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图书出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巫鸿新书:《艺术与物性》——以“材质艺术”重构中国美术史,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

    阅读: 2023/6/20 14:04:45

    巫鸿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他的著作涉猎广泛而深刻,关注艺术与人性的关系,近年来,他将研究视野转向材质艺术,用多元视角展现中国艺术的魅力。他认为材质不仅是艺术品的物质基础,也是艺术精神表达的重要媒介。他最新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通过对不同材质的历史、文化、技术和感官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材质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中国材质艺术

    艺术与物性

    巫鸿 编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3年5月

    定价:128元

    2019年,巫鸿和欧莉安娜·卡基奥内(Orianna Cacchione)策划了展览“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呈现了二十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用一系列独特而日常的材质创作的四十八件(组)作品,与此同时这些非常规的材质也与艺术家个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巫鸿认为这些作品为理解全球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框架,并首次提出“材质艺术”。此时“材质”,并非图像或某种风格,而是成为其艺术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材质”这个切入口,探索了这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有意识的物质选择如何成为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表达方式的象征。

    同年,巫鸿在苏州博物馆策划的“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以“画屏”作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和互动。基于这场展览,2021年巫鸿主编出版《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把“画屏”这一主题有意识地扩充,聚焦于“屏”与“画”的共生,从更广的角度看,也就是“物”与“绘”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长期关系。在此,巫鸿把“物件”和“图像”进行了并置。

    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美] 巫鸿 主编

    今年,巫鸿最新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对“材质艺术”讨论的范畴扩及从史前到当代,涵盖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在“物件”和“图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视角——“物性”。

    在最新出版的丛书第一辑《艺术与物性》中,巫鸿与海外学者林伟正、刘礼红、黄爱伦专题分析了中国艺术中的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任何艺术品都具有材质性。

    比起“图像”和“物品”的角度,对“物性”和“材质”的研究在一个更基本的层次上探究艺术品的创造和意义。

    沿循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思考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及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中国美术中的诸多品种和特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巫鸿

    巫鸿与众艺术史研究者

    共同呈现艺术史研究中的

    全新观念

    中国材质艺术

    本辑作者

    巫鸿 Wu Hung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林伟正 Wei-Cheng Lin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礼红 Lihong Liu

    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莎莉?迈克尔逊?戴维森(Sally Michelson Davidson)中国文化与艺术讲席教授暨艺术史系助理教授,纽约大学艺术史博士。

    黄爱伦 Ellen Huang

    美国加州帕萨迪那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目 录

    什么是观看艺术的第三视角?

    欣赏和研究艺术品的角度有多种。最常用的角度是“图像”,“图像”是人类创造的视觉再现。近年流行的一种角度将视点从“图像”转移到“物件”上,“物件”即人类制造的器物,研究“物之生命”。

    本书编著者巫鸿提出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物性”。比起“图像”和“物件”,“物性”和“材质”探究了艺术品的更基本且广泛的创造意义——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对物质材料的使用方式,又促使我们思考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含义。由于古今中外的任何艺术品都具有材质性,这一观念也超越了时代和地区的限制。

    什么是材质艺术?

    问

    什么是“材质”?

    巫鸿:这个词由“材”与“质”两个语素构成,同时指涉材料的物理特征和“质量”(或“质性”)。在艺术史分析中,“材质”指的是用以制作艺术品和象征性建筑,具有社会、政治和审美意义的特殊材料。

    问

    “材质”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巫鸿:这些材料中,一些来源于自然的稀有物质,通过人为的选择和加工显示出特殊的材质特性;另一些则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以技术手段把自然物质改造为具有特殊性格的材质。两种情况都显示出把材料转化为材质的过程,因此都具有艺术创造的内涵。

    问

    “材质”对理解中国艺术有哪些重要性?

    巫鸿: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中国艺术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我们就必须了解社会概念和政治原则如何通过礼器转化为视觉形式,以及“材质”在这种转化中起到的作用。

    我以“材质艺术”这一概念来定义当代中国艺术中的一个十分关键但研究甚少的组成部分。这些作品通过使用特殊材料,而非通过打造特殊图像或风格,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或阐发社会评论。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普遍的还是个人性的,这些材料被艺术家选择和采用,赋之予能动性,成为他们长时期内的创作方式,用于绘画、雕塑、装置、行为等各种艺术门类。

    中国材质艺术

    艺术与物性

    巫鸿 编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3年5月

    定价:128.00元

    更多精彩书影

    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3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今晚线上讲座预告|世道人心——辽宋金墓葬艺术的三个案例

    下一篇:明日直播 | 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中国区研讨会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