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贾根良︱从现代货币理论看“两缺口模型”的缺陷

    阅读: 2023/6/5 15:41:02

    摘要

    “两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引进外资可以解决“两缺口”所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该模型存在重大缺陷:财政平衡的假定完全忽视了国家货币主权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为私人部门提供资金或储蓄的重要性。作为本国货币发行垄断者的货币主权国家不会存在本币资金不足的状况,当“两缺口模型”完全抛弃货币主权概念时,它为外国政府的货币主权对本国经济的支配性影响打开了大门。凡是采取借入外币债务并通过扩大出口偿还外债这一增长战略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陷入了通货膨胀、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境地。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重警告:货币主权国家不可以发行以外币计价的较大数量的净金融债务,以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

    两缺口模型;现代货币理论;货币主权;发展经济学

    “两缺口模型”(two?gap model)又称“两缺口理论”或“两缺口分析”,它是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与其合作者斯特劳特(A. Strout)于1966年在《外援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 1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两缺口模型”讨论了资金来源特别是外国资金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外债危机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等问题的理论分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简述发展经济学界对“两缺口模型”的传统评价,然后指出目前对“两缺口模型”的批评都没有注意到其理论假定的根本性缺陷,并运用现代货币理论对其进行批判,最后通过考察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揭示货币主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 、“两缺口模型”的基本内容和传统评价

    “两缺口模型”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国民经济恒等式推导出来。我们知道,按照收入法计算的国民总收入Y=C+S+T,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总收入Y=C+I+G+(X-M),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G代表政府支出,T代表税收,M代表进口,X代表出口。因此,当一国总体经济发展处于均衡状态时,C+S+T=C+I+G+(X-M)(式1)。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假定T=G,即政府收支预算平衡,因此,式1就变成了I-S=M-X(式2)。等式2左边的I-S为投资大于储蓄的数额,称为储蓄缺口;等式右边的M-X为进口大于出口的数额,称为外汇缺口。“两缺口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么存在着储蓄缺口,从而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要么存在着外汇缺口,不能为进口急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提供资金,而引进外资可以同时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因此,目前的发展经济学教材都从以下两个方面肯定了“两缺口模型”在发展分析中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国内资源不足、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是克服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例如,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出口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可以增强一国的出口能力;成功地利用外资,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从而使国内储蓄率得到提高,促进资本进一步形成。因此,“两缺口模型”具有非常明确的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国家应调节引进外资的活动,制订相应的引进外资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外资的流向、结构,以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应当尽快进行经济改革,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 2

    其次,该模型说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和政府调节的重要性。外汇缺口是维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进口超过与这种生产相联系的出口的资金数额,储蓄缺口是生产一定数量的货物和劳务所需的投资与从这种收入所得的储蓄的差额。就像国民收入的等式在任何会计时期的终了都必须相等一样,两个缺口等式在期终时也必须相等。在任何会计时期内,经济中经常要进行调整,以使国内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相等。

    但是,一国的目标导致两个缺口不可能时时相等。因此,国家计划能够利用这个模型找出潜在的不一致的结果。由于国家计划人员首先会使用“两缺口模型”独立地得出出口收入、计划进口、计划投资和国内储蓄这四个要素的时间轨迹,所以,需要的投资(为达到增长目标所需要的)超过形成的储蓄的数额,与需要的进口(包括发展的投入)超过出口的数额可能不同,此时计划人员应当制定政策去补救这种不同而使之相同。要缩小外汇缺口,可以削减多余的进口,可以促进出口,可以增加国际负债或接受外援。要缩小储蓄缺口,可以采用促使储蓄增加的办法,也可以采取提高效率(借以降低资本-产出比)以削减投资需求的办法。然后,计划人员估计新政策的结果,将其与在当前情况下产生的不一致作比较。这种简单模型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迅速发现缺口,使计划人员采取改变发展进程的措施。 3

    通过上述有关“两缺口模型”的理论和政策意义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该模型确实为研究者或国家计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将国内储蓄和投资与进出口、外国资金结合在一起,并对发展政策进行综合分析的简洁框架。正因如此,“两缺口模型”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但是,经济学家们对这一模型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批评。批评者认为,该模型主要强调的是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等其他发展要素的作用;该模型还过分地强调引进外资的积极作用,忽视了诸如跨国公司以及外债负担过重对经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基于这些批评,后来的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将“两缺口模型”扩展为“三缺口模型”和“四缺口模型”。“三缺口模型”增加了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方面的缺口,“四缺口模型”增加了政府税收的缺口。“四缺口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政府税收计划的目标与实际税收之间存在着缺口,这种税收缺口阻碍了其经济发展计划和目标的实施。因此,“四缺口模型”主张向外资企业征税,从金融上积极参与外资企业的经营,以筹措到的资金来填补税收缺口,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和目标的实现。

    在笔者看来,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提出的,“两缺口模型”也不例外,它并非要解决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等问题。因此,批评者将其扩展为“三缺口模型”和“四缺口模型”,所针对的并非“两缺口模型”的内在缺陷。而发展经济学教科书长期以来对“两缺口模型”的肯定,过于偏重从实体经济角度讨论外国直接投资对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作用,严重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以外币借款弥补其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存在的问题,而强调外部资金的这种作用恰恰是“两缺口模型”的初衷。这说明,发展经济学教科书等传统观点对该模型的批评未能揭示其内在缺陷。

    二 、“两缺口模型”无视货币主权的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一直未注意到“两缺口模型”的前提假定,即政府收支预算平衡的假定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个假定与主权货币制度的现实完全不符。国际货币制度史告诉我们,在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金本位制度下,政府收支预算平衡是维持这种货币制度的基础;在1946—1971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凡是加入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国家也必须遵循政府收支预算平衡的规定,才能使这种以美元为中介的金汇兑本位制得以维持。虽然现代经济的货币都是国家政府对其币值进行管控的法定货币,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黄金可兑换性和固定汇率的要求使其成员国的货币丧失了主权货币的性质。“两缺口模型”实际上就是以这两种“异形同构”的货币制度为基础的。虽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提出这一理论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是,在西方主流经济学“货币中性”和货币不具有国家属性的理论支配性影响之下,他们在提出这一模型时就无法注意到其假定存在着根本性缺陷,从而也无法意识到这一模型将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危害。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非货币化使得“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主权货币制度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一个具有完整货币主权的国家,私人部门的净金融资产只能来源于垄断其货币发行权的政府。因为如果没有主权政府发行的货币,怎会有缴纳税金的货币呢?无论是从现实来说,还是从逻辑上讲,主权货币政府都是通过财政开支创造货币,并通过税收回笼货币。因此,只有主权货币政府的财政开支(货币的公共创造)大于税收,才能创造私人部门的净货币收入或净金融资产。这就是在M-X=0的情况下,G-T=S-I,即主权政府的赤字开支为私人部门提供净储蓄。显而易见,“两缺口模型”假定政府收支平衡就从根本上排除了私人部门从本国政府开支获得资金和增加储蓄的可能。

    在主权货币制度下,国家政府作为货币创造者,其开支不会像公司或家庭这样的货币使用者那样受到收入的限制,它可以购买任何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商品,而且永远不会用完自己发行的“货币”,其开支没有财政限制,唯一的限制是通货膨胀。因此,国家政府不需要通过征税或借入自己发行的货币进行开支,税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驱使人们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并通过减少私人部门手中的货币以稳定其币值。“四缺口模型”秉承财政平衡原则,假定政府开支的资金来自税收,并以税收规模为限,实际上是画地为牢,切断了国内私人部门从国家财政开支获得国内资金的通道。许多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税收征管的困难,这对稳定其币值等造成了不利影响,但这对政府开支没有构成限制,政府可以出于别的目的增加对外资企业的征税,并不需要以此筹措资金来填补所谓的“税收缺口”。

    在开放经济或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主权货币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呢?假设只有甲、乙两国,如果甲国财政开支≤税收,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甲国私人部门作为整体,其净金融资产就必须来自对乙国的贸易顺差,否则,该国私人部门就会处于收入停止增长或负债率持续高企的状态,而乙国对甲国的贸易逆差则是乙国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开支的结果。这就是中美经济的现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中国通过净出口积累美国财政赤字开支的产物——美国金融资产的结果。在主权货币制度下,逆差国获得了实际经济资源,顺差国将实际经济资源输送到逆差国,通过大量商品供给稳定了逆差国货币的价值,因而成为实际利益的损失者。

    主权货币制度或国家货币制度对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国民福利和国际收支地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用公式表示就是G-T=S-I-(X-M)。只有在主权国家财政赤字增加的情况下,私人部门的净金融资产才能增长,而财政赤字的增加则为政府扩大公共服务提供了实际经济资源的保障。对全球经济来说,由于私人部门总的净金融资产=世界各国财政赤字总和,因此,一国如果放弃其财政赤字的权力,实际上就是将货币主权拱手让给别国,放弃了通过财政赤字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从Y=C+S+T=C+I+G+(X-M)(式1)来看,“两缺口模型”关于G=T的假定实际上是将国家货币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排除在外了。在这个假定之下,主权国家无法通过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为本国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所需资金,其推论必然是要依靠外国资金来填补其所谓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化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来说明主权货币政府的财政赤字对其货币主权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一个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在表1中,L1可以由从财政部开支获得资金的国内私人部门和银行代表,L3可以由出口部门、国内外资部门、在国外上市的国内企业部门和银行代表;L1+L3接近于基础货币,L2是财政部账户,由于一个资产负债表必须平衡,因此,我们有:L1+L3≡A1+A2+A3-L2-L4(式3)。

    假定财政部的收支并不直接影响获得国外资金的银行和其他私人部门持有的央行负债(即L3),如果财政部开支超过税收(也就是说存在着赤字),L2下降,非出口国内私人部门的银行存款账户上升,可支配的资金增加,同时银行持有的准备金上升(L1上升)。政府持续的赤字开支可以伴随着国债的发行,同时央行持有的国债份额也会相应提高,这意味着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会有一个扩张过程并同时有一个结构上的变化,即A1和L1都会增加。A1和L1的上升意味着来自主权货币政府的资金供给比重提升,同时来自外国的资金供给份额相对下降,国内私人部门和银行从政府获得的资金的相对比重增加,从而政府赤字开支在通过准备金效应压低利率挤入国内私人部门投资的同时,还提升了本国内部融资的相对比重,降低了从国外融资的比重,经济将走向一个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通过财政赤字提供货币供给的货币主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影响。发展中国家在从自然经济向一个货币生产型经济的转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道路是通过主权政府的赤字开支为本国私人部门提供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或净金融资产,这是主权货币国家从内部向私人部门提供资金的方式,是内部货币化的过程;另一条道路是国内私人部门通过国际借贷、贸易盈余、引入外资和国内企业在国外融资获得外币,再将外币在本国央行兑换成本币,以获得国内资金,我们可以将之称作外部货币化的过程。实际上,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从资金的供给上来说,政府的赤字开支可以替代外国资金来源,这意味着主权货币国家自己可以利用财政赤字创造生产性资源,而国内私人部门可以更多地从主权政府获得资金。而按照“两缺口模型”,不仅国内私人部门只能通过外国资金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净出口满足其积累金融资产的需求,而且政府部门也要作为外币的使用者满足其开支的资金需求,这必将加剧对外国资本的金融依附。

    三、 “两缺口模型”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恶果

    “两缺口模型”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最严重误导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国内私人部门都认识不到货币主权对自主融资和金融独立的重要性。现代货币理论告诉我们,具有完整货币主权的国家在国内发展方面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不存在“两缺口模型”所谓的“储蓄缺口”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结构落后和本国货币在购买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产品时不被接受,确实存在“外汇缺口”,一些国家有可能会经常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呢?

    历史和国际比较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主权政府首先应该运用其货币主权充分调动国内未充分就业的资源,满足本国居民的基本需求甚至满足其绝大部分生产和生活需求,尽可能通过国内生产——包括采取进口替代的措施——来满足国内需求,减少进口,将“外汇缺口”降低到最低水平。其次,对通过商品和劳务出口赚取的外汇实施严格管制,通过增强出口能力,实现贸易平衡。在这方面,韩国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它不能通过出口自然资源“轻松地”赚取外汇,外汇极其短缺,韩国政府不得不“对稀缺的外汇实行绝对的管制(违反外汇管制的人可以判处死刑)。它还仔细设计外汇使用的优先顺序,确保辛苦赚来的外汇能用于进口重要的机械和工业投入品上” 4 ,以此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贸易平衡甚至赚取贸易顺差。

    然而,与韩国不同,近年来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并发生外债危机和货币危机的阿根廷、委内瑞拉、土耳其和斯里兰卡都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中前两个国家还是石油输出国,土耳其是全球10大矿产资源国之一,但这些国家连基本的食品、能源都不能自给,仍需要用“宝贵”的外汇进口。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未能运用货币垄断发行权调动未充分就业的国内资源满足食品等基本需求。这四个国家目前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这说明其未能使用货币发行垄断权雇佣其部分失业人口。如果使用部分失业人员生产粮食和食品,实现其自给自足,由进口食品所产生的“外汇缺口”就会消失,无需借债购买。

    按照现代货币理论,在存在大量失业资源时,政府增加开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但这四个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其根源仍在于货币主权的基本丧失。这四个国家都借有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外债。这些外债存在着永远还不清的可能,巨额外债的利息支付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这些国家只有通过大量商品和资源的出口赚取外币来支付外债利息,这导致大量的实际经济资源从这些国家输送到发达国家,导致其国内实际经济资源的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长,从而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上述四个国家目前的情况与拉丁美洲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债务危机后出现两个“失去的十年”的情况非常类似。拉丁美洲在经历自由化改革之后,举借外债和放松资本管制成为流行的政策选择,这削弱了拉丁美洲国家在财政制度和货币制度上的货币主权,生产资源以利息支付和资本外逃的形式大量流向海外,并使拉丁美洲本就存在的经济结构问题更加恶化。市场机制由于缺少可供调节的实物资源,供求失衡就以一种剧烈的波动形式展现出来,表现出频繁的恶性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在实体层面上则表现为向自然资源出口型经济退化和“去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导致其出口能力下降,从而陷入了“外债增加—实际资源流失—通货膨胀—结构退化—出口能力下降—借入更多外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5

    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还是目前的上述四个国家,这种不断再现的恶性循环模式都源自对国家货币主权的漠视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政策。这些国家由于受到“两缺口模型”的误导,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有关平衡财政预算和紧缩的政策建议,没有把运用货币主权调动国内资源作为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而是热衷于一种误入歧途的增长战略:借入外币债务弥补资金缺口,再通过扩大出口获得的出口收入偿还外债。然而,由于这些国家无法印刷外币,也无法控制其外债的利率,因此,一旦一个国家(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大量借入外币,破产风险就会增加。为了赚取必要的外汇,以确保外币债务能够偿还,这个国家必须维持其出口收入。然而,一旦出口市场出现问题,或者外币加息,这个国家就会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可能,甚至出现其出口收入不敷支付到期利息的情况,迫使其不得不从外部借入更多资金来支付到期利息,从而陷入“庞氏融资”的陷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导致大量的投机性热钱流入发展中国家,也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

    综上所述,“两缺口模型”将一国政府置于货币使用者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国家财政通过本币创造购买其商品和劳务,私人部门通过出售商品和劳务获得自有资金,后者不需要像借贷外币那样支付利息,也不需要将其商品和劳务出口到国外换取外国资金,而是政府通过这种购买将实实在在的资源留在了国内,因而有利于稳定其货币价值。相反,按照“两缺口模型”,一国自动放弃货币主权,因而将丧失通过本币创造提供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功能,这不利于本币价值的稳定,从而大大增加了发生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危机的可能性。其次,由于本国私人部门无法通过政府财政开支为其提供的净金融资产作为其资金或储蓄的来源,并降低其负债率,因此它们不得不依靠外债满足其融资需求,这种对外债的旺盛需求内生着本币贬值的趋势,而本币贬值将加剧通货膨胀。再次,由于它将整个国家都置于了货币使用者的地位,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部门都必须通过出口收入支付其货币使用的成本(利息)并偿还其外债,而发展中国家低附加值的出口使其难以满足这种需要,一旦出口收入下降,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的危机将会接踵而来。最后,作为货币使用者,它无法控制外币债务的利率,一旦发达国家提高利率,就有可能发生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与之相伴的通货膨胀。

    鉴于上述四个理由,现代货币理论将不发行以外币计价的外债作为定义主权货币的四要素之一。 6 当然,主权货币国家可以发行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外债,因为作为本币发行的垄断者,它永远不会用完自己的货币,无论其本币计价的外债规模有多大,它永远不会被迫对其货币的承诺违约,即永远不会发生前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和外债危机。但是,发达国家并不接受发展中国家发行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外债,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难以满足引进先进技术的外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政府(或在政府严格管控下)借入少量外债也是不可厚非的。问题是:在“两缺口模型”的误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依靠引进外资推动出口发展的陷阱之中。本文之所以揭露“两缺口模型”的根本性缺陷,其目的就在于阐明货币主权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注释

    1. H. B. Chenery and A. M. Strout,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6, no. 9, 1966, pp. 679-733.

    2. 彭刚、黄卫平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26页。

    3. 杨敬年:《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

    4. 张夏准:《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严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5. 贾根良、刘旭东:《拉丁美洲的通货膨胀:现代货币理论的新解释》,《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6. 主权货币的完整定义包括四个要素:主权政府选择记账单位;以该记账单位发行货币并进行征税;其货币价值不与外币或贵金属挂钩;不发行外币债务。

    ABOUT

    作者简介:贾根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学理基础与政策研究”(21AZD003)

    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4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咦,尾巴为什么消失了?

    下一篇:许家星︱“朱某嫡传是黄某,黄某嫡传为谁”——从双峰学与北山学的比较管窥“后勉斋时代”朱子学的演进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