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7/6 14:01:33
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其中情境性是基本属性,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内驱力。语文教学,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依托学习情境,建立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以语文实践为路径,用语文方法解决语文问题,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一、教学观察:“任务”与“问题”,哪个更佳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由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每堂课由若干个问题组成,依据问题形成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的问题设计有的源自单元导读页中的语文元素,有的源自课后练习题,也有的是根据文本内容。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找答案,相当于做考试题,言语实践活动非常缺乏。这实际上就是应试性教学。
后来,我们的教学研究热衷于“主问题”的设计。所谓主问题,就是从整体出发,将零碎的问题整合成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能诱发学生思考、讨论、阅读、表达等学习活动的问题。主问题和当前的任务群还是类似的。但主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很容易因为迎合教师的需要而回到找答案的程序上来。以五(上)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属于习作单元,编排了一组说明文供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要求学会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在2022年版课标中,任务群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这个单元,如果从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设计,有两种操作模式:
一种是主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模式。阅读《太阳》《松鼠》,思考:课文是如何把事物介绍清楚的?从中了解说明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例文中实践。
另一种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模式。任务一: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请你结合《太阳》或《松鼠》,来总结“说明白了”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任务二:认真阅读《太阳》《松鼠》,尝试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描述太阳的特点和作用,做成一份简报,寄给学校环境资源社团部;以“松鼠”的角色,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注意学会举例子,讲给全班同学听。任务三:设计表格,完成风向袋的制作,同时配上说明书,让人一看就明白制作的步骤。
两种操作模式,都指向了说明文阅读方法的学习。区别在于,主问题引导的阅读模式,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课堂很容易演变成对说明性文本采用的方法或技能的枯燥讲解;而任务群教学模式,教师设计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验说明文的方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真实情境”的理解。前者是真实的文本情境和学习情境,后者则创设了真实的学生生活情境和学习经验情境。主问题学习重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通过问题来带动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这问题又指向知识与技能,缺乏完整结构化的任务来诱发学生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一定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生活化的,是符合儿童生活认知水平或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其语言思维、语言运用、审美情趣,都渗透在任务完成的实践过程中。这与2022年版课标对“核心素养”的描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相吻合。
二、价值思考:“真实情境”的学科内涵
2022年版课标多处提及“情境”,如主题情境、学习情境、任务情境、生活情境……那么“真实情境”的语文学科内涵是什么呢?
1. 情境中要有做事的对象。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三(上)第五单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是核心要素,如果从任务群来看,学习任务可以确定为:观察某种事物,用眼、耳、鼻、心等手段,感受事物的特征;观察中结合想象、感受,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关注多种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这三个任务组成一个群,内部逻辑为:观察方法习得—观察方法运用—观察方法的实践成果。
2. 情境中要有人际互动。
从“言语实践”层面来看,创造真实的情境,实际上就是建立起语文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情境的关联。“角色代入”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学习二(上)第四单元中的《黄山奇石》时,教师设计一个学习任务:请你以文旅策划者的身份,选择一处黄山奇石,用
加文字的方式向游客推介景点特征,吸引游客。这个任务群,可以分解为三个任务:一是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景点;二是图画配文字;三是写出推介理由。这三个任务是有内部逻辑关联的学习活动。
3. 情境中要有实践活动方向。
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情境、文本学习情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互动,就会有转化的过程。五(上)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些教师很容易单纯地借课文内容来讲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知识,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画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那么这只是在文本的情境中学习,只是表象的学习实践。怎样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呢?首先是读出静态与动态的味道;其次是品析,画出关键词,以静态美的核心“榕树的大”、动态美的核心“鸟的热闹”来复述内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最后是角色代入,为“鸟的天堂”写广告语,吸引游客,或者换文体写“鸟的天堂”静与闹的说明书。
三、教学提示:情境变语境,生成核心素养
情境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解决问题的一个载体,在语文学科中,情境变为语境,再形成核心素养。可见,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把所学学科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和品格。要形成这样的素养,不能只靠教师的传授,还要靠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任务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1. 积累语文学习经验———情境变语境的基本任务。
王宁教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是:“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19年第1期)很显然,王教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是基于学习情境提出的,具有语境意识,目的是丰富学生言语经验。
学生在运用语言的真实情境中与环境发生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即成为言语经验。这里,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场景,明确呈现任务完成的背景、方式、任务指向以及任务指标。2022年版课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实际上就是要求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这一点,任务群的本质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言语实践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语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2. 关注语文典型表现———情境变语境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任务群设置的语言运用情境不具有任务驱动的功能,如学了某课的典型人物之后问:假如你是某某人,会对某某人说些什么?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具有鲜明的言语实践内驱力和思维力。这种情境提出了任务完成的条件和要求,能够借助支架来驱动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应该具有一种激发功能,能够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冲动和激情,能够把学生“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生活情境。
3. 以学习结果为导向———情境变语境的整体意识。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育人,目标是人的发展。学习结果,不只是拥有知识与技能,还是儿童在有意思、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自主建构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状态。表现出来的成果,可以是作品,如作文、日记等;可以是学习产品,如课堂笔记、批注、思维导图等;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关注的学习方法,此方法可能解决语文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如“策划丰富多彩的国庆活动”“领你串串门”“致敬鲁迅先生”等学习活动的完成,需整体策划,从书本知识点转向任务情境,情境变语境,让学生建立起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年第9期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如何从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