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学姐记忆面包344——新的传播环境下我国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塑造)出现的问题/现状

    阅读: 2023/6/25 11:46:26

    话语权力羸弱:“西强中弱”。

    冷战结束后,中国高 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对美国的霸主地 位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媒体 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针对中国快速发展现状,抛出“中国 威胁论”,对中国的发展进行诋毁。

    “话语即权力”,国家形象的塑造就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在国际话语场,话语早已被权力玷污,事实已经不再重要,虚假成为需要,威权话语已经取代了话语所指的事实。在国家形象塑造上,与话语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内容相比,话语权力可能更为重要。西方国家垄断国际话语权的同时,对弱势话语围追堵截,阻断了国际受众对真实中国的直接认知。

    对外传播管理体制过于保守。话语主体单一:“唯一发言人”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由上到下的系统工程,话语主体应是多元的。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上要有“官方声音”,下也要有“学者的声音”“大众的声音”。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我国对外传播开放 程度不够,“用内宣的路子办外宣”,不利于对外媒体的发展, 也不利于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僵化、单向的宣传。 话语表达不当:“自说自话”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传播观念以 单向宣传为本,虽然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宣传中国”的根本 任务,确立了新的对外传播观,但我国对外传播未能改变僵 化的单向宣传模式,重点强调意识形态输出,对于双向互动 模式不熟悉,传播内容仍然具有浓厚的官方味道,僵化、刻板、 缺乏个性。

    话语作为思想和语言的综合体,是人类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产物,一经形成就要接受受众的检验。因此,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时,就需要考虑“三因素”,即内容(思想)、形式(语言)、受众。受到中西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往往出现“话语错位”。

    话语意识缺失:行多言少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奉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原则,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内部发展上,而忽视了话语能力建设。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中国既不擅于说明自己,也不擅于引导别人来说自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家形象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缺少一套话语将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可供广泛传播的语言符号,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检验和认可。

    对于大多数外国人 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我国对外传播 媒体的认同度较低。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中国日报》 等主要对外传播媒体受众定位趋同,缺乏针对性。在国内 外重大事件报道上,国内媒体对题材的掌握度、记者报道 事件的专业度、对受众的熟悉度等都比较欠缺,对外传播仍处于“半失语”状态。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1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在群中:数字革命时代的群体特征

    下一篇:传播游戏理论:解读人类在 “富余和闲暇”社会中传播行为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