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图书出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从民间文献出发,很多在官方文献中固定的概念就会被历史事实所打破,可以重新解读

    阅读: 2023/6/21 18:10:02

    黄国信、叶锦花、李晓龙、徐靖捷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鸣沙

    精装·352页·89.00元

    2023年6月

    ISBN:978-7-5228-0595-5

    从民间文献重新发现盐场社会

    明清时期官方盐政文献相当丰富,大量档案、政书、盐法志和地方志都有盐法的详细记载。翻开任意一部盐法志或盐场地区的地方志,都可以看到盐场建置、盐课征收等相关制度的记载。其中关于灶户的记载,主要围绕税收及管理展开,因而大多停留在制度规定层面,灶户的实际生活状况常常被遮蔽。既往关于灶户的研究,虽然也努力从官方文献中挖掘盐场制度与灶户生活之间的关系,但大多因为缺乏灶户社会生活的详细史料,而无法对灶户及其社会建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本书试图通过发掘灶户民间文献和田野调查,同时结合官方文书,从而超越传统盐场制度研究,展示在环境与盐场、盐场赋役、盐场管理、市场化与盐场经济等多种视角之下,灶户如何在与王朝国家的对话中,逐渐形成结合国家制度与自身需求的社会组织,进而展开社会经济生活,最终总结明清盐场社会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运作逻辑,以期丰富学界对明清时期灶户社会生活的认识。

    一旦关注民间文献,从民间文献出发,很多在官方文献中固定的概念就会被历史事实所打破,可以重新解读。比如,《大明会典》中“人以籍为定”的军、民、匠、灶户籍体系,并非如制度设计者所描述的那么纯粹和僵硬。在明清福建盐场,人群错杂分布,户籍和职役并非绝对区隔,一籍多役或者一户多籍屡见不鲜。而明中叶以后被称为“灶户”的户籍人群,则未必从事食盐生产。灶户身份也在军、民之间流动,甚至拥有多重的社会经济身份,他们可以是盐场中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山海之间的贸易者,还可以是海上武装的组织者。他们结成大规模的家族,从事多种经营,甚至来往闽台,远渡东南亚,开展海上贸易。在广东,道光《两广盐法志》明确记载灶户与食盐生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然而,在两广盐场的实践中,在经历了明末动乱至康熙朝的“发帑收盐”和“盐田改筑”后,灶户逐渐发展成为地方上的大族,参与地域的市场贸易和文化建设,甚至成为盐商,参与食盐的运销,与食盐生产基本无关,真正从事食盐生产的人往往是地方志中记载的民户。

    因此,滨海地区盐场和州县对灶户的二元管理体系虽早在明初已基本成型,在制度上,灶户被编佥在盐场中制盐纳课,同时被编入州县里甲,服里甲正役,免除杂泛差役,但是在实际社会中,不同户籍之间并没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很多盐场,人们利用灶户的身份,规避州县的赋役,造成州县赋役缺额。灶户的身份还使他们可以在州县和盐场之间实现“套利”。这说明,制度所赋予的以籍而定的职役,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复杂。官方文献中的制度规定,很多时候只是一些没有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官场运作、行政管理层面的表达。只有借助民间文献,才能真正厘清盐场社会的实际运作。

    这样一个从民间文献出发,并重新解读官方史料而“发现”的盐场,便已经不是那个“以籍定役”的制度设计下的盐场——只有盐官和灶户,灶户只从事食盐生产,产出的食盐只供给开中商人的制度性的“社会”。本书的研究显示,这些“关不进制度笼子”的生活场景和生计模式,才是制约改革方向、形塑盐法的关键力量。

    摘自本书结语

    ★

    内容简介

    明初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一群身份复杂的人,他们多以灶为籍、以盐为业,借此而成聚落。本书广泛利用民间文献,深入理解民众生活,揭示这一群体生活地区社会演化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明中叶以降,市场化进程加速,商业资本开始进入并逐渐主导盐场经济。与这一进程相结合,在受海水浓度变化影响的具体社会生活中,盐头、盐灶、宗族、商垣等民间自组织为了应对朝廷课税需求,灵活运用朝廷“以籍定役”的制度设计,和王朝国家不断对话与互动。因此,沿海的商、民、军、渔、灶等人群不断地转化着身份与户籍,慢慢产生多者合一的宗族和其他社会组织类型,“煮海成聚”,构建出明清东南盐场地区独有的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

    黄国信

    湖南炎陵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叶锦花

    福建漳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龙

    广东揭阳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计划。

    徐靖捷

    江苏宿迁人,历史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社会学系讲师,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绪论 从民间文献出发重写盐场及滨海历史 / 001

    第一章 环境与盐场——基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观察 / 019

    第一节 9~13 世纪海岸线东移与两淮盐场的区位选择 / 023

    第二节 14 世纪以降的黄河改道与两淮的署灶分离 / 033

    第三节 10 世纪以降广东的海水盐度变化与盐场分布的空间变迁 / 037

    第四节 20 世纪初广东的盐作技术与盐场管理的转变 / 045

    小 结 / 057

    第二章 从“以籍定役”到“民灶不分”——盐场户役的演变 / 061

    第一节 “以籍定役”:明初州县与盐场双重体系下的灶户制度与实践 / 066

    第二节 明中叶以降泰州的民灶纠纷与“区分民灶” / 076

    第三节 从人身控制到赋税控制:明中叶以降泉州灶户管理模式的转变 / 103

    第四节 明中叶以降广东盐场“民灶不分”的趋势 / 110

    小 结 / 127

    第三章 管理系统从垂直化到属地化的演变——从国家角度看盐场的组织与运作 / 131

    第一节 盐场管理系统:从垂直管理到属地管理 / 136

    第二节 一户多役的普遍化与盐场组织的乡族化 / 162

    第三节 盐场秩序中的栅甲与宗族 / 184

    第四节 场商与盐场基层组织的变化 / 202

    小 结 / 215

    第四章 宗族控制盐场——从社会角度看盐场秩序的演变 / 217

    第一节 从灶户生计到祖先故事——地域社会中盐场记忆的权力表征 / 220

    第二节 迁界与东南盐场家族的命运 / 251

    第三节 迁界与盐场社会结构的演变 / 270

    小结 / 298

    第五章 盐政运作与滨海社会经济转型 / 301

    第一节 盐法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 / 305

    第二节 沿海灶户与地方动乱 / 313

    小 结 / 326

    结语 民间文献、户籍户役与盐场及滨海社会变迁 / 329

    后记 / 343

    本文来源:鸣沙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8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一代名将和一个王朝的命运兴衰

    下一篇:《百年腐朽:一部西班牙政治史》| 一部研究西班牙动荡历史的巨著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