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7/6 14:02:49
教师要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师,必须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充分利用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语文学习与能力培养置于学习任务群中去考虑,进行合理的目标提炼、板块建构、内容整合、任务设计,形成大单元意识,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任务群。
一、基于单篇课文设计的学习任务群
对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进行整合,单篇课文的教学便可以将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落到实处。如四(上)《西门豹治邺》,语文要素之一是“简要复述课文”。执教这一课时,苏州一位名师没有把简要复述当作一种能力来训练,而是把它设计成学习任务群来完成———
任务1:西门豹是怎么调查民情的?调查清楚后,他要给魏王禀报。如果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禀报?过去,向国王禀报,要写奏章,如果让你写一个不超过50字的奏章,你会怎么写?
完成此任务,需要把老大爷说的话整理出来,梳理出调查的若干民情,找到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这就是简要复述。
任务2: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破除了迷信,老百姓奔走相告。如果你是一个当天就在现场的村民,看到了这一情景,请你用上西门豹的三个“借口”,把逃到外地的邻居劝回来。
用上西门豹的三个“借口”把邻居劝回来,就是一种有真实情境的任务。
任务3:兴修水利要持续很长时间,当地的百姓厌烦劳累,不太愿意干,怎么办?如果你是西门豹,会怎么激励老百姓?请你写一份百字演讲稿,用最少的话激励最多的人。
这就是任务驱动,要写演讲稿,要学会演讲。
二、基于群组设计的学习任务群
如四(下)第四单元是“动物”单元,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其中一个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据此,我们可以先拟定一个大任务:探讨“喜欢动物”的创意表达。这一单元所有课文都是典型的文学作品,且都是表达对动物喜爱之情的,这跟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关联度很高。我们可以把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猫》《母鸡》组合在一起,把《白鹅》与《白公鹅》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任务群设计。如把《猫》《母鸡》组合在一起设计的学习任务群———
任务1:《猫》与《母鸡》的作者都是老舍,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猫与母鸡的喜爱之情的。
任务2: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细细品读《猫》与《母鸡》,比较它们的语言有怎样的共同点,又有怎样的不同点。
任务3:两篇课文在结构与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独特之处?你更喜欢老舍的哪一种行文结构与表达风格?
群组设计是一种对原自然单元的教材内容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内容结构。它打破了单篇课文按序教学的模式,建立了内在关联、整体协调的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勾连、彼此促进的“学习群组”。
三、基于单元设计的学习任务群
基于单元设计的学习任务群,把单元看成一个整体,提炼适切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一个个学习实践活动,完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任务。如五(下)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从单元导读页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到所学的精读和略读课文,再到语文园地以及后面的快乐读书吧,都与古典名著的学习密切相关。根据“古典名著”单元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统摄目标与内容、统领情境与教学活动的四大学习任务———
任务1:经典阅读吧———细读课文,概括内容。借助注释、猜词义、跳读等手段,自主阅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学习单,为学生建构阅读支架,提升阅读能力。
任务2:人物风云榜———概括品质,品评人物。要放手让学生谈自己对人物的感受,避免经验化、标签化认识。如对周瑜的评论,不要受民间传说的影响,而要结合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献密计黄盖受刑”“三江口周瑜纵火”等,从孙权的角度看周瑜,从东吴的角度看周瑜。多角度评说人物的同时,可以给人物制作名片,也可以给人物写小传。
任务3:名著小剧场———创编剧本,排演短剧。以创编课本剧为任务驱动,指导学生分组改编剧本,放手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将名著故事搬进教室、搬上讲台。可以借助电视剧、电影的片段,让学生学习演出的注意事项。
任务4:名著大家谈———阅读名著,畅谈感悟。探究四大名著的文化内涵,探究四大名著的魅力之源,品评四大名著的精华糟粕。了解人物形象,感受名著魅力,巩固阅读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单元整合”学习任务群是无法替代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的,二者所承载的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任务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主张,对于综合性学习单元、学习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贯通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对于常规单元,主要强调大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角度设计核心任务,再逐课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一句话,先立足单篇,然后逐步走向单元(有限多篇)。学习任务群理念强调的是学习内容要结构化,要有整体性,不能碎片化,强调篇与篇、课与课前后有连贯,有内在逻辑关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四、基于跨学科整合设计的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学的是语文,发展的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做的是基于语言实践的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是在具体的项目、任务指引下,借助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共同为解决语文学科中的核心问题服务。如:
“姓名”可做大文章
生活中,我们常见有同学将他人名字写错,如将“范盛桂”写成“饭升贵”,甚至不会写常见的姓,如将“蔡”写成“菜”,“熊”写成“雄”……
姓名,是文化的一个小小分支。小而言之,它是一个人的符号与标识,生活中的种种活动离不开名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名字或者准确地写下别人的名字都是基本的要求。大而言之,姓名里有家族的精神传承,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
所以,以语文的方式研究一下自己的姓名或者别人的姓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是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用“姓名”来大做文章,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任务1:我的名字我介绍。
(1)教师举例说明介绍自己姓名的几种方式:组词法、拆拼法、换部(部首)法、解释法等,并明确在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时要注意简明、通俗、得体、褒说。如,刘雨萱,文刀刘,“下雨”的“雨”,“宣传”的“宣”加个草字头。
(2)学生轮流站起来,运用合适的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
任务2:同学,我深情地写下你的名字。
学生各自取出一张纸,按照组别,从前往后,将班级同学的姓名写下来,然后互阅,写错字的在同学指出后自我纠正。
任务3:我的名字有故事。
(1)同桌间相互讲讲有关自己名字的故事。如,自己的姓名是谁起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关于自己的名字是否有值得提起的事情(误解、读错、写错、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或者不便等)?
(2)自愿向全班同学讲讲有关自己名字的故事。
任务4:我的名字有文化。
(1)选取你姓名中某一个字组词,再用这个字造一个诗意的句子。如,宋亭亭———亭亭玉立———如月色中的荷花,悠悠地吐露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馥郁的芳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2)请选一个同学的名字,用他姓名中的字,展开想象,说一段话,阐释含义,作为对他的寄语。如,金灿———金灿同学,希望你的品德像金子一样灿烂,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
任务5:我的签名我设计。
根据自己名字的字形特色,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五体设计自己的签名。
任务6:我的视频我来拍。
自拍一个抖音,介绍自己。(100字左右的台词,并能创设小情境)
开展跨学科学习时,要避免出现“唯我独尊”“简单凑合”等问题。所谓“唯我独尊”,即在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时候,依然没有跨越、融合、交叉、拓展的意识,还是固执地停留在学科本位上,并未参考其他学科所提供的信息资讯,学习提升的路径狭窄,方式单一。所谓“简单凑合”,即误以为在语文学习中融入了信息技术、进行了科学实验等活动,就是跨学科学习。实际上,资料的简单拼贴并未带来学生学习实质性的改变。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各学科知识主要起到支撑、辅助、突破难点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越俎代庖,要注重融合,要围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而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
总之,教师要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将教学内容融入目标具体的动态实践中,让学生“做中学”,在情境任务的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年第3期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价值、标准与路径——以“出入相补原理”为例
下一篇:成艳斌 | 教育是沟通,更是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