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2024高考备考之文言文4种句式+5种断句方法:讲与练结合

    阅读: 2023/7/24 10:30:51

    题无定势但法有一脉,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文言文四大句式和断句的“五看”技巧,前者有助于文言文翻译的落实,后者则可以直接用于断句题。文章的最后还有文言文断句中考题汇编,扫码可领取哦~

    文言

    关于四种句式

    文言文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以下重点梳理四种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向、判断句四大类。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

    判断句

    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者……也”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是……”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动词“为”表判断

    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否定判断

    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教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2

    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见……”/“……见……于……”式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为……”“为所……”“为……所……”式

    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被……”式(文言中较少见)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四种常见类型)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易、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沛公安在?《史记》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常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莫、非、勿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例: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而在文言中介宾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们称之为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于(乎)+宾语”结构

    这类介宾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表示比较)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表示处所)

    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表示对象)

    ☆“以+宾语”结构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4

    省略句

    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

    ▲主语省略

    ☆对话省

    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

    ☆承前省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蒙后省

    例: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谓语省略

    ☆对话省

    例:曰:“学诗乎?”曰:“未(学诗)也。”《论语》

    ☆承前省

    例: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国语》

    ☆蒙后省

    例: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动词宾语省略

    ☆对话省

    例: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此乐)。”

    ☆承前省

    例: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弟)。《论语》

    ☆蒙后省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子曰:“隐者也。”《论语》

    ▲介词宾语省略

    指介词“以”“与”“为”等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例: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介词“以”“于”的省略

    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词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汉语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

    例: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文言

    关于断句五法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断句的“五找”法吧!

    1

    技法一:找名(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也可以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公、卿、君、若、其、彼、此等。

    需要注意的是:①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②这些名词和代词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2

    技法二:找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唯、盍、夫、且夫、若夫 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哉、而已(陈述句末尾),与(欤)、耶(邪)、乎(疑问句末尾),哉、夫、兮(感叹句末尾),上述这些句末语气词后可断句。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还要注意,“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不能点断;“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可不断;“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不能点断。

    ④句首常见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向使、假使、是故、于是、然、然而、然则、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是以、继而、岂、岂非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⑤句首常见时间词:倾之、向之、未几、已而、久之、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3

    技法三:找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问”“言”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4

    技法四:找修辞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方岁。(顶真)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反复)

    5

    技法五:找句式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

    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何……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够发现,对文言文句式的学习不仅影响翻译,也会影响断句。所以看似枯燥的句法语法知识,实则我们学习语文的巧手工具哦!

    转自:西湖语文(gh_6f549b391f5e)

    转自:“高中语文与考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9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2024高考启程:文言文专训——双文本阅读试题精选

    下一篇:2024高考备考:高考作文10组高频主题:开头+结尾+分论点,大考必备!!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