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12/25 15:54:52
2023年11月16日下午,河东区全体四年级数学教师来到河东实验小学,区数学教研员王颖老师组织了四年级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 深研计算教学内核”。
随着王颖老师主持的市级十四五课题《学科育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研究成果也突出呈现。本学期课题组把计算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新版课标的理念为引领,侧重分析算理与算法的沟通,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教学中,重点渗透计数单位的概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模型,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本学期初,王老师就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新课标的研读,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思考并确立了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在10月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形成。河东区实验小学的赵美仪老师承担做课任务,并进行试讲。
随着试讲的进行,我们牢牢抓住“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依托学生的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同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并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充实和完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赵美仪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为全区四年级教师进行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课堂展示。
整节课赵老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引领学生逐步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在新授环节采用图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并说清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在呈现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还注意到要有所侧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转化法的真正内涵,架起8÷2和80÷20之间的桥梁,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算理与算法融合沟通,同时也体现了数概念与数运算的一致性。
课后赵老师对执教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进行了反思,谈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提出备课时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展现了教师备课、磨课、上课的成长历程。教研员王颖老师对本课进行了点评,既肯定赵老师课堂中优异的表现,同时提出了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现场生成问题处理时的一些想法,并给予了中肯的建议。
紧接着教研员王老师进行了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 深研计算教学内核》为主题的教研讲座,讲座的重点突出了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将算理与算法进行沟通,打通知识脉络,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引发了老师们针对计算领域教学的思考,为优化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发现,依托教科研的深入开展,并以区教研的形式将成果加以展示,能够更好地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将受益面扩大,助力教师成长,落实教研工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保驾护航。
以下是青蓝工程学员的学习体会:
本次教研,通过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和教研员深入透彻的分析解读,我对计算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关注算法而忽略算理,算理和算法是不可割裂、融合统一的,如果缺乏对算理的理解与认识,那么学生就是掌握算法,也是死记硬背的算法,这样的教学,学生难以达到熟练、正确、灵活的计算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计数单位为桥梁,帮助孩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真正发展孩子数感,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希望自己能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学习专家经验,深入研究,勤于反思,抓住“根”、把住“脉”、守住“魂”,打通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间的迁移,构建知识模型,切实落实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互助道小学 唐已迪)
此次教研很有收获,在听过一节生动完整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以及执教老师的反思和教研员王老师的解读后,更深刻理解了上好计算课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主题由“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部分整合而来。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将数概念与数运算教学相融合,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80÷20为什么能够转化成8÷2,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启发。(第二中心小学 孙颖)
转自:“小学教研在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