的倍率和循环稳定性。
小结
该工作首次指出了SOR效率是实现高性能SABs的关键所在,并基于此将具有高反应活性的介晶M-NiS2作为重要的硫中间媒介成功实现了高可逆且稳定的SOR过程。此外,本文的SOR激活策略将会促进当前SABs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为低成本、高性能的水系电池体系的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硫氧化反应历程ToC示意图
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提出了电化学转化反应的新概念,并展示了突出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该工作是对这一领域的重要补充”。
转自:“知社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