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30岁辞职考博,导师以为我会继续做学术,我却……

    阅读: 2022/2/28 16:06:26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学术志(ID:xueshuzhi001),作者:宏宇。

    毕业四年后,我收到了导师的邮件。
    依然是那串熟悉的地址,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名字,依然是打开邮件时的担心和惶恐,在这个秋天的雨夜,彷佛一下子回到了读博的那段日子。
    30岁考博,成了导师的关门弟子
    那时候,我三十岁,第二次考博。
    过线的有十几名考生,导师“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我,她回信说:“你的基础不好,但是人还踏实,写的信也让我感动。我想给你一个机会,希望你坚持初心,以学术为业。”
    我给导师回信说:“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以学术为使命。”
    就这样,我成为一名博士生,从一所四线城市的普通高校辞职,来了北京。
    当时我并不知道,我是导师带的最后一名博士生。
    第二年,导师因为年事已高,再没招过博士。
    “做学问不能偷懒,不能一身‘江湖做派’”
    记忆中的导师性情和蔼,但讨论学术时却很严肃。
    博士还没有开学,她就给我开列了几百种文献,嘱咐我尽快读完并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她教我的方法:“读文献要读出作者的观点,要找出作者基于什么事实、方法和经验得出这些观点,这些事实、方法和经验有没有问题?其他学者在哪些方面发展或批判了这位学者的观点,依据是什么……”。
    在这之前,我虽然喜欢读书,但是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图谱,按照导师的方法读了两个学期以后,一个学科的知识谱系渐渐在我心里清晰起来。
    印象中的导师还经常批评我写论文时的“江湖做派”。
    一次,她看到我论文中引用了50多个参考文献,便逐一问我,结果发现这些文献我都没读过,她便很严厉的批评了我。
    她说:“文献不是用来撑门面的,也不是做给审稿人看的,而是要诚实地告诉学界同人文章背后的思想来源和逻辑关系。一本书你连看都没看过,就从网上找来一句做成参考文献,这是一种欺骗。做学问不能偷懒,也不能学一身‘江湖做派”。
    读博士的头两年,我每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导师都会问一遍,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做过伪引,再也没引用过未读文献。
    我承诺导师,会把学术传承下去
    除此以外,导师还经常嘱咐我学英语和研究方法。
    她说:“我们老一辈英语能看懂,但是说不来,你们年轻人要多吃点苦,学好英语,让我们的学术有全球视野和格局。”
    “一些研究方法也在更新,要不断学习研究方法,但是也要注意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要对社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实践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导师早年留学欧美,英语并不差,虽然主要以汉语写作,但她一直保持着听英文广播和看英文期刊的习惯。
    论文发表以后,导师就约上我去校园里的咖啡吧坐坐,一起聊学术、喝咖啡,享受文章发表后的快乐。
    有一次,我们从中午一点半一直聊到晚上八点。
    聊到最后,导师有些疲惫,她说:“我有很多学生,都是很好的苗子,但是最终都没有走上学术道路,着实可惜。”
    我对导师说:“我会把您的学术传承下去的。”导师听后,闭上眼睛,点了点头。
    那时,我从未想到有一天我会疏离学术。
    我成了做课题的“红人”,却远离了学术
    博士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的高校继续当大学老师。
    临行时,导师专门叫了几个师兄师姐为我送行,那天她破例喝了一杯白酒,两杯红酒,她很高兴,说到:“你没留北京就对了,家里有房有车,回去安排好家庭,就更能静下心来好好做学问了。”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一位师兄告诉我,“你是导师的关门弟子,导师还指望你能传承学术呢”。我也使劲点点头。 
    工作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我给导师寄了一束鲜花,导师寄回了自己新出的两本书,并在上面写了一整页勉励的话。
    只是,我没想到,从此之后,四年时间我都没和导师联系…… 
    工作的第一年,一位年长的老师把我拉进了一个领导牵头的课题组,做了一项横向课题,我不好意思拒绝,就认真完成了课题,并在年底分到了三万块钱的报酬。 
    后来,我“能写”的名声就传了出去,成了做课题的红人。
    此后四年的时间,我陆续做过企业的宣传文化方案、事业单位的舆情应对培训、社区的孝亲敬老讲座甚至煤矿的安全文化手册,生活忙忙碌碌,却也换来不少收入,家人都感觉我这博士学位没有白读,但他们不知道我其实已经远离了学术。
    工作第二年的教师节,我犹豫再三,都没敢给导师发一条祝福的信息。
    以前我像个孩子,有点“小成就”都会向导师汇报,而现在我却怕听到导师的消息,害怕她问我现在的情况。现在的我,岁月静好,却辜负了导师的期望。
    好在这些课题、杂务和金钱消耗着我,麻痹着我,让我没有时间去想我的导师,去想关于学术的事情。而我为了应付考核,论文又一次变成了“江湖体”。
    我油腻的发现,在大学里当老师,最累最清贫的,居然是做学术……
    “四年了,家里生活究竟安排的怎么样了?”
    四年后的今天,我收到了导师的邮件。
    邮件另附的是我工作四年发表的论文,没有评论。导师的邮件也很短,但我看了一句,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
    导师问我:“四年了,家里生活究竟安排的怎么样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微信公号“学术志(ID:xueshuzhi001)”,学术志是硕博群体、高校教师强烈推荐公号,宗旨是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欢迎志同道合的人关注。


    浏览(51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申课题不知道什么方向?历年国自然分析神器来了

    下一篇:新风向!这6类国家级项目,经费自己说了算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