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论文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计划行为理论及CSSCI已刊论文10篇

    阅读: 2022/5/27 11:13:45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01 计划行为理论的提出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 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 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02 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保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 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

    2、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Ajzen认为所有可能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 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03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 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04 计划行为理论相关论文

    1.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李柏洲; 徐广玉; 苏屹 科学学研究 2014-05-15

    2.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绿色生产意愿研究 石志恒; 崔民; 张衡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12-19

    3.从意愿到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学术创业行为整合模型 王季; 耿健男; 肖宇佳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05-07

    4.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前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 林叶; 李燕萍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4-08

    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渔民参与专业合作组织行为的产生机理 张高亮; 张璐璐; 邱咸; 朱文征 农业经济问题 2015-08-23

    6.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史恒通; 王铮钰; 阎亮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3-15

    7.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意愿与行为研究——以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为例 李傲群; 李学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9-18

    8.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差异研究 万亚胜; 程久苗; 吴九兴; 费罗成; 徐玉婷 资源科学 2017-07-15

    9.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居住分异对居民健康活动的影响研究 李智轩; 胡宏 地理科学进展 2019-11-27

    10.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框架 冉云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21-04-10

    转自:学术国际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53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拒绝内卷,北大博士毕业去二本高校当老师,以后事业就毁了吗?

    下一篇:师生沟通必备:论文写作基础知识百问百答(学生版)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