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重温经典】徐仲华:怎样写论说文?

    阅读: 2023/7/31 17:10:49

    徐仲华(1919-2004),北京人,著名语言学家。194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生致力于汉语语法、语音、文字、词汇、汉语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等研究。著有《词类》《主语和谓语》《容易写错的字》《文言虚词例解》《文章评改》《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等。

    怎样写论说文?

    文|徐仲华

    一、什么是论说文?

    要想写好论说文,先得认识清楚论说文的本质和特点。什么是论说文?简单地说,论说文就是又论又说的文章。什么叫做“论”?什么叫做“说”?简单地说,“论"就是“议论”,“说”就是“说明”。议论和说明都是文章的表达方式。

    把一般的文章分析起来可以看出文章的构成因素不外乎记述、叙述、描写、对话、说明、议论、抒情。文章的这些构成因素通常就称做文章的表达方式。其中的记述、叙述、议论、说明,又是文章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内容决定的。你要写出某种事物的状态和光景,也就是写事物的静态,这就得用记述的方式;你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出人物的活动以及景物的变化,也就是要写事物的动态,这就得用叙述的方式;你要写出某些东西的性质、构造和用途,目的在使人了解,这就得用说明的方式;你要对事物表示意见,提出主张,目的在使人信服,这就得用议论的方式。

    打个比方说吧,你要给一个远方的朋友写信,介绍北京的什刹海游泳池,这就得用记述的方式;你要向他介绍一下北京游泳比赛运动会的经过,这就得用叙述的方式;你要告诉他练习游泳的方法,这就得用说明的方式;你要说服动员他参加游泳锻炼,这就得用议论的方式。

    记述、叙述、说明、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在一篇文章中同时并用,但是任何一篇文章都只能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这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写文章的目的、任务决定的。就拿本书发表过的文章和讲解或评改过的文章来说,都可以看出是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的。例如《小石潭记》是以记述为主的,《我和一个同志之间》《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是以叙述为主的,《怎样学习语法》《常用字典词典和检字法》是以说明为主的,《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小事》是以议论为主的。以记述为主的文章就叫做记述文,以叙述为主的文章叫做叙述文,以说明为主的文章叫做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叫做议论文。又因为记述和叙述常常结合在一起,记述文和叙述文合起来就叫做记叙文;说明和议论常常结合在一起,说明文和议论文合起来就叫做论说文,下面专谈论说文。

    在实际生活中论说文用处很广泛,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大事,论说文都是少不得的。读书以后写个读书心得,开学习会起草发言稿,准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言稿,这些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论说文的性质。各科的学术论文都是论说文。应用文里的一部分也有论说文的因素,如总结等。在外交事务中使用的公文,如照会、声明等也大都是论说文。由此可见,学习写作论说文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可资借鉴的论说文,先秦诸子大部分篇章是论说文,其中《孟子》尤以雄辩著称,《国策》《国语》中有许多运用寓言叙事作为论据的论说文。唐宋八大家也都是擅长论说文的,其中韩愈的论说文尤为著名。鲁迅先生的杂文爱憎分明,笔锋强劲,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毛泽东同志的论说文,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而且生动活泼,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人民日报》的社论往往也是带有典范性的论说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二、什么叫论点、论据和论证?

    什么叫做立论和驳论?

    谈到论说文,常常要用到一些专用的术语,这里先加以粗略的解释,以便后文采用。

    写作论说文的目的,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所谓见解,包括对于事物的主张或者评论,以及批驳、评论别人的主张或申述自己的主张。因此,论说文的作者,写文章时自己必须有个见解,或者说“XXX是这样的”,或者说“XXX不是这样的”,或者说“我们应该XXX”,或者说“我们不应该XXX”。文章中的见解或主张就是所谓的论点。每一篇论说文都得有论点,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主张“是这样的”,或者主张“不是这样的”,要清清楚楚,不能依违两可。能做到这一步,就叫做论点鲜明。

    光是论点鲜明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提出足够的理由和根据才成。这些证明我们的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就叫做论据。事实、数字、大家公认的道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革命领袖的言论可以引用来作为论据;各界有影响的权威人士、学者、作家、演员等人的言论也可以引用来作为论据。

    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是否能成立,与论据有很大的关系。论据不可靠,论点就站不住脚;论据不全面,论点就缺乏说服力。论点是以论据为基础的,是要依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是要为论点服务的。

    有了论点和论据,还要用一定的方法把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样,论据才能证明论点。这种联系的方式或方法就叫做论证方法。我们常说论说文应该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就是从论证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好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论据能够充分地、有力地阐明和证明论点。

    论说文的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论点,并用论据加以论证,这一过程就叫做立论。立论可以说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统一。在立论的同时,往往要指出对方的论点,再加以批驳,用来巩固自己的立论。在论说文中提出的对方的论点,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为了说着简便,可称之为“敌论”,意思指不同于自己的论点,不必在“敌”字上望文生义。对于敌论加以揭露、批驳,这就叫做驳论。如果说立论是“立”,那么驳论就是“破”,“有立有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又有立论又有驳论的意思。

    提出敌论,可以用概括的方法,也可以摘引敌论原句。前者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把司马光责难的意见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就是提出敌论,然后好一一加以反驳。后者如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讨论文艺批评时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就都是在每一段先引用“敌论”中最有代表性的语言的,例如:“人性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与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

    三、怎样写论说文?

    要讨论怎样写好论说文,先得谈谈好的论说文是怎么样的。

    好的论说文应该做到立论正确,论点鲜明,论据确凿,逻辑严密,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更进一步还应该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情理交织,感人至深。

    所谓立论正确,就是我们的主张是符合实际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论点鲜明是说我们的论点是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我们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要态度明朗。对于敌论的反驳,要分清敌友,要恰如其分。对敌斗争,嬉笑怒骂都未尝不可,但是也要注意政策和策略,讲究斗争艺术。批判自己队伍中的不正确的思想,就必须治病救人,与人为善。

    一篇论说文必须有一个统率全篇的论点,我们姑且把这个论点叫总论点,把支持、说明它的论点叫分论点。分论点要支持总论点,不可以与总论点互相矛盾抵触。如果分论点前后不一致,或者分论点和总论点不一致,这种自相矛盾也会使读者觉得论点不够鲜明。

    《人民日报》从一九五一年六月六日起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并在同天发表了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以下简称《社论》)。这篇社论发表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视,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社论论证严密,论点鲜明,层次清楚,语言准确,而且极富于说服力和鼓动性。从学习写论说文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好的范文。《社论》的总的论点正如论文题目所揭示的,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要全国人民“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到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到完是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这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着重阐明一个分论点,每一个分论点都是对总的论点,即为题目所揭示的号召有力地支持,这样到文章结尾处再发出号召,就有水到渠成之势。

    论据确凿就是说,所提出的论据需要颠扑不破。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是事实,俗语说“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也是这个意思。《社论》举出了散文家、诗人、小说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就是以历史事实来证明:“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并且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这一论点。《社论》在论述“……我们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时,也列举出在运用词汇方面的语病和“文理不通”的例子。这些事实既有概括性,又有典型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除了事实可以作为论据以外,我们还常常使用引证的方法,大家公认的道理,革命领袖和有威信的专家学者、文学家等人的言论,可靠的统计数字等也都可以用作论据。《社论》在论述运用词汇方面的混乱现象时,就引证了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有关的名言。在论述“文理不通”时,又引证了苏联航空工程师雅可夫列夫所写的《伟大而质朴的人物》中记述的“斯大林不能容忍文理不通的现象”的故事。引证言论,切忌断章取义,马克思主义者反对这种实用主义的错误态度。

    所谓逻辑严密,主要表现在论证方法上面。我们写论说文,论证方法要符合形式逻辑,再提高一步说还得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这里只简单地谈一下论证方法的逻辑问题。论证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归纳,一是演绎。

    归纳法是指集合部分而讨论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归纳许多有内在联系的事实的共同特点,再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即论点。前举《社论》谈到我们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然后列举了很多使用语言的巨匠及其著作加以说明,这里便包含着归纳推理的运用:

    由于散文家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韩愈等,都是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

    由于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戏曲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都是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

    由于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都是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说:“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是由全体而分析到部分或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先从一个总的原则出发,再引申到好些事实的解释。前举《社论》中运用演绎法的地方不少,仅举一例。《社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我们大家也都能够做到这一步——“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时,就使用了这样的推理方法。

    我们革命队伍中许多人都能做到的事,我们大家应该也都能做到;——(大前提)

    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言、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他们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小前提)

    所以,我们大家也都能做到“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结论)

    所不同的是这个大前提和结论是后来才用反问的形式出现的:“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从这里我们该领悟到运用推理进行论证时的变化之法。

    归纳要求全面,比如你看到三十个人会说普通话,他们都是北京人,于是你归纳了一条:“只有北京人才会说普通话”,这是错误的,这是以偏概全了。因为事实上存在着许多不是北京人的人会说普通话的事例,只是你没见到罢了。

    演绎法最要理由充足。比如下面这样一种推理:“我星期日到他家去找他,他没在家,准是到公园赏花去了。”就是靠不住的,因为他也许到市场去买东西,也许到朋友家去串门,也许到戏院去听戏……光是一个“没在家”只能说明“他不在家”,却无法从此推知到底他在做什么。除非前边有这么一句话“他星期日只要不在家,一定到公园去赏花”,后面的推理才能成立。

    自己立论要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方法合于逻辑推理,不发生错误;驳斥敌论,最好是一针见血,要善于发现敌论的弱点。驳斥敌论,通常有三种方法:(一)如果敌论在论点上有问题,就可以直接反驳敌论的论点,这是最有力的驳斥方法。反驳论点可以直接用事实或道理说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开头一句话就直接驳斥了“逐客”的论点。原文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下面接着历述了秦国穆、孝、惠、昭四朝均得到“客”的帮助,收到开拓疆土、国强民富、蚕食诸侯、终成帝业的效果。这是从历述“客”的功绩,来论述客不当“逐”。后来又论证“逐客”对秦国的危害。从正反两面驳斥了“逐客”的论点。论证透辟,说服力极强,秦王终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除了“逐客之令”。(二)有时敌论的论据是靠不住的,那么就可以指出对方论据的错误或不真实。例如鲁迅先生写的《友邦惊诧论》中就曾用《申报》登载的南京专电报道的事实来反驳国民党政府污蔑学生“捣乱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击汽车”等所谓的“罪状”。敌论的论据既被驳斥,那么“友邦惊诧”和“国将不国”的谴责也就成了无的放矢了。论据是论点的根据和支柱,根据动摇了,论点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三)敌论的错误如果在论证方法上站不住脚,那当然也可以指明敌论论证方法上的错误。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针对司马光信中的论证方法的错误而进行论辩的。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责难是没有控名责实的,所以第一句就摆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司马光无法否认的原则。然后根据这一原则,指出司马光所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都是名不符实的,就使得司马光的指责一一落了空。

    论说文的层次结构比其他文体的文章要求得更严格些,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写文章起笔最难,论说文也不例外。一般论说文的开头方法可以归纳成两类。一是开门见山,即开头便提出论点;一是先做必要的准备,然后再提出论点。如《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是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第一段把主要论点都交代清楚了,然后再依次论证。这一段一共三句话。第一句是“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这句话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是立论的总根据。第二句话是“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这一句话指出学习把语言用正确是重要的。这是本篇的中心论点。第三句话是“很可惜,我们还有许多同志不注意这个问题,在他们的语言中有很多含糊和混乱的地方,这是必须纠正的”,这一句话指出必须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三句话把全文的论点说明了。以后各段只是提出论据加以论证了。又如《论持久战》一文,是先从叙述入手的,先扼要地叙述了抗日战争开始十个月之后,国内各种人对抗日战争的种种看法。然后点出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了速胜论不对,亡国论也是错误的;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个论点,接下去就从各个方面论述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这是使用第二类的方法。

    长的文章,往往除去一个中心的论点以外,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要与中心论点有联系,为中心论点服务。每一个分论点也都得有自己的论据,有提出,有结束,有说明,有推理,实际也像是一篇小的论说文,不过他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罢了。如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杂文第二、三、四、五、六、七各节,每一节都是一篇小论说文,都是有论点,有论据,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的。换句话说这篇杂文就是由这六篇小论说文加上开头的“解题”和末尾的“结束”构成的统一体。

    论说文因为是讲明道理,提出主张的,而道理主张是比具体事物要抽象概括些的,所以论说文一般说来要比记叙文难写难读。好的论说文却不然,能够做到通俗浅显,深入浅出。《矛盾论》《实践论》讨论的都是高深的哲学原理,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通俗易懂。

    用问句来提起注意或者承上启下,是一个使文章浅显易懂的办法。《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之后,下面接着要深入一步来讨论认识的发展过程了,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使用了一个设问句:“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然后答道:“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这样过渡清楚,就使得读者感到层次井然了。这个设问句,不只是提起读者注意,而且很好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喻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鲜明生动,叫读者容易领会并且接受作者的立论。毛泽东同忐在《实践论》里就曾经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来比喻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不过在论说文中比喻一般只能用来说明问题,而不能用来代替推理论证。在论证时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也往往可以增强文章的通俗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就曾用《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来说明研究问题忌带片面性的道理:

    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这个例证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为了加强语气而使用反诘句,也是论说文中常见的。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反对党八股》批评写文章做演说“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时,就曾使用了一系列的反问句,增强了语势,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现摘引如下:

    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段,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

    论说文的结尾,常常是指出前途方向,号召行动的。前文谈到的《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就是在结尾处发出号召说:“我们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污蔑。我们应当坚决地学好祖国的语言,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毛泽东同志写的论说文在结尾时有许多种不同的变化。这里只谈两种:一种结尾是用抒情方式来感动读者,使读者行动起来;一种是用气势雄伟的句子指出前途方向来鼓舞读者。例如《论联合政府》的结尾,对于读者就有极大感动力量: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又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就有极大的鼓舞力量: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两个结尾都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我们应该仔细体会。

    写论说文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论点。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学会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确定论题范围以后,正确地观察客观实际、搜集和占有材料,并且对这些来自客观实际的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出正确的论点。

    有了正确的论点,依据论点整理和选择所占有的论据,检查这些论据能否充分地证明和说明论点,是写论说文的重要工作。如果论据还有些欠缺,就应该继续搜集。

    写论说文最好先编写个提纲。提纲可以包括这些方面:(一)中心论点(即总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中心论点;(二)有几个分论点,排出先后的次序;(三)把论据分布在各个相应论点之后;(四)考虑每一论点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五)用什么方法总结全文。在写提纲的过程里,还可能发现有关论点、论据或论证方法方面的问题,因此,提纲写好以后,最好经过一次审查修订,然后依据提纲起草。

    本文选自《大师教语文合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1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2024高考备考:高考青年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写作之学习拟写作文筋骨句

    下一篇:程翔:阅读课应该怎么上?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