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哈佛申请面试题:人生得有一次必要的失败

    阅读: 2023/6/16 17:24:43

    在迪拜机场,我遇见多年未见的哈佛老同学,留校在商学院任教的他经常担任入学面试官。登机前,我们只有5分钟见面时间,我飞快问他一个问题:中国学生申请哈佛商学院,你作为面试官最看重哪一条特质?他不假思索:“我只看重一点——这个孩子有没有经历过失败?他怎么处理失败?”

    这个答案会令很多中国家长大跌眼镜。

    大家的印象里,准备美国的大学面试时履历越光鲜越好,谁会想到人家面试官强调的是“失败”?

    老同学解释,哈佛大学的课堂都是案例教学,每次分析案例时,最有教学价值,对同学最有帮助启发的就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学生。他有一名学生开过工厂和披萨店都倒闭了,最后才成功做大了一家企业。每次讨论案例时,他都能拿奖,他能告诉你企业失败有1万种方式,但成功只有一两种方式。这种学生我最喜欢,他有领袖潜质。

    我恍然大悟。有一个数据: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100亿美元市值以上,至今还“活着”的创业者里,平均都要试错两次以上才能走到目前最成功的这一次。张一鸣们也无不是百转千回才成为新一代“大佬”。

    我想起欧洲的足球青训体系很早就让孩子介入俱乐部比赛,七八岁就经历冲撞面对现实、找出解决之道,这样的孩子是不是长大更厉害呢?

    而我们中国家长常常害怕赛场上的“枪林弹雨”,护得严严实实,孩子之间发生小矛盾亲自干预,这样的孩子未来进入丛林世界怎么办呢?如果被现实逼到墙角,敢不敢放手一搏呢?

    我接触过很多优秀的中国孩子,一路名校读上来再进入大公司,但安乐窝里出来的孩子也许技术更强,比同学的职业起点更高但工作三五年后进入聚光灯的可能是那些真正的冒险家、野心家,而乖宝宝们往往一碰到大挑战就一蹶不振,很难东山再起。

    真正的成长是克服一路挑战,享受过程中的前进感和愉悦感。

    这两年中国孩子里也涌现出一批明星级的创新者,像刚刚勇夺国内动画票房第一的《哪吒》的导演饺子(“必记本”注:原名杨宇,1980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中国内地动画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08年,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该片先后入围第6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动画短片奖;2009年,创立“饺克力”动画工作室 ;2019年,饺子执导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放弃稳定的医学,做动漫创作,拿下《国家地理》全球总冠军大奖的90后摄影师储卫民也是辞职去世界各地拍摄。

    有不畏失败的勇气与热爱,才能有更丰富精彩的人生。

    另一方面,我自己的感受是高校里有抑郁倾向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经常出现高考状元退学的情况——乖孩子与挫折同行的能力太弱了,遭遇生活人际纷争时容易“入坑”。父母最关键是要把孩子的失败看作“机会”,甚至找机会让孩子失败,抓住孩子失利后的心理变化做建设,在挫折感中找回信心。

    像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不肯做作业,当妈妈的也不催,甚至偷偷打电话让班主任来批评,而自己做事后的疏导和督促 ……当然,也在此提醒家长们在过程中切忌用虎狼手段,避免致命“打击“。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后的依靠,要保证孩子能够从失败中再站起来。

    前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毕业典礼上有过一个另类演讲:“我祝愿你们时常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挚友视为理所当然;祝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才会意识到机遇的价值,进而理解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愿你们被对手嘲弄,才能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性;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才能学会倾听……”

    转自:“爱生活的科研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6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让GTP来回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下一篇:英文文献摘要中常用的15个句型表达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