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学术成果丨景天魁:《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

    阅读: 2023/6/29 17:25:22

    景天魁 主编(本书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景天魁,男,1943年4月生于山东蓬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1-1994年在哲学所工作,1995-2006年先后担任社会学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现为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主要著作:《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福利社会学》《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中国社会学溯源论》《中国社会学史》等。

    《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

    著作封面&目录

    著 作 介 绍

    《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论述了群学从元典形态到制度化形态演进过程。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大乱转为大治时期,制度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制度建设实践与群学发展相辅相成,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行动为群学制度化提供了实践土壤,推动群学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从知识体系向制度体系的转变,这一过程具有正统性、实践性和定型化等特征。秦汉时期的基本社会制度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卷分析了群学制度化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以及实现机制,论证了这一演进在秦汉基本社会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本卷首先指出荀子群学以及《吕氏春秋》、黄老之学对秦汉制度建设的影响,论述了韩非、李斯、陆贾、贾谊、董仲舒、晁错、刘向、扬雄直到东汉的桓谭、王充、王符、崔寔、应劭、荀悦、徐干、仲长统等人关于群学制度化的思想观点,介绍了《孝经》《礼记》《太平经》中有关群学制度化内容,表明了群学的致用性。

    本卷从秦汉时期的丰富典籍中精选出130多个命题,构建了群学制度化的命题体系,以此证明群学与西方实证社会学在研究主题、客观原则、表达方式及历史地位等方面都是“正同”的。合群以“分”(明分使群)为核心,一方面合群是个体性的,是关乎个人修身的原则与引导;另一方面,合群也是社会性的,是对于社会整体秩序的构建与规范。合群系列命题主要从修身、学习、育人和交友四个维度推进合群的制度化,使得以个体为对象的制度体系嵌入日常生活,形塑了个体的道德、省思、学习、交往、发展等方面的规范。能群以“义”(义以明分)为核心,通过对家庭、家族的内部调节,实现从个人到国家的联结。能群命题从孝老事亲、家庭关系、家训族规、婚丧礼俗这四个方面,系统地对家庭内部、家庭之间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化与调节。善群以“礼”(礼以定伦)为核心,从中央一统制度、治国安邦方略、国家重在养民、重农薄赋、郡县乡里、德主刑辅以及选贤任能等方面展开,直接反映了群学命题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型,体现群学经世致用特性。乐群以“和”(群居和一)为核心,建立起一种对天下大同的观念认同和正式结构。人虽无法掌控天道,但他能够趋近于天道。因此,乐群制度化兼具过程性与持久性。乐群系列命题从协和万邦、安边实边、通使交往、天下一家四个方面展开,既形成了关于国家间、民族间关系的可行制度,又代表了合群、能群与善群相关问题的终极延伸。

    群学制度化系列命题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今天的社会制度建设同样具有启发意义。首先,群学制度化实现了由思想形态向制度形态转变。群学在先秦时期早已创生,秦汉的制度确立以此为思想基础,并将思想观念实现于社会制度形态,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渐次类型化,这一过程在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与恪守。其次,群学制度化健全了群学的绵延能力。群学制度化是群学学科体系逐步规范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分析社会行为、社会成员关系与社会结构等概念命题。制度化还丰富了群学传承的途径,能够借助正式或非正式制度规范得以传承与延续,依然深受国人认同,具有强大的现实效力。最后,群学制度化扩展了增进社会治理、惠及百姓生计等学术功能。群学的制度化在揭示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思想背景转变的基础上,使得学术发展始终与国家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始终需要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彼此间相互促进。正是通过制度化,群学全面彰显了“经世致用”特性和务实风格,凸显了其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的独特价值。

    《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

    著作封面&目录

    著 作 介 绍

    《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对群学民间化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界定了群学民间化的内涵是包括群学思想的民间化和群学制度的民间化;梳理了群学民间化的过程,即通过官方、士大夫及地方家族、乡绅的努力,将官方以“礼”为核心的制度、法律、政策、诏令等地方化,是化民以礼、礼俗交融、建立秩序规范的过程。同时,群学民间化是官方、士大夫思想学说的实践化,是精英价值观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嵌入,并以此把非官方人士、社会下层、地方群体、边缘群体、新群体,纳入官方主流体制。在群学民间化推进过程中,士大夫是上下联结的枢纽,民间化推进既有官方力量,又自带民间底色,是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卷论述了群学对民间社会的形塑之道,回答了随着唐宋礼制下移群学深入扎根民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分析了群学从制度化到民间化转变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实现形式。其中,在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了唐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宋代民间社会的兴起,宋代民间社会的支持条件,唐宋时期科举、教育及印刷术革新,唐宋时期礼制下移等;在思想基础方面,分析了儒学普及对群学民间化的影响以及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对群学民间化的影响;在实现形式方面,分析了群学家庭化、群学平民化、群学幼教化、群学乡土化等。

    本卷依循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的基本脉络,从修身(合群)、齐家(能群)、治国(善群)、平天下(乐群)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其中,合群部分具体包括:科举兴盛带动民间读书之风、礼义勤俭风气的下移、贵义乐施的民间表达、自立自强意识深入民间等。能群部分包括:婚姻关系人性化、代际角色规范明细化、处家持家条理化、地方治理规约化等。善群部分包括:居官要社稷至上、民生为本,民生则起于课农励桑,家国注重道德传承、忠孝一体,重视公心公平的民间期待,情理法在民间的合一等。乐群部分包括:在个人层面要价值至上,在人际层面要信义为重,在群的层面要敦风化俗,在天下层面要心安即家等。

    本卷从隋唐宋时期丰富的典籍和流传在民间的家训、族规、乡约、笔记、蒙书、墓志铭等多种多样形式中,梳理出160多个民间化命题,从背景出处、基本内涵、演进脉络、民间表现、古今社会价值等层面构建了群学民间化命题体系,从而以命题演进史的形式证明了群学对民间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清晰地呈现出了群学民间化的生动图景,展示了群学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的丰富内容、实践逻辑和历史价值。

    本卷系统揭示了群学民间化的事实逻辑和命题逻辑,尤其在命题逻辑中指出修身是合群的第一梯阶、齐家是能群的基础、治国是善群的最高境界、平天下是乐群的终极理想,进而从民间化与社会化、民间化与生活文明化、民间化与社会秩序化、民间化与族群整合绵延、民间化使群学内在获得自发生机等五个角度深入系统论述了群学民间化带来的社会效应。概而言之,群学民间化作为群学发展的历史高峰,是其归于本位、铸就本性、彰显本色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真实历史实践即胡塞尔所谓的“本质性”现象,也是群学自身逻辑内在展开的“精神性”现象,是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变革进程的显著特征。群学命题体系的构建,不同于现行的西方社会学命题体系的构建方式,它是从浩瀚典籍中挖掘出具有中国本土与历史文化气息、符合社情民情的基本命题,因而是从中国社会中生长出来的、真正能够实现古今贯通、中西会通的中国社会学。这有助于筑牢根基,充盈中国社会学的本土资源,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2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王伟光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基本规律、内在逻辑和根本经验

    下一篇:学术成果丨黄钰洲: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 黑格尔法哲学讲座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