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青年人才科研发展趋势评价

    阅读: 2023/12/21 10:52:16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1年·34卷·03期 陶庆梅 贾淑芹

    摘要

    目的评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青年人才科研发展趋势。

    方法检索2010—2019年医院青年人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医院青年人才的科技产出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医院近10年论文产出显著提高,数量由149篇增长至402篇,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其中SCI论文对于数量增长的贡献较大,影响因子呈逐年递增趋势。

    结论医院青年人才科研能力近年来显著提升,且形成了一些优势学科,医院层面应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加强学科建设,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策略,管理部门应正确认识科技评价的意义,合理利用论文导向,促进青年人才发展。

    科技论文的发表是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衡量科研人员科技工作、成绩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科研机构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参考因素。当前应用较广的医院科技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评价指标体系中,仍然将科技论文发表作为重要的评价基础。

    青年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青年人才的发展动能和科技潜力,是医院现阶段与未来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保障。文献计量的方法,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科研评价工具[ 1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医院近10年青年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情况进行回顾与分析,对医院青年科研人员科技能力水平及趋势进行评价,为后续青年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医院")创立于1976年,由最初的科研机构已经发展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现有19个基础研究科室、35个临床科室和16个医技科室。医院一直注重科研的发展,利用科研成果促进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契合建设研究型、创新型医院的愿景。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青年人才队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医院青年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状况、科技潜力亟需评价,医院科研发展的水平和趋势,也是管理者需要实时关注的问题。论文是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的活跃程度[ 2 , 3 , 4 ],也是反映了科研成果的一项最直接的指标,学术论文的产出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一学科、某一个人的科研实力。文献计量法是一个客观地评估工具[ 5 , 6 , 7 ],通过对医院学术论文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客观地评价科技发展趋势和现状,有利于管理者对科研活动进行宏观管理,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也提高和增加了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及透明度,便于有效实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为管理者提供依据。

    01

    资料与方法

    以医院科研管理系统为数据来源,检索2010—2019年科技论文。定义青年人员为不超过45岁的人员,因此纳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截止到论文发表时间,要求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至少有一位在职人员,且属于青年人员(年龄不超过45岁),如果青年人员中仅包含学生,则该论文不在统计范围内。论文完成科室归属由主要作者所在科室确定。由于临床和医技科室均属于医疗一线科室,绝大部分人员都是兼职做科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本文将医技科室也纳入临床科室进行统计分析。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论文引用次数进行查询,查询时间是2020年9月。利用Excel 2013版及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02

    结果

    2.1 科技论文发表数量

    2010—2019年医院论文发表情况如 表1 及 图1 所示,年度总发表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149篇,增长到2019年的402篇,共增长了169%,年均增长率基本达到15%左右。从增长的论文数可以看出,10年间中文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73%,SCI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424%,可见SCI论文对论文总数的增长贡献更大,且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而中文论文中,核心期刊的发表数量增长了112.7%,相对于中文论文发表数增长的73%,增幅比例更大。可见青年人员发表论文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期刊的质量,趋向投稿于更高水平的期刊,说明学术成果的质量有所提高。

    2.2 科技论文期刊刊载分布情况

    由 图2 可以看出,2010年度刊载的中文期刊为66种,SCI期刊为27种,2019年刊载的中文期刊为113种,较2010年增长了71.2%,SCI期刊为153种,较2010年增长了466.7%。中文期刊刊载数量年均增长率基本在10%以上,SCI期刊刊载数量年均增长率在20%~40%左右。

    2.3 不同完成科室类别的论文发表情况

    表2 和 表3 总结了医院青年人员所发表的论文,尤其是SCI论文,不同完成科室类别的影响因子和他引情况。从发表文章总数与SCI论文总数来看,2010-2019年临床科研论文增长迅速,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临床科室SCI科研论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2015年的81篇增加到2016年的131篇,增长率达到61.7%。基础科室论文总数10年间从23篇增加到30篇,增长了30.4%,SCI论文由9篇增加到27篇,是2010年的3倍,基础科室论文总数增幅不大,但是SCI所占比重增加较明显,累计影响因子由26.891增加到187.769,约为原来的7倍,另外基础论文单篇平均影响因子要高于临床SCI论文,但被引次数要低于临床SCI论文。行政科室发表论文数较少。不同类别科室之间合作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基础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合作发表论文,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增长速度较快,发表的SCI论文由2010年的2篇增长到2019年的18篇,为原来的9倍,另外合作发表的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较高,引用次数也较高。

    从 表4 及 图3 可以看出,发表的SCI论文中,1~3分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3~5分的论文,5分以上论文所占比例较小,自2017年以来,5分以上论文逐年增多,有上升趋势。另外,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也逐年提升,2010年平均IF是2.696,到2019年提升到4.615。2016年单篇影响因子最高文章为44.002,为历年最高。

    2.4 单篇高影响因子及高被引次数文章情况

    单篇高影响因子SCI论文和单篇高被引次数论文情况如 表5 、 表6 ,从学科分布来看,黑色素瘤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及被引次数数量均最多,均为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论文为胃癌学科领域,另外IF前10的文章有胃癌领域2篇文章,其他学科有淋巴瘤、流行病学、肝癌、肺癌及基础领域。单篇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章是黑色素瘤领域,发表于2011年,被引132次,其他学科包括肺癌、直肠癌/影像、胃癌、放射治疗及基础研究领域。

    03

    讨论

    3.1 医院青年人才科研发展趋势

    从分析结果来看,医院青年科研人才论文产出整体呈上升趋势。发表论文总数有了较大提升。从青年人才发表论文占医院整体发表论文的比例来看,2010年青年人才论文占全院62.6%,2019年占86.5%,青年人才发表论文所占比例增大,反映出医院科研队伍的结构更加优化,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比例不断提高,该现象更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论文总数亦逐年提升,相比较而言,SCI论文发表数量增长速度更快,可以看出研究者产出增加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影响力,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更多的科研成果。发表的期刊刊载数量也在扩大,尤其是国际期刊的刊载数量大幅增长,论文的影响因子和他引次数也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近10年医院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发展趋势向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并且论文质量也有显著提升。

    3.2 鼓励基础与临床合作

    按照科室类别,基础、临床人员发表的论文均有提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基础与临床科室合作的论文增长幅度较快,无论是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础与临床合作的程度在加深。医院是以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临床部分发展扩建而成,其发展历史和功能定位,都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院一直以来鼓励临床医技人员与研究所人员密切合作,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开展以临床问题为主的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高肿瘤防治研究的整体水平。

    3.3 建立优势学科,加强学科建设

    自2015年起,高水平论文增长显著,尤其是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论文,从单篇高影响因子及高被引次数文章所在的学科来看,包括胃癌、黑色素瘤、肺癌、直肠癌和淋巴瘤等专业,与医院优势学科建设情况相符合。医院是肿瘤专科医院,在学科布局上,以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为研究重点,突出优势特色,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肿瘤高发现场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发挥流行病学、遗传学、病因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多学科协作优势,在肿瘤病因预防、发病机制、诊疗新靶标发现及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医院有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每年度进行评估,并建立了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8 ],根据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加强重点学科的经费投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人才梯队建设,也从整体上支撑了医院科研发展和科技创新。

    3.4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策略

    青年人才科研发展趋势向好,这与医院长期以来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举措是分不开的。医院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尤其是青年人才创新,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转化医学能力及国内外影响力,自2004年起医院开始招收临床专职科研人员,截至目前,已组建出一批临床专职科研人员队伍[ 9 ],年龄以35岁以下人员为主,促进了临床和科研的协同发展。另外,医院积极推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且更为灵活机动的"学术骨干联合聘任"制度(以下简称"双聘制"),通过主聘与辅聘相结合的联合聘任模式,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引进高水平青年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从2008年开始医院通过中青年人才培养"攀登计划"等人才培养举措,每年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评选出优秀的业务骨干赴境外顶级医院及科研院所交流与研修。2014年至今,医院"攀登计划"已资助近70人,留学机构以Harvard Medical School、Mayo Clinic、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等世界一流肿瘤中心及科研院所为主,出访人员主要以31~40岁区间人员为主。目前,该资助计划已经执行了10余年,为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具有国际视角的业务骨干,同时也为医院进行国际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部分人才已经成长为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对推动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5 正确利用论文导向作用,促进青年人才发展[ 10 ]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评价工作,国务院和科技部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改进科技评价、优化科研环境的指导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针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四唯")问题进行集中清理。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在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的实质性改观。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对全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了全面且具体的改革方案,涉及论文发表、各类国家级科研科技项目评审、科研单位的工作绩效考核、各类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制度等中国学术群体的全方位活动。

    发表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产出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论文的质量可以反映基础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贡献,但不能简单用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来判断论文的质量或个人的学术水平。在宏观层面,采用文献计量指标分析一个集体科学产出能力、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学科总体发展水平等,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对国家宏观科技政策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作为科研管理部门,还是应鼓励青年科研人才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鼓励其发表高质量论文。目前科技部定义的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破"四唯"、清理SCI论文指标不当使用或滥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倡导的"分类评价、同行评价、代表作制度"评价导向不是不需要发表论文,而是要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原创性研究,不以追求SCI论文指标数据为目标。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28)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某地市级医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3+3+3"模式探索

    下一篇:研修活动 | 科研力量·学年盘点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