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5/8 17:03:37
最近国自然申报季,申请人们都开始陆陆续续开始着手准备,但是很多却在分子调控轴选择这里犯了难,今天小V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分析一下:
目前已经明确B蛋白调控C通路,那么该如何选择上游调控分子A呢?
这个可以说是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最常见的困惑。因为A-B调控轴的寻找对国自然科学假说的搭建至关重要,小V就给大家大概的逻辑阐述:
01
第一步:分子B表达差异的调控层次确定
对于医学科研来讲,我们一般通过筛选疾病发生前后表达有差异的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大致方法如下:
生信分析筛查表达差异分子:根据不同来源数据的火山图、热图、表达倍数(fold change)、PPI网络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等结果,锁定4-6个潜在功能分子。
通过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进行病理分析(IHC、HE)、蛋白表达(WB)、mRNA表达水平(PCR)等确定B分子的功能和具体的作用信号通路C。
知道了分子B表达差异的发生场所,这样你才能够进一步判断具体的调控机制。
02
第二步:分子B的具体调控机制(mechanism)的确定
这里的调控机制,可以这么来思考,蛋白B的功能异常一定和表达丰度有关吗?是否和亚细胞分布有关?是否和某个氨基酸残基的修饰有关?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科学问题提升到“分子B的具体调控机制”的高度。
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一般就是“B分子的上调或者下调”,那什么样的机制能引起B分子的上下调呢?小V就用表格的形式总结一下可能得机制情况:
上调机制 | 下调机制 | |
染色质重塑 | 乙酰化、巴豆酰化、乳酸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 | 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 |
可变剪接 | 去甲基化、转录因子、增强子 | 甲基化、遏制因子 |
可变剪接 | 可变剪接因子ABC | 可变剪接因子XYZ |
mRNA稳定性 | miRNA、m6A | miRNA、m6A |
蛋白翻译 | 翻译起始因子、m6A、m5C | 翻译抑制因子 |
翻译后修饰 | SUMO化、磷酸化、精氨酸甲基化、糖基化 | 泛素化、精氨酸甲基化、糖基化 |
mRNA出核 | m5C修饰 | —— |
咱们前面说的,确定调控层次后,就可以根据“上调、下调”“活性上升、下降”等趋势,来选择相应的调控机制,结合数据库预测,做生信分析,或者做个RNA-pulldown、CO-IP做下质谱测序等,寻找潜在的调控机制。
03
第三步:分子B机制调控的工具分子A的确定
已经知道了分子B调控机制,因此对于上游分子A的筛选范围已经非常明朗。
1
首先,可以基于DNA序列、RNA序列或者蛋白质序列等,进行数据库预测上游靶分子。
2
再根据测序数据(转录组、蛋白组、单细胞测序),寻找相关功能蛋白分子集,和目标基因表达相关性有关的潜力分子A。
3
上述两步筛选出来的目标分子A,就要进行表达水平检测,功能实验验证了,从而证明A能直接调控B的表达和后续功能。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自“青椒医学”
转自:“小V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