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社会互动理论: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拟据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

    阅读: 2022/6/27 17:12:38

    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主要形式

    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建构和变迁。


    (1)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汇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回报并不一定是有形的,也不一定有明确目的,有时更多的是无意识地期待别人的感激,但多数社会交换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互惠。


    (2)合作

    合作指的是由于有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联合起来一致行动的互动形式。


    (3)冲突

    冲突有其正面效果,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对方紧密团结的力量;冲突也可能导致社会变迁。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作为合作的对立面,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冲突有暴力的,也有非暴力的。


    (4)竞争

    竞争是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追求的目标要比彻底打败对手更重要。


    (5)强制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形式就出现了。所有形式的强制都是以使用物质力量或暴力的威胁为最终基础的。

    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01 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

    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02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方法。以方法为不同标准,理论界形成了等几种主要观点:


    常人方法论

    该理论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各方主体能达到对所认定“规则”的共识是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


    符号互动论

    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人的行为具有意义,要理解此意义即必须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立场上加以阐释;有时此意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双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识以重塑其意义;他人对我是明镜,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拟据论

    该理论是一种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他们之所以努力表演,目的是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美好印象的塑造以使自己在互动中占据优势、对他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预期反应。


    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认为互动实际是奖赏与惩罚的交换运用。若使某人继续一行为即应对行为加以赞赏,让他认识到此行为对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而自愿把这一行为实施下去;若不想其做某事,就不要给予奖励或进行惩罚,那么行为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会再做出类似行为。


    参照群体论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间接互动观点,即非面对面人际接触,而以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塑造自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依据。这一理论强调榜样的规范和比较作用,旨在通过模范和典范的强大感染力来引导人们行为。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78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社会顺从理论:传媒产品的制作是否将服从于商业利益?

    下一篇: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