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2/5/27 10:22:38
目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内法规视野中的作风建设: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陈家刚 周明宽(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阎树群 黎日明(16)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探析 王资博(26)
·党建研究·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三重逻辑 刘明定(33)
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当代启示 王晗 邹庆国(41)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演进与启示 王春亮(51)
·政治与公共行政·
超越权力观和权利观:风险治理理论的转型 王清 刘子丹(57)
互联网企业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动力分析:理论框架与释放路径 王张华 张轲鑫(64)
省级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刘祺(74)
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杨晓曦 张克克(81)
·社会治理·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 伍麟 曾胜(88)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基于223份中央和省级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2006—2020年) 车峰 周雅琳(96)
·哲学与文化·
论恩格斯后哲学时代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概念 潘中伟(105)
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四个维度 郝玥 刘娟(111)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张以一(117)
·法学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新论 柯华庆(123)
我国民营经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涂永珍 赵长玲(131)
摘要
党内法规视野中的作风建设: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陈家刚 周明宽
[摘要]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历程,既是提出作风建设命题、深化作风建设认知、创新作风建设理论的历程,也是纠正错误作风、弘扬优良作风、增强作风执行力的历程,更是坚持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党内法规落实、塑造和推进作风建设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围绕作风建设的制度建构始终遵循从严要求的主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度建设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各有不同。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系统总结党内法规视野中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党的光辉形象,进而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党内法规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阎树群 黎日明
[摘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崭新命题,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根本成就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而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一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由质的规定和目标设定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自主性、全面性、人民性、包容性、道义性的统一,在丰富发展模式、引领时代走向、提升治理效能、坚定信念信心等诸多方面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内涵;鲜明特征;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探析
王资博
[摘要]现代化可谓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中的一种目标、过程与成效的集合体。话语建构则是话语表述、话语实践与话语影响等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具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意义,具有坚定“四个自信”的中观意义,具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微观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逻辑、时代逻辑与世界逻辑的统一。只有着眼价值上的科学导引、理论上的固本培元与制度上的长效保证,才能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的进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三重逻辑
刘明定
[摘要]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对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要把握好三重逻辑。一是理论逻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需要;是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传播出去,在国际社会争取话语权的需要;是在世界展示党的形象的需要。二是历史逻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破解“挨骂”这一历史问题的有力之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最大底气是百年来的伟大成就。三是实践逻辑:把握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明确讲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故事、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要在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上下功夫,其话语要新、形式要活、传播方式要现代化。
[关键词]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当代启示
王晗 邹庆国
[摘要]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优化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依托。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以“让党的声音走出去”“获得道义支持”为目标的对外沟通、以“求生存、谋独立”为目标的对外宣传、以“合作”与“开放”为目标的对外传播和以“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为使命的全球传播四个阶段的历史跃迁。以史鉴今,要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重构全球传播新秩序,加强新的媒介格局与传播生态下的传播渠道建设,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引领中国叙事走向,以轻量化叙事话语构建中国叙事,借助智能媒介技术探索国际传播新的叙事模式,推进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构建。
[关键词]长期执政;国际传播能力;话语体系;叙事模式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演进与启示
王春亮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主动作为、勇于发声,塑造了党的良好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党的国际形象塑造遵循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主体逻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和积极应对国际变局的实践逻辑。新时代,必须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牢牢立足于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接续推进党的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百年党史;党的国际形象;当代启示
超越权力观和权利观:风险治理理论的转型
王清 刘子丹
[摘要]现代风险治理理论主要分为权力和权利两种视角,二者的分野在于对风险性质、风险来源和风险治理的主张不同。前者强调客观权力的异化产生风险,认为风险治理主体应该从垄断性权力结构转变为扁平化权力结构;后者认为个体通过主观认知建构风险,提出风险治理的文化路径。然而,这两种视角各有缺失。风险治理理论的转型需要融合权力和权利两种视角,在风险性质和风险来源上,建构客观与主观相融合的风险识别机制;在风险治理上,以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为路径,构建风险预防、风险识别、风险决策、风险管制与风险交流的闭合循环。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治理;权力;权利
互联网企业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动力分析:理论框架与释放路径
王张华 张轲鑫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融合,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是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在地方实践中,“政企合作”是数字政府建设的主要模式,互联网企业成为主要的社会参与主体。依托推拉理论的逻辑框架,分析互联网企业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行为逻辑与动力因素。具体而言,互联网企业参与行为的作用力结构包括驱动力和抑制力。从驱动力因素来看,互联网企业参与不仅受到逐利需求、社会责任和信任水平的内在驱动,还受到竞争环境、政策导向以及示范项目的外在拉动;从抑制力因素来看,互联网企业参与既面临着潜在风险、位阶差异以及价值冲突的客观阻碍,又受制于相关法规缺失、人才短缺以及无序竞争的现实。为此,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机制,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营造和洽的主体关系,打造多方参与、政企合作共享共融的数字政府生态圈。
[关键词]数字政府;政企合作;推拉理论;互联网企业
省级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刘祺
[摘要]省级数字政府改革是全面数字化转型在省域治理层面的体现和落实,其蕴含的数字红利与发展价值有助于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应从技术逻辑、制度逻辑、治理逻辑三个层面分析省级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理,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创新数字治理场景,助推机制优化与制度重塑,迈向整体政府跨界治理形态。当前,各地省级数字政府改革中存在着一体化建设模式缺失、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营运维机制滞后、数字服务应用场景不足、数据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省域间合作领域狭窄等问题,亟须依据科学运行逻辑,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运营模式、注重数据治理、创新应用场景、深化跨省通办等维度全方位推进省级数字政府改革。
[关键词]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数据治理;跨省通办
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杨晓曦 张克克
[摘要]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是干部管理的助推器、风向标、指挥棒,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具有独特优势。公共服务动机是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观心理基础,影响着干部绩效水平。从公共服务动机视角审视,发现干部绩效的考核评价主体、内容、程序、效果尚存在问题,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未能充分反映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制约着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基于公共服务动机视角,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应不断提升考核、评价主体的业务水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以“透明化”的考核结果为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更好地激发其公共服务动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政干部;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公共服务动机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
伍麟 曾胜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折射自我认知的社会心理分化、社会治理体系缺乏对个体社会心理的关注、个体化时代到来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心理联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社会心态的认知转变、治理场域变迁以及关系结构调整等系列过程。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依然存在地域发展同质化、内生动力不足、预期偏差等问题。社区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场域,应着眼于社区的空间优势,紧贴社区的生动实际,开展基层社会心理建设,而这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治理逻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治理逻辑;实践路径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基于223份中央和省级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2006—2020年)
车峰 周雅琳
[摘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供不应求难题的重要举措。研究借助Nvivo软件,以2006—2020年223份中央及省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购买主体、服务主体、消费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方式与评估监督六个维度进行内容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变迁可分为地方政策自发出台、地方政策扩散、中央推动地方响应、中央与地方政策全面发展以及政策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五个时期,呈现养老事业新需求促使政策内容与时俱进、府际互动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发展、购买规范使得政策机制逐步完善等特征。未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应向救助兼福利型、市场化、清晰化转变,同时要在多样化、透明化、实效化上再进一步。
[关键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分析
论恩格斯后哲学时代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概念
潘中伟
[摘要]研究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不能不考虑他的政治实践指向。恩格斯多次提出哲学因完成而完结、被世界观所替代,因而人们已经或者将要进入哲学终结的后哲学时代。对于恩格斯来说,世界观一词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特征,共产主义世界观一词即是明证。因此,他提出的世界观对于哲学之替代也就不仅仅是由于理论方面的缘故,而是有其政治实践方面的考虑,后者甚至更为根本。通过对于哲学的替代,以辩证的概念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为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切入点和实践道路的选择,为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提供了实践必然性意义上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恩格斯;哲学;世界观;政治实践
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四个维度
郝玥 刘娟
[摘要]上层建筑论、虚假意识论、阶级意识论和文化载体论构成了学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视角。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语境中,“上层建筑论”将意识形态看作一种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上层建筑,它作为社会总体中的一个特殊层级,与另一更具决定意义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由后者所决定;“虚假意识论”则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虚假意识”,其颠倒性与虚幻性本质上根源于唯心史观;“阶级意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意识形态作为特定阶级为维持自身地位和表达阶级利益的思想媒介;“文化载体论”形象地勾勒出意识形态在人类处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把原典作家对意识形态概念本质的多维性与对意识形态具体的一维否定性相混淆,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多维性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张以一
[摘要]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多次就文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工作的科学内涵、使命担当,谋划部署了文艺工作发展方向,更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新论
柯华庆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种新的法治理论范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管党治党和70多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吸收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治理文明基础上的跃升,是人类治理文明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包括一块奠基石、两个基本原则和三法一体。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奠基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领导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形式原则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内涵原则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由此形成中国共产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依据国家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导法规领导国家和人民的三法一体的法治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党内法规;国家法律
我国民营经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涂永珍 赵长玲
[摘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立法进程大致经历涅槃重生、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服务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其对良好法治环境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优化民营经济法治化营商环境,须从坚持科学立法,依法平等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深化执法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司法保护机制,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等几个方面着力。
[关键词]法治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自:在线学术论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