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5/6 8:38:42
近日,《科学》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吴永真和朱为宏团队与合作者在有机空穴传输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该工作创新引入氰基膦酸单元,发展双亲性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通过动态自组装构筑有序、超薄、表面超浸润层,一石二鸟完美解决了器件应用中载流子输运和界面缺陷控制两大难题。这是朱为宏团队继2022年在《自然》发表论文后取得的又一突破,也是华东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双亲性”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动态组装“双层”膜结构,实现表面超浸润、大面积制备与器件界面缺陷控制。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有机空穴传输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已经在静电复印、激光打印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取得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同时也在新型光伏技术(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有机光伏电池和钙钛矿太阳电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光电器件应用中有机空穴传输材料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其低迁移率特性限制电荷输运性能。
新型有机空穴传输材料提升太阳电池器件性能。
针对低迁移率材料的电荷输运瓶颈问题,领域内主要通过引入“化学掺杂”提升薄膜电导率,但其过程复杂,制备难度高、重现性差,且不利于器件的长期稳定性。该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和大量实验探索,创新提出锚定自组装策略,有效解决了载流子输运和界面缺陷控制两大难题。
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张硕和叶方圆、吉林大学博士生王啸宇以及华中科技大学陈锐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吴永真教授和朱为宏教授、波茨坦大学Martin Stolterfoht博士、吉林大学张立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炜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和韩礼元教授的悉心指导,上海科技大学宁志军教授、中科院化学所林禹泽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王言博助理教授在材料表征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该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3755
转自:“易美云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复旦大学贾天野团队发现青少年精神健康障碍共有的神经机制
下一篇:PPT演讲稿与论文全稿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