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为什么你的教学效果低下?解开背后隐存的N个不等关系

    阅读: 2023/8/8 10:39:34

    有些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师,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经验也很丰富,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学反思,不善于课后反思、练后反思和考后反思。

    如何解决教学效果低下的问题呢?首先要弄明白教育教学中隐存的若干不等关系。那么,教育教学中都有哪些不等关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教育教学中的不等关系

    1、教得多不等于学得好

    教师传统的课型是以教为主,教师讲的多,课堂水平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执讲能力。

    但现在是以学为主,更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况的展现。“学得好就是教得好”基本已经成为新的评价标准。

    2、知识容量不等于思维容量

    现在不少教师的课知识容量太大,只要与本课有联系的内容就想补充,毕其功于一役。结果,教师是教到了,但学生接受效果并不好。

    实际上,突出重点,增加思维活动量,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才是高效课堂的真正要求。

    3、预设不等于生成

    教材分析、备课教案、资源选择是属于备课准备范畴,这是教师教的主动预设,不一定吻合学生的主动生成。

    从质疑问题、暴露异想、化解办法、应用问题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各种预设情况,这才具备学生主动生成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为学服务”落到实处。

    4、形式不等于内容

    教师为了考虑学习过程的展现,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等形式是做到了,但活动内容显得空洞。

    教学中要注意安排得当,才有益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5、转变不等于改变

    课堂教学行为有转变,但更多是在观摩听课时的转变,是为评价者听课评课而转变。

    怎样把非常态的转变延续成常态的改变,这是每位教师从现在就要开始完成的事情。

    6、听课不等于记录

    听课不仅是听知识、看结构、学教法,还要把听课学习过程要变成观察课堂、关注学生、对比教师、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听课就只顾埋头做记录。

    7、观摩不等于落实

    观摩学习的东西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情况而加以改进。

    把一节课的思想要适当扩展到一类课的教学实践中去,把一次的学习感悟要适当落实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达到观摩的目的。

    8、反复不等于反思

    在反复上同一节课时一定要再次优化组合、调整问题,提炼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变化。

    要把反思工作做在课前温课预测、课中灵活调整、课后小记补救等三个环节中。

    实际上在超周备课的前提下,真正有效的反思就是做在课前想、课前记、课前补,课后就属于感悟和自我回味、可悟但不一定可言的事情了。

    9、模式不等于艺术

    一般而言,教师课堂教学要经历构建框架、形成模式、提炼艺术三个环节,从模式到艺术是优秀教师成长的一道坎儿。

    模式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模式的升华。用模式去优化艺术,用艺术去弱化模式应该成为每一位优秀教师追求的课堂境界。

    10、热情不等于热爱

    一时的要好性准备或功利性准备往往是短期的热情,激情燃烧后可能归于平寂,这对教师的发展很不利。

    “人是要长期有点精神的”,长期的热情就是热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

    11、讲过不等于掌握

    这是绝大多数新教师容易犯的“常见病”。一方面由于重点不突出,学生似听非听;

    同时,教师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很简单,学生肯定会做,脱离实际;

    再次,由于教师只注意曾经讲过,而往往很少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因为缺乏体验,知识只是浮于表面。

    12、写教案不等于备课

    教师写教案的最终目标是上好课,备课应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法。

    备课的最高境界是必须对教材、教法和学生了如指掌,驾驭整个教学过程,达到融会贯通。

    如果教师对此理解不深,在实际教学中就很难吊住学生的胃口,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3、友善不等于软弱

    诚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但对学生友善也不能没有标准和尺度。

    要知道“亲密无间”必须要建立在教师有威望的基础上,有的教师威望很高,教师即使与学生说说笑笑,课堂上照样能收放自如,学生不会越轨。

    因此,教师必须要谨记,对学生既要友善,但又要严格要求,不能一放则乱。

    要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因为要与学生友善而无原则地迁就和纵容学生。

    14、批评不等于训斥

    “批评”,在教育学中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老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时,应该非常冷静、沉着机智。

    批评不应该是“挑毛病、找错”,不应该采取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批评应讲究批评艺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争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5、惩戒不等于体罚

    “惩”和“戒”有两层含义。“惩”即处罚,是一种手段,“戒”是警告、劝诫人改正错误,是这种行为期望达到的目的。

    体罚虽不属于处罚的范围,但很大程度上与“处罚”的外形非常相似。

    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

    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好惩戒的“度”,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一位老师用同一种办法教全班50名学生,那他是不称职的;但是,如果一位老师用50种方法教一名学生,那他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以上这些教育教学中的不等关系教师如果未能弄明白,那么就难免在做“低效活”,甚至可能是“无用功”了。希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对这些不等关系引起思考和注意。

    那么,如何解开这些不等关系呢?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如何解开不等关系

    1、读懂学生的言语

    读懂学生的言语,就是教师能认识到学生言语表象背后的信息,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从学生无意或是单个的词汇中领会到其赋予的特殊意义。

    2、读懂学生的表情

    根据学生眼神所传递的信息,教师要学会“解读”,从而适度地调整节奏、声音、板书或讲解的方法。

    教师在读懂学生表情的同时,也获取了学生的信赖,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因此往往能找回自信,找回自我。

    3、读懂学生的错误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

    读懂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4、读懂学生的困惑

    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

    “困惑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在反思与实践中实现了突破与创新。”而读懂的价值,则在于师生双方在情感上的深化和精神世界上的沟通。

    5、读懂学生的心理

    读懂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就掌握了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也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心理,教师才会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表现是“因何而起”,学生的反应是“何以如此”。

    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生需要的,往往是老师最应该要设法提供的。

    来源 | 教研报、校长会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3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8个让课堂轻松又高效的学习理论,看看你现在最常用的是哪个

    下一篇: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需要老师这样做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