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社会参与论:传播媒介应当成为公众的讲坛

    阅读: 2022/6/27 17:14:26

    社会参与论,亦称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是指主张受众有权直接参与大众传播过程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应当成为公众的讲坛,受众有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社会参与论的发展
    社会参与论又叫受众介入论。它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最早明确提出这一尖锐问题的是美国学者J.A巴伦(J.A.Balen)。他在《对报刊的参与权利》(1967)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此后,虽然巴伦仍接连发表文章反复论述这一观点,但并未引起美国理论界和新闻界应有的重视。

    本世纪70年代,日本传播学界对社会参与论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与讨论,并在某些传播媒介上进行了初步实践。论战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掘部政男、清水英夫、浦部法穗、奥平康弘等人。进入8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界以“实践先行”的策略接受了“社会参与论”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如今,这一理论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认同和接受。

    社会参与论的主要观点
    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3.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4.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
    5.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6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

    下一篇:技术决定论不是简单的“媒介乌托邦”,媒介即万物,万物即媒介!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